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斯卡寄生虫最佳影片(寄生虫奥斯卡夺冠)(1)

奥斯卡寄生虫最佳影片(寄生虫奥斯卡夺冠)(2)

「 这是熊莹家庭学院原创好文」

昨天,出乎所有人意料,《寄生虫》斩获了第92届奥斯卡最佳影片奖,看来奥斯卡为了不把最佳影片奖颁给Netflix出品的电影,也是拼了。消息一出,影迷哗然。虽然《寄生虫》是一部精彩的电影,但是过于商业化这一点也的确遭人诟病。

其实,在候选片单中,学院君有一部心水电影要推荐给各位父母,那就是《小妇人》。《小妇人》是美国作家路易莎·奥尔科特的小说,算上这次,已经是第五次被影视化了,而且这本小说也是美国高中生必读读物之一。

奥斯卡寄生虫最佳影片(寄生虫奥斯卡夺冠)(3)

《小妇人》的故事情节很简单,放在今天那么多玄而又玄的文学作品中,实在是太普通了:美国内战期间,马奇一家正经历着时代的动荡,正如现在我们也在经历着时代的考验一样。马奇先生远赴战场做了随军牧师,四个女儿和母亲马奇太太相依为命。大女儿梅格温柔漂亮,二女儿乔一心想当作家,三女儿贝斯善良虔诚,小女儿艾美虽然有点小娇气,但也乖巧可爱。故事讲的就是四个女孩子在磨难中的成长以及马奇先生和太太在关键时刻给女儿们的关爱和支持。

奥斯卡寄生虫最佳影片(寄生虫奥斯卡夺冠)(4)

大家可能会奇怪,就这么个平淡的故事,怎么能让这本小说畅销百万?怎么又能让各大名导名演员争相演绎小说中的经典角色呢?其实,很简单,因为这本书浸透了一个字,那就是爱,凸显了一个词,那就是成长,教会了我们一句话,那就是父母的爱在孩子成长道路上至关重要的作用。

所有时代的所有孩子在成长过程中要面对的、经历的,都可以在这部电影中找到;理智与情感的博弈,理想和现实的差距,贫穷与富有的矛盾,在电影中都可以找到答案;善良、忠诚、无私、慷慨、自尊、宽容、坚韧、勇敢等人类永远尊崇和追求的美德与信仰也在片中展现得淋漓尽致。

父母的关爱与鼓励成就孩子们的乐观与独立

马奇家家境一般,甚至有点拮据,但是马奇先生和马奇太太时刻在为孩子打造温馨的环境以及充满爱的氛围。比如,圣诞节那天,在马奇家的小房子里,四个女孩子在妈妈的陪伴下读书编织,思念着前线的父亲,朴实又不失温馨。而住在对面豪宅里的劳里以及爷爷,却只是守着满桌佳肴,各自埋头用餐,一点节日氛围都没有。

两个家庭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一边欢声笑语,一边冷冷清清。要知道,家庭氛围带给孩子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孩子的一举一动、一思一想,都来源于父母。一个快乐幸福的家庭,才能拥有一个开朗活泼的孩子,才能提供给孩子走进社会、面对困难最大的底气。很明显,马奇一家就有着良好的家庭氛围。

奥斯卡寄生虫最佳影片(寄生虫奥斯卡夺冠)(5)

不仅如此,当马奇太太发现邻居家的几个幼儿没有食物时,她领着一家人,把本来应该自己享用的圣诞大餐,开开心心地给邻居送去了。马奇太太的这个举动,是在用行动告诉孩子,慷慨和善良比什么都重要。

正是因为马奇太太的身体力行,才使得四姐妹在清贫的生活中,仍然欢声笑语,乐观向上。一个温暖的原生家庭,是孩子一辈子的避风港和能量站。四姐妹后来各自作出人生选择,并且能够克服困难,勇敢前行,很大程度上是因为父母给了足够的爱和宽容。

这里更值得一提的是马奇先生,他虽然不在女儿们身边,却时常在信中鼓励女儿们,给予她们人生指导。马奇先生并不希望自己四个女儿将来能嫁得有多好,生活有多富裕,他的希望是女儿们“努力工作,不要虚度时光,战胜自我,成为小妇人。”并勉力她们说:“成为让我无比欢欣、无比骄傲的小妇人!”

奥斯卡寄生虫最佳影片(寄生虫奥斯卡夺冠)(6)

四姐妹果然没让父母失望:大女儿梅格想成为演员,四姐妹就在家里组成自己的小话剧社,各自扮演不同的角色,嬉笑打闹,排演故事;二女儿乔拥有写作才能,就梦想着通过不断写作,用自己挣来的稿费贴补家用;三女儿贝斯虽然体弱多病,但却善解人意,一直默默扮演着倾听者的角色;四女儿艾美从小机灵活泼,对自己有清楚的定位,虽然没有乔那样的勇敢,却始终坚持自己的绘画梦想。

正是马奇先生和太太的爱让四姐妹能够于艰难困苦中勇敢追梦,面对窘境时不卑不亢,面对诱惑时守住初心,面对挑战时迎难而上。

父母的指引与态度在关键时刻放飞孩子们的梦想

年少时的四姐妹看事情很单纯,想问题很简单,仿佛生活在水晶球里,没有烦恼,但随着年龄的增长,各种各样成长的烦恼也纷至沓来。各自离家,遭遇挫折,渐渐到了人生的十字路口,此时,马奇太太的态度,再次为成长中的女儿们指明了方向。

比如,大女儿梅格温婉美丽,在外人看起来,梅格有能力有机会嫁到一个好人家,从此改变一生。她也喜欢漂亮的衣服,享受别人的赞美,她自己也一度沉迷于社交舞会。马奇太太不失时机地点醒了女儿:

你到底想要什么呢?梅格?很多很多钱?还是真爱?

经过一番思索,梅格终于明白了自己的真心,于是她义无反顾嫁给了深爱着的家庭教师约翰, 约翰不富裕,但是梅格知道,他才是自己想要的人。婚后,两人妇唱夫随,生子立业,甜蜜快乐。

奥斯卡寄生虫最佳影片(寄生虫奥斯卡夺冠)(7)

各位父母可以想想,能否在那个关键时刻,像马奇太太一样,引导孩子做出正确的选择,看出孩子的真心,而不是也被暂时的浮华迷住眼睛。马奇太太敢于引导女儿做出这样的选择,一部分是出于对女儿的尊重,另一部分则是源于对女儿的信任,对自己的自信。

同样,在二女儿乔的成长经历中,马奇太太的激励也起到了决定性作用。乔是四姐妹中最“叛逆”的一个,在那个女性独立与婚姻两难的时代,她拒绝了爱慕她的富家子弟劳里的表白,选择了事业,她希望能作为一名专职作家,让全家人过上好日子。

但固执的姑妈希望她能接受现实,放弃执念,安心嫁人。乔说:我要按照自己的意愿去活。姑妈说:没人能按照自己的意愿去活,你也不能。像你这样的出身,只能结婚,才是出路。乔说:你不也没结婚。姑妈毫不客气的说:老娘我有钱!

奥斯卡寄生虫最佳影片(寄生虫奥斯卡夺冠)(8)

这确实是姑妈最大的底气,也是现代女性的立足之本。乔受刺激了,开始写一些庸俗小说赚钱,钱赚得还真不少,但是乔却离真正的作家生涯越来越远了。马奇太太看在眼里,急在心上,因为她知道,她的女儿乔远不止一个三流故事家,她一定还有更大的梦想。此时,时机来了,乔不小心错过了姑妈的欧洲之行,跟劳里也搞得很尴尬,马奇太太适时地鼓励乔出去闯荡,于是乔去了纽约。

起初,乔在那里过得并不好。再加上贝斯的去世,她曾一度伤心难过而写不出任何东西。她想到自己满怀信心的出去,跌跌撞撞的回来,想到自己闯荡一番,没什么成就,也没人陪伴,她失落而孤独。她想着去找回劳里,还给他写了信,但是,马奇太太太了解这个女儿了,她连着问了乔两次:你爱他吗?你爱他吗?乔的眼泪夺眶而出。

奥斯卡寄生虫最佳影片(寄生虫奥斯卡夺冠)(9)

是呀,乔自己何曾不清楚,她只是太孤独了,太需要被爱,来赶走这所有的痛苦和失望。最后,在母亲的引导下,她接受了现实,开始夜以继日的书写,这次,她写的就是关于她们四姐妹的成长经历,幸运的是纽约的出版商对这部书产生了极大的兴趣。

在四姐妹成长的关键时刻,妈妈从未缺席。当孩子们迷茫时,妈妈总会一针见血地指出一条适合孩子前进的路。是的,在关键时刻,为孩子做出正确取舍是我们为人父母不可推卸的责任,至于其他时候,就让孩子自己去做选择吧,毕竟,他要变得独立,要学会承担后果。

父母的平和与冷静在最悲痛时帮助孩子渡过难关

《小妇人》最可贵的地方,就是所有人的故事都没有险滩俊峰式的故事渲染,而是山间小溪般的娓娓道来,就像在说我们身边正在发生的事情一样。关于生,给出了应有的喜悦;关于爱,报之以应有的欢愉;而有关死亡,《小妇人》也用一种哀伤又理智的方式处理了,这一点,深深打动了学院君。

大家还记得善良的贝斯吧,这个从小身体就不太好,但是还是坚持照顾别人,默默听所有人倾诉的善解人意的小姑娘。可惜的是,贝斯最终还是被死神带走了。在上一篇文章中,熊莹老师跟我们讲了如何和孩子讲疫情,讲李文亮医生的故事,其实明智的父母,会知道什么时候应该和孩子讲讲死亡。

死,从来都不是生的对立面,而是应该作为生的一部分被接受。

《小妇人》中呈现的,正是这样一种理智的死亡观:大家都很悲痛,但是没有一个人因为悲痛倒下,也没有一个人因为悲痛而停下手中的工作,那种爱是隐忍的,那种悲痛是绵长的,但是又透着发自内心的平和以及大爱。

奥斯卡寄生虫最佳影片(寄生虫奥斯卡夺冠)(10)

孩子们的悲伤,在温和的氛围下,得到了最温柔的照顾。学院君觉得,虽然马奇先生和太太并没有跟孩子们说太多,但孩子们应该已经明白:

我们终将失去某人,或者,终将从某人的生活中离开。但是那些曾经在一起的日子,那些相互间的温暖,慰藉,欢喜与惦念一直都在。

在父母子女间,至亲好友间,我们与一直挂怀的某个人之间,每一个过往,每一刻当下,都是对未来岁月的馈赠,都是生命得以不断前行的欢喜。

所以,分离不可怕、悲伤也不可怕,可怕的是父母也选择逃离。此时,我们正处在一个不能逃离的时刻,一个时代的十字路口,请各位爸爸妈妈以最大的温柔、耐心、认真和包容,拉住孩子的手,慢慢地告诉他:生活不仅仅有红黄蓝,还有黑白灰,而且,正是这些色彩的光影交叠,才是这人生真正的样貌。

最后,啥也别说了,大家一定要看看这部电影呀。

奥斯卡寄生虫最佳影片(寄生虫奥斯卡夺冠)(1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