《周易-系辞》下:“易,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这句古语的言外之意是当人处在极度困境时,通过改变现状,可以使原本的困境变得晓明、通达,因此才可长久发展。在这句古语中无疑“变”是最重要的,起到中流砥柱的作用。

吕布最经典的形象(吕布善变讥为家奴)(1)

事变可通,人变可达。但,有时“变”又有两面性,变得频繁,人会说你不踏实,不稳重;不变,别人又会说你老顽固,旧思想。“变”实属太难把握,拿捏不住,就会栽在上面。

历史上,吕布一直不被看好,虽有“马中赤兔,人中吕布”的美誉,但他那“三姓家奴”的帽子却让时人与后人不齿。先拜丁原为义父,后因赤兔马杀丁原,接着没喘息的功夫,又认国贼董卓为干爹,当然以他的性格,后来如不是被曹操所杀,可能还会继续认下去。当年,张翼德的那句“三姓家奴”肯定让吕布恨得牙痒痒。

▲司马光(1019年11月17日-1086年),字君实,世称涑水先生。北宋政治家、史学家、文学家。

这张飞就是心直口快,俗话说的好“打人不打脸,骂人不揭短”,没想到上来就直击吕布七寸。虽然吕布杀干爹董卓是为了“闭月”貂蝉,但是也无意间为天下除了一害。时人并不买他的账,还会认为董卓待你吕布不薄,亲如父子,你却为了一个女人把干爹杀了,实属不孝不忠。因此,吕布会被认为就是那墙头草,有奶便认娘的家伙。

吕布的一变再变,让他留下了千古骂名,人格被丢失的一干二净,分文不值。他自己可能不会感到任何的羞耻,因为,他的人生观就是人不为己天诛地灭。他可能会说,人家曹阿瞒不也是杀了吕伯奢一家吗?还说“宁让我负天下人,不让天下人负我吗?”但,吕布不知道自己并不具有曹阿瞒的头脑、计谋、雄才和伟略。

在中国古代的政治官场,为追逐私立,明哲保身,“墙头草”真是割不完,踩不死,踏不烂。他们的政治态度随时可变,反复无常。这当中要数善于变化的“杨三变”杨畏最为出名。

史书记载“畏幼孤好学,事母孝,不事科举。党友交劝之,乃擢进士第。调成纪主簿,不之官,刻志经术……”。从史书上看,杨畏爱学习,孝敬母亲,不贪恋仕途,喜欢钻研学问。俨然一个“五好青年”的美好形象。后来,不知道是在官场中变得圆滑了,还是以前把那颗多变的心隐藏的太深。总之,后来证明他并不是“五好青年”,至少心不美。

王安石在神宗的支持下,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即王安石变法。此时的杨畏嗅到了变法的政治气息。他拜倒在王安石的门下,不遗余力地鼓吹变法的好处。他的努力很快得到了回报,受王安石的举荐,官职也似火箭般往上升。

但不久,王安石变法的死对头,以司马光为首的保守派逐渐占了上风。杨畏也没闲着,赶紧调好风帆,调转船头,载着满满的阿谀奉承,赞美之词驶向司马光。还说,在听到司马大人被起用,连深山里的少数民族都相互庆祝。

谁知,风云变化无常,司马光执政一年就去世了。杨畏可谓嗅觉灵敏,太识时务,立刻把矛头转向死去的司马光,一阵乱刺。后来,杨畏又依附保守派文彦博、吕大防、刘挚等人。因此得到刘挚的大力推荐,官职也得以高升。但,当吕大防与刘挚发生矛盾时,杨畏再三思量,果断的向实力大的吕大防伸出援助之手,重重打击了对他有提携之恩的刘挚。

吕布最经典的形象(吕布善变讥为家奴)(2)

▲王安石(1021年12月18日-1086年5月21日),字介甫,号半山,北宋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改革家。

到这里不要以为“三变”的心就收拢了,当宋哲宗亲政后,变法派又在哲宗的支持下,站为上峰。杨畏,又恬不知耻的向变法派靠拢,极力赞美变法,得到哲宗的重用。当时的宰相章惇一开始也很信任他。史书记载:惇入相,畏遣所亲阴结之,曰:“畏前日度势力之轻重,遂因吕大防、苏辙以逐刘挚、梁焘。方欲逐吕、苏,二人觉,罢畏言职。畏迹在元祐,心在熙宁,首为相公开路者也。惇至,徙畏吏部,引以自助。”

虽然章对他有赏识,提拔之恩,但当他看到章与中书侍郎李清臣、知枢密使安涛不和时,他又暗中依附李、安,挑拨、教唆李、安反对章惇。后来,他这种投机狡诈,趋利逢迎的嘴脸最终被识破,被削职赶出朝廷。

即使在地方上他也毫不安分,史书记载“寻落职知虢州,入元祐党。后知郢州,复集贤殿修撰、知襄州,移荆南,提举洞霄宫,居于洛。未几,知邓州,再丐祠,以言者论列落职,主管崇禧观。蔡京为相,畏遣子侄见京,以元祐末论苏辙不可大用等章自明,又因京党河南尹薛昂致言于京,遂出党籍。寻复宝文阁待制。政和二年,洛人诣阙,请封禅嵩山,畏上疏累千余言,极其谀佞。”

“杨三变”,一生都像浮萍一样,居无定所,人从一个阵营转变到另一个阵营。在他身上看不到读书人身上的仁、义、信,曾经的孔孟之道只成为他步入仕途的阶梯。他这种典型的无德无义、反复无常的小人,令世人所不齿。

上面提到“杨三变”杨畏已经让人体会到其“变幻无穷”的本领。下面这位可以称之为“杨五变”,可以说比“杨三变”有过之而无不及。

俗话说“盗亦有道,变又何尝不是呢?”年轻时曾师从大儒王闿运修帝王之术,后仕于大清,运筹北洋,拜入青帮,加入国民党,最后,秘密入中共。他的名字在《辞海》中占有一席之地,他就是大名鼎鼎的杨度。

吕布最经典的形象(吕布善变讥为家奴)(3)

▲杨度(1875年1月10日—1932年9月17日)清末反对礼教派的主要人物之一。

他的善变在于他能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地调整自己。他最初信仰君主立宪制,极力为袁世凯称帝造势,既希望自己可成帝王师,又希望中国能有一个开明的君主可拯救黎民于水火。

他曾认为,中国如不废共和,立君主,则强国无望,富国无望,立宪无望,终归于亡国而已……故以专制之权,行立宪之业,乃圣君英辟建立大功大业之极好机会。孙中山成立了同盟会,盛情邀请杨度,杨度拒绝:吾主君主立宪,吾事成,愿先生助我;先生号召民族革命,先生成,度当尽弃其主张,以助先生。努力国事,斯在今日,勿相妨也。但他的君主立宪制最终没有实现,处处碰壁,最终破产。

君主立宪失败后,他的政治主张渐渐转向共和,加入国民党,信仰三民主义。孙中山特电告全党,称杨度“此次来归,志坚金石,幸勿以往见疑”。杨度也曾游刃于青帮,并极力赞扬杜月笙,为杜写过《杜氏家祠记》,认为杜是侠而儒的人物:“予初闻杜君名,意为其人必武健壮烈,意气甚盛;及与之交,则谦抑山下,恂恂如儒者,不矜其善,不伐其能。人向往之,其德量使然也”。

白色恐怖时期,杨度对共产主义产生信仰,并经潘汉年介绍,周恩来批准,秘密加入共产党。曾有人讥讽他投机,他驳道:“方今白色恐怖,云何投机?

吕布最经典的形象(吕布善变讥为家奴)(4)

▲杨度亲笔

1975年冬,重病中的周恩来在和王冶秋谈话时说,在重新修订《辞海》时,对中国近代历史人物的评价要客观公正。他特别提到了杨度晚年参加共产党一事:“他晚年参加了党,是我领导的,直到他死。”

纵观杨度的一生,他也是在变,由君主立宪思想,到三民主义,再到共产主义。他不像吕布那样为了利,为了色,会轻而易举地弑主易主,没有自己的主见,被别人牵着鼻子走,而他会为自己的信仰,主动地去努力,去奋斗,他始终有自己的选择,并且,不会盲目的去选择自己的信仰,始终跟着时代的发展不断地调整自己。

他同样不似“三变”杨畏那样,为逐私利,明哲保身,对得势一方阿谀奉承,讨好巴结,相反,对失势一方任意践踏,毫不留情,见风使舵,没有自己的立场,而他不会为明哲保身而放弃自己的抱负和信仰,他所考虑的是哪一种信仰可拯救国家,民族,他用行动证明他的善变不是盲目的投机,而是有目标,有方向的。

历史大学堂官方团队作品 文:宋玉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