邹高翔 率性记游

广东粤剧全本红线女(名伶粤剧神韵尽在一代天娇)(1)

小引:今天是粤剧一代宗师红线女逝世九周年忌日。去年庆祝建党百年之际,粤语版纪录片《一代天娇——红线女》推出,广受好评。本文是观后感,原发表于广州市广播电视台”小蛮腰剧委会“。值此之际补转,向红线女宗师致敬。

大型人文纪录片《一代天娇——红线女》(粤语版),完整地讲述了红线女的一生,极具思想价值、艺术价值、史料价值。

本片由红线女艺术中心、广州市广播电视台联合出品,全面展示红线女的艺术成就,开创“红派”粤剧的历程。研究红线女的著作论述已经是汗牛充栋,用电视纪录片的形式表现,更直观、更精炼、更悦读。比如,对她作品三个里程碑的概括,《搜书院》《关汉卿》《山乡风云》,分别代表整理传统剧目、新编历史剧、现代剧。对她在香港时从影的成就,与粤剧比翼齐飞,晚年时又拍电影。这些内容,文字和图片的表现力不如声音影像。

本片不是单纯的艺术学术片,而是放在时代的背景下,是人物传记片。立意高,构思巧,前两集用倒叙方式,以红线女1955年回内地设置悬念,讲述她广州出生、到澳门、在香港、避难粤西、应邀返乡,既是她的成名历程,也是她的思想进步历程。偷渡逃避战乱、被日军盘查、目睹国民党腐败,这些经历让她衷心拥护共产党,并加入共产党。爱国爱党爱粤剧,“我的生命属于艺术,我的艺术属于人民”,是她终生的追求。旧社会的名角,成为新社会的艺术家,红线女是典范。从她身上,折射出时代的发展。

广东粤剧全本红线女(名伶粤剧神韵尽在一代天娇)(2)

广东粤剧全本红线女(名伶粤剧神韵尽在一代天娇)(3)

纪录片要拍得好看,并不容易,一定意义上比故事片更难。本片好看,首先在于史料丰富,有很多不为人知的细节,引人入胜,“内容为王”。比如给师傅何芙莲打扇时,记住了很多剧目;她提倡百家争鸣因材施教,不要求后辈都学红腔;毛泽东主席看她的戏,难得戴上眼镜;她在会场给邓小平同志递纸条,提醒不要吸烟,小平同志接受;她喜欢打乒乓球,刘德华和她打“必须输”;她是工作狂,半夜给黎子流市长打电话;她拒绝在家中装电梯,坚持爬楼梯以锻炼身体;她的宅院潜入盗贼,她以年老之躯勇敢斗贼。

本片好看,其次原因在于,引入了故事片的手法,把史实讲鲜活。片头,红线女乘坐何贤的专车,从澳门回广州,以此倒叙她的成长。情景再现,匠心独具,再现她人生的众多节点。如父亲不同意她学戏,抱着“成戏不成人”的老观念;在澳门汲井水艰难度日;在马师曾剧团,顶替出场一炮走红;在香港经历“烟盒台词”戏风不正。为了这部纪录片,有不同年龄阶段的演员扮演线线女,以“戏中戏”的方式,更讲透人物的命运。

片中大量人物的采访,展示出全方位的红线女。有官员、同行、学者、后辈、家人等。文化部原部长、作家王蒙说:“她是一个理想主义者,希望自己成为历史的一个角色”。广州市原市长陈建华说:“她晚年身体不好,仍然为粤剧奔波,体现了她巨大的毅力”。广东粤剧院院长曾小敏说:“我们没有师徒关系,她仍然耐心指导我,她对每一个粤剧新人都很关注,很爱护”。巨大的采访量,引用资料量同样巨大,本片是用心打造的诚意之作。

大气磅礴,细致入微——这是纪录片《一代天娇——红线女》的鲜明特点,是当前电视纪录片的佳作,厚重又生动地呈现红线女和粤剧的神韵。记录和致敬一代大师,本片足以担当。红线女老师若天界有知,定当欣慰。

广东粤剧全本红线女(名伶粤剧神韵尽在一代天娇)(4)

广东粤剧全本红线女(名伶粤剧神韵尽在一代天娇)(5)

广东粤剧全本红线女(名伶粤剧神韵尽在一代天娇)(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