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报全媒体记者康冀楠报道 “小时候,过年是穿新衣、放鞭炮,是那一桌家人准备了好久的年夜饭,还有那长辈口中的那些过年禁忌长大后,过年是各种人情往来,就连年夜饭都改到饭店去吃了,小时候被长辈灌输的条条框框也抛在脑后,再没有以前的那种感觉了”2月12日,正在陪父母逛街的市民刘梓佳的说法反映出了时下相当一部分年轻人的心声,我来为大家科普一下关于每年临近春节有什么禁忌?下面希望有你要的答案,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每年临近春节有什么禁忌(那些渐渐远离的春节禁忌)

每年临近春节有什么禁忌

开报全媒体记者康冀楠报道 “小时候,过年是穿新衣、放鞭炮,是那一桌家人准备了好久的年夜饭,还有那长辈口中的那些过年禁忌。长大后,过年是各种人情往来,就连年夜饭都改到饭店去吃了,小时候被长辈灌输的条条框框也抛在脑后,再没有以前的那种感觉了。”2月12日,正在陪父母逛街的市民刘梓佳的说法反映出了时下相当一部分年轻人的心声。

“出嫁闺女大年初一不能回娘家”“大年初五之前不能扫地”“大年初三不串亲戚”“正月里不能理发”……在我市一些地方的年俗中不乏这样的禁忌。但是,记者在春节期间走访时发现,越来越多的年轻人以“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态度面对年俗,用平常心对待这些由长辈传下来的规矩,逐步摒弃一些影响正常生活的过年禁忌。

2月8日夜晚,送走了团聚的亲戚后,家住魏都路的市民刘杰和妻子在客厅打扫起来。由于刘杰与父母同住,大年初一来家里拜年的亲人较多,经过一天的“折腾”,家里原本干净的地上到处是踩过的鞋印,还有水果皮和瓜子皮等。尽管刘杰的父母表示过几天再打扫,但是一向喜欢干净的刘杰不能忍受这么邋里邋遢地过到初五。刘杰告诉记者:“这不是我家第一年在大年初一打扫屋子了,过去两年,我都会说服父母,过年期间每天都把家里打扫得干干净净。老人们对此也从一开始的不高兴、不理解、不愿意,逐渐变得默许和包容。”

在我市一些农村,还保留着出嫁的女儿大年初一不能回娘家的习惯。但是,2月7日,在江苏省苏州市工作的高晓静就带着老公回到通许县的娘家过春节。她说,自己自从结婚后,已经连续两年在婆婆家过春节了,今年一定要回我爸妈这边过年。“在我老家,传统风俗认为出嫁女儿在娘家过初一给娘家带来坏运气。可是我觉得这种古代传下来的禁忌早就该改一改了,而且我父母都是受过高等教育的,他们也不在意这个。”高晓静表示,她身边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和开明父辈在摒弃这一忌讳。

对此,我市一些民俗专家表示,这些禁忌形成的初衷是趋吉避凶、祈求好运,现在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越来越淡化这些禁忌。比如,正月不买鞋。这是因为在迎年的腊月,全家人的鞋帽服装皆已置齐,到了正月再买鞋纯系多此一举。另外,“鞋”和“邪”谐音,春节主题是驱邪迎吉,因而不买鞋就更顺理成章了。按照老年俗,正月初五之前不能扫地、倒垃圾,为的是不把财运扫出门。以前,旧时除夕是众神下界的日子,要慎言,避免说不吉利的话。事做过,不能说“完了”;物用尽,不能说“少了”“没了”之类,都犯忌。如果不小心碎了瓷器,要赶紧念叨“碎碎(岁岁)平安”。

此外,“正月里不理发”这一说法在我市一些地方由来已久,民间形成了正月不理发的禁忌。但是,很多市民认为,这些禁忌毫无依据。在我市一家事业单位工作的周亚斌告诉记者,自己每隔一段时间就要修整一下头发,根本受不了一个月都不理发。如今,像他一样不受这一禁忌束缚的年轻人越来越多了,近年,我市很多理发馆正月里照常营业。

春节期间,记者在我市街头随机采访了10余位年轻人,他们普遍认为,对于这些祖祖辈辈流传下来的禁忌和年俗,要辩证地去看待。对于祭祖、贴春联、逛花灯、放爆竹等年俗,非常受人欢迎,应该予以传承和保护,但对于一些实际上是“陋习”的年俗,要通过文明倡导逐步摒弃。

“过去的一些禁忌和年俗,随着社会进步,其实有很多已经失去了存在的意义,。人们对年俗的传承应有所选择,过春节由‘重仪式‘向’重文化‘转变,不要因为过节而影响了家人的正常生活。”周亚斌告诉记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