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唐封叶
传统史书对商纣王(帝辛)的记载几乎没有好事:他宠爱妲己、奢靡享乐、滥用民力,发明炮烙等酷刑,迫害忠良、滥杀大臣,如杀鬼侯、鄂侯,囚禁周侯姬昌,挖叔叔比干心,废重臣商容,并逼跑了王室贵族、贤臣箕子,最终把600年商朝葬送掉。所以自古以来,人们对纣王的评价就是“昏君”、“暴君”,以至于“桀纣”成为坏蛋君主的代名词。
商纣王
虿盆
上面说的都还是历代昏君暴君比较“常规”的恶行,此外不少古书还记载了纣王很多“变态”级的暴行:什么砍开徒步涉水人的腿,看骨髓是多是少啊;什么破开孕妇的肚子,看婴儿是男是女啊;挖名为虿(chài)盆的大坑养万千毒蛇,把犯人推里面活活咬死啊……总之人们都说纣王在残酷折磨人方面很有创意和成就。
不过,古书上记载的纣王的种种恶行,难道都是真的吗?纣王真的坏到头上长疮脚底流脓的地步吗?其实我们也曾为纣王的一些行为做过一些剖析,进行过一点“翻案”。比如笔者介绍过,诸如广修宫室、大建离宫别馆,并不是纣王时才搞的,而是多代商王都是如此,而且这也是出于加强对全国统治的目的;再比如,纣王杀死鬼侯、鄂侯,囚禁姬昌,也并不是简单的“滥杀贤臣”,而应该是为了给商朝去除隐患。从这几点我们就可以看出,纣王的很多所作所为,都被后世简单地“污名化”了。
子贡
其实早在东周,就有人质疑这种污名化了的纣王形象了。春秋时孔子的著名弟子端木赐(字子贡)就说过:“纣之不善,不如是之甚也。是以君子恶居下流,天下之恶皆归焉。”子贡的话并不是什么难懂的文言文,意思就是说其实这纣王的坏啊,也没有传说中那么厉害。只不过君子们厌恶处在下流的人,人一旦名声不好了,成了坏人的总代表,就什么屎盆子都扣他头上了。
在打败商人才得天下的周朝时期,有人能怀疑当时社会上的主流观点(即“纣王坏到家”),显然是很大胆的,也说明孔子的这位得意弟子,不是浪得虚名,确实有独立思考的优良品质和透过迷雾看穿真相的独到眼光。不过子贡的这番话,只是结论,并没有论证的过程,说服力好像不太足。
到了20世纪前期,著名疑古派史学家顾颉刚老先生则写了一篇名为《纣恶七十事的发生次第》的考据文章,专门对纣王的所谓罪行进行了系统的考证、辨析。顾老先生把各种古书里记载的纣王罪行,按照古书的成书早晚,一条条地罗列出来,如:
西周时期古书中记载的纣王罪行,春秋时期古书中记载的纣王罪行,战国时期古书中记载的纣王罪行,秦汉时期古书中记载的纣王罪行……
顾颉刚
列完表后大家可以非常直观地发现,西周时期(《尚书》中公认较早的几篇)记载的纣王罪行,只不过才六条,也就是“酗酒、信有命在天、不用贵戚旧臣、任用小人(上古指地位低下的人)、听信妇人之言、不留心祭祀”,而且只是概况性的模糊语言,没有什么具体的详细事件描述;而到了春秋、战国乃至秦汉以后,纣王的罪行就越来越多,而且情节描写得越来越细致,越来越离谱。
举一个具体例子,关于纣王大臣比干的遭遇,《尚书》中公认较早的几个篇章里压根并没有提到;而到春秋时期的《论语》里,提到比干在纣王时期死了,但是不过说“比干谏而死”,并没有讲纣王具体是怎么杀死比干的;而到了战国末期吕不韦门客编的《吕氏春秋》里,就写为“杀比干而观其心”了,加入了比干死亡的具体情形——“被挖心”,后来西汉太史公的《史记》也采用了这种说法。顾老先生通过这种罗列直观地向大家证明,纣王不少所谓罪行,其实都是后世杜撰出来的;一些罪行即便最初古书上有那么个模糊的影子,但是那些残暴的具体细节,却也是后世一代代添油加醋加上的。这也符合顾颉刚著名的“古史层累说”。
所以现在我们基本可以下这样的论断:古书中关于纣王的那些“变态”级的暴行,什么砍腿看骨髓、为验证是男婴女婴而剖孕妇肚子、挖虿(chài)盆养毒蛇咬人、让男女裸体追逐于酒池肉林间等,都是较晚的古书(战国以后的古书)中才有的情节,可信度很低;即便是那些比较常规的昏君、暴君的举动,如好酒好色、广修宫室、任用奸佞、迫害忠良、滥杀大臣等,其实夸大其词之处也甚多,而且其动机也并不能简单地归于纣王骨子里残暴,我们有的已经分析过。
影视剧中的“比干摘心”
其实就算是时代最古老、可信度相对最高的西周史料《尚书》中关于纣王的六条罪行,也就是“酗酒、信有命在天、不用贵戚旧臣、任用小人、听信妇人之言、不留心祭祀”,也值得说道说道。
我们首先要强调的是,这六条罪行,也都是胜利者周人讲的,不是第三方的中立记述。尤其是其中四条——不用贵戚旧臣、用小人、宠妲己、不留心祭祀,更是后来周人伐纣时武王战场动员演讲辞《牧誓》中的话。打仗前揭发对方的罪状,激发自家的士气,以表明自己是正义之师、对方是必须消灭的坏蛋,骂人时自然是只会夸大,绝不会缩小的。不过即便如此,骂出的纣王罪行,也不过尔尔。
下面,我们就来一条条细分析一下周人描述的“纣王六大罪”。
第一条“酗酒”,这条算确实是真的。古籍《尚书》中,周公在《酒诰》、《无逸》等对周人内部的讲话中,就谆谆告诫周人一定不要学商人酗酒误事误国。而且考古上,殷商遗址中出土的青铜器,也以酒器为多。酗酒本身算不上多么滔天的暴行和罪恶,但继之而后的奢靡享乐、骄奢淫逸、横征暴敛,当然会让商朝王侯贵戚丧失民心。而且商人酗酒,还会导致一个在古代不为人知的严重问题。据考古学家检测商代贵族遗骸,发现商人贵族长期用含铅的青铜器饮酒(青铜是铜、锡、铅的合金),遗骨中含铅量大大超过正常数值。而现代医学证明,铅中毒可以导致人头疼、烦躁、内脏受损,甚至影响人的智力,这势必会影响商王和贵族的执政能力。但是话说回来,商人贵族的酗酒和骄奢淫逸,并非始自纣王。一个大国立国几百年,当权贵族免不了奢侈无度,中国历朝历代莫不如此。把酗酒之罪归在纣王头上,显然没找对源头。
商代酒器青铜觯
第二条“信有命在天”,这点就有点找茬了。中国自古就有君权神授的思想,朱元璋时圣旨的开头就是“奉天承运皇帝,制曰”。上古之时更是鬼神信仰浓厚,殷人尤其好鬼神之事,我们知道那些殷墟卜辞都是占卜用的。当时不要说纣王,就是文王自己,也占卜弄筮,甚至他后来要称王、要伐商,也自称是“受命于天”。文王“信有命在天”就行,甚至周人还在《诗经》、钟鼎文里大加歌颂,怎么纣王“信有命在天”就成罪过了呢?
第三条和第四条“不用贵戚旧臣”、“任用小人”,其实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也就是用人问题。这条其实看你从哪个角度讲。首先我们要解释一下“小人”的意思,众所周知,在上古,“小人”是指地位低下的人,而不是从道德品质方面来讲的。从贵族时代的“政治正确”来说,一个君王当然要依靠贵族老臣,才是对的;提拔任用非贵族的平民、贱民,当然是错误的。但是从历史发展角度来讲,中国历史、乃至世界历史的趋势,就是从贵族政治往平民政治发展,因为贵族门阀垄断政治,会造成阶层不流动、利益固化。在中国,贵族世袭政治和盛于南北朝的变相贵族世袭政治——九品中正制,历来都是被大加批判的。把平民纳入朝堂的科举制,则是被中外一直大加褒赞的。纣王不用贵族老臣,提拔一些地位低的人做官,换个方式说,难道不是“不拘一格降人才”?当然在选拔的方式,选拔的人是否得当这些问题上,可以进一步讨论罢了。
第五条听信妇人之言,当然指的就是宠信妲己。这条,其实从商人的传统看,应该也不算啥。从考古发掘来看,商人的女性本来地位就较高。我们知道商王武丁就有一个著名的老婆叫“妇好”,她的坟墓里陪葬有代表征伐大权的斧钺,卜辞里也多次记载她领兵出征,可见女人有权在商人那里算不了什么大事。要说妲己干了什么具体的坏事,早期的史料里也没讲出什么,只有到西汉刘向编的《列女传》里,才说纣王好为长夜之饮是因为妲己喜欢,说纣王剖比干的心是妲己怂恿。至于说纣王砍人腿看骨髓、挖虿盆用毒蛇咬人都是因为妲己撺掇的,古籍上并无记载,这些不过是明朝神魔小说《封神演义》中编出的情节。(战国时的《吕氏春秋》倒是记载过纣王砍人腿看骨髓,不过书中说这些是纣王自己的主意,并没有提到这些想法是妲己想出并撺掇的。)
妇好
第六条不留心祭祀。通过挖掘殷墟遗址,考古学家发现纣王时期殷商的祭祀确实是减少了,但制度更加完善。纣王时的祭祀制度,把对王室旁宗远枝的祭祀和对上帝、自然神等的祭祀废除了,用牲也不像商朝前中期那样,不再动辄数百地杀牲畜和杀人了。但这种倾向,显然也是历史的进步,说明商人对鬼神的崇信不像以前那样强烈了,人本的思想可能有一定抬头。尤其是祭祀时杀人杀牲减少了,有利于保存劳动力,避免家畜的浪费。最后值得一提的是,纣王取消对王室旁宗远枝的祭祀,应该也是为了限制、剥夺一些王室旁宗远枝后裔的旧贵族的权势。
也就是说,从今天人的角度看,纣王的这“六大罪”,只有酗酒还能算是罪。而从当时人的角度看,也只能说“酗酒、不用贵戚旧臣、任用小人、不留心祭祀”这四条算罪过。总之,罪过虽有,但说纣王多么残酷暴虐,恐怕是算不上的。尤其是那些残酷折磨人的酷刑和做法,基本都是战国以后才有的说法,没有多少可信度。
当然了,很多人会问,既然纣王没有传说中那么残暴,为什么商朝后来会灭亡在他手里呢?这说来其实挺复杂的。首先一个重要的原因,那就是上节我们提到的,“纣克东夷,而陨其身”。也就是说对东夷的战争耗尽了商朝的最后几滴血。而关于这我们也分析过,不能简单地用纣王“穷兵黩武”来解释。商末时期纣王对东夷的战争,其实是商人与东夷数百年战争的延续,商代末期帝乙、纣王打东夷,更是在为商人夺取东夷地区的重要战略物资,尤其是食盐。
记载商朝伐东夷事件的小臣艅犀尊
……唯王来征人(夷)方……
当然,纣王征伐东夷大耗国力,只不过是商朝灭亡的外因。商朝灭亡的主因,自然还是内因。而一个重要的事实是,纣王接手的商朝,本来也就是一个烂摊子而已。
纣王时期的商朝其实早已经积重难返。要知道,商朝自公元前16世纪成汤打跑夏桀成为中原霸主算起,到纣王时已经近600年。即便在世界历史上,一个王朝延续近600年,也是比较罕见的。综观中国历代王朝,一般只有二三百年的寿数,只有周朝的寿数超过了商朝,达近800年。但是众所周知,周朝后面大半段——东周阶段,王室早已经衰落到不如一个小侯国,所以周朝真正比较强大的时期也就是西周250多年而已。而且任何一朝的帝王贵族,除了开国前期尚能克勤克俭、兢兢业业,一旦承平,都是迅速腐化。号称“满万不可敌”的女真满洲,八旗入关才几十年,到康熙时就不行了,平定三藩几乎全靠绿营;而到乾隆时期,乾隆皇帝在杭州亲自阅兵时,居然当着御驾面出现八旗兵射箭箭虚发、驰马人堕地的笑话。建朝近600年的商朝,到了商纣时期,贵族酗酒无度、奢靡享乐、骄奢淫逸、腐化堕落,其实也是正常得不能再正常的事情了。相比其他朝代,这腐化速度其实已经够慢的了。历史上纣王个人,当然也不是个像明朝末代皇帝崇祯一样的勤俭的皇帝,否则也不会有他奢靡享乐的传说(尽管那些具体的奢靡事儿应该是夸张的)。他没有试图扭转这种风气,反而有所助长,自然是难辞其咎。但是话又说回来,就算纣王企图扭转这种风气,他又能扭转得过来?一个王朝,就如一部机器,一旦这台机器运转日久,部件磨损,任谁也是翻新不了的。这用迷信的说法,就叫“气数已尽”。明朝的崇祯、清朝的道光,都是出了名的勤俭节约的皇帝,但他们的努力根本出不了紫禁城,甚至连紫禁城内都不能改变,更别说改变当时的奢靡风气。所以说,商朝末年,就算不是纣王当朝而是其他什么商王当政,商朝也不可能再撑多久。
其实历史上的纣王,虽然不是个节俭的君王,但也绝不是一个只知玩乐、不图作为的人。实际上他一直在为扭转商朝的颓势、为“重振大商”而努力奋斗着。前面周人指责纣王的很多“罪行”,细想想,换一个角度也可以说是纣王的加强王权的改革措施。
比如“不用贵戚旧臣、任用小人”,换句话说何尝不是纣王在改革用人制度?要知道封建时代(指封邦建国时代),贵族权重,君王不过是贵族中最大者。到了王朝末世,贵族势力更是盘根错节、尾大不掉。纣王要想扩大财源、有所作为,一举一动难免掣肘。提拔任用没背景且听话的新人,打击旧贵族的权势,加强对朝政的掌控,是他和处于类似情境的君王们的必然选择。史书上所说的“纣王用费仲敛财”,应该就是这方面的具体体现,而不能单纯看做是纣王为了奢侈享乐。
上面提到的纣王另一罪行——“不留心祭祀”,也是纣王改革祭祀制度的表现。把对旁系先王(指这个先王的后代没有继承王位)的祭祀取消,可以直接减少商王朝在祭祀方面的巨额花费;从政治改革局面讲,这样可以把旁系远枝的王室贵族划出王室之外,从而达到从根子上削弱一些旧贵族的影响力的目的。
纣王的其他一些举措,虽然称不上改革,但同样是为维护商朝统治而实施的。如纣王伐东夷夺青州产盐区,自然也可算作他广开财源的一种努力。东周史书《左传》上提到纣王一个罪行——“纣为天下逋逃主,萃渊薮”,意思是纣王收留天下各国各族的逃亡的罪人、奴隶。纣王此举,显然有快速增加王室控制的人口数量的目的;这种“招降纳叛”的行为,也能起到削弱对手、削弱各诸侯国、方国力量的作用。至于纣王登基后任命周侯姬昌和鬼侯、鄂侯为三公的举动,则无疑是纣王为加强对外服控制而采取的手段。……
当然,纣王的改革虽然有些看起来有一定进步意义,他的很多为政措施算盘打得也很精道,但众所周知,他最终却没能得到自己想要的结果。纣王这个人前面也说过,是个极聪明、又勇武的人。这样文武双全的人,多半都自以为是,或者说刚愎自用。他的那些想法虽然是为了巩固王权,加强商朝的统治,但是因为操之过急、举措不当,最终反而加速了商朝的灭亡。
首先,“不用贵戚旧臣、任用小人”的做法,严重激化了商朝内部新老势力之间的矛盾。纣王起用提拔那些无根基、听话好使的近臣、小人,旧贵族们自然是百般不满;加之他手段强硬,用炮烙之刑等严刑峻法打击异己,企图消弭旧贵族的反抗,自然更加得罪了旧贵族(他们丧了权)。过去都说商朝贵族如微子、比干、商容等人都是因为纣王荒淫享乐而与他产生矛盾;但是古代帝王,私生活上吃喝玩乐再正常不过,何况一个帝王再能吃喝,又能耗费多少?这些贵族之所以反对纣王,更可能是因为纣王打击旧贵族,影响了他们的切实利益和旧的“价值观”的因素。尤其纣王提拔的这些“小人”为了给纣王解决财政问题而聚敛财富,与贵族平民争利,除了贵族又得罪了平民百姓(他们也被征敛),如此一来,纣王就把国内上下贵族平民都得罪完了。商朝的旧贵族,面对纣王的高压,有的逃亡,有的甚至搞暗杀叛乱。《韩诗外传》有云,“商容尝执羽籥(yuè), 冯于马徒, 欲以伐纣而不能”。也就是说商朝重臣商容,曾想刺杀纣王没有成功。而暗中勾结周人意图借外力推翻纣王的商朝贵族,也为数不少。可见末世之商朝,内部矛盾之激烈。后面我们会提到,纣王的失败,与旧贵族的反叛有直接的关系。
至于纣王收取天下的逃人,招降纳叛,虽然一时扩充了“人力资源”,但这种做法必然严重得罪各国,招致天下诸侯怨恨是免不了的。纣王企图用征召诸侯到朝廷任职的方式来加强对外服控制的目的,显然也没有达到。周侯姬昌当时趁机扩大自身实力;鬼侯和鄂侯有什么举动,传世史书上没提过,但在真实的历史上,鬼侯和鄂侯可能也跟周侯姬昌一个样。羁縻不成,所以纣王最终才不得不用强硬手段来对付他们。但这样做,显然又加剧了商朝与外服诸侯国的矛盾。
除此之外,古人常说,“国之将亡,天有异象”。其实这是把因果说颠倒了。众所周知,唐朝的灭亡、明朝的灭亡,都与当时气候转冷,进入小冰河期,北方环境愈加恶劣,导致北方少数民族南下有关。现代的气象学家通过研究商代的气候也发现,商代的总体温度比现在要高两三度,降水也多,但商朝末年自商王文丁以后,气候有一段转冷的趋势。文献记载,商朝末期发生了大范围的自然灾害,天气干旱,江河绝流,蝗灾不断。内部积重难返,连老天都不断降灾,纣王的位子,显然是很难坐。
所以最后我们总结一下历史上真实的纣王:他有缺点,好色享乐,但说他如何荒淫残暴,恐怕言过其实,尤其是那些离谱暴行,应该都是后人编出来安在他头上的。他精明有才干,想有所作为、扭转乾坤,力图振兴商朝,但是王朝作为一条600年大船早已经千疮百孔,难以裱糊。他面对内忧外患(内部纷争、天灾不断和外部东夷、周人等的反叛),又刚愎自用,一意孤行,没有缓和各方矛盾而是加剧了矛盾,反加速了王朝覆灭。说到底,纣王只不过是一场末代王朝“悲剧”中的代表人物,一位失败的改革者而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