砚台是一种研墨和掭笔的文房器具,是中华传统文化的产物。我们把用来制作砚台的“石头”称作砚石。从岩石角度出发,砚石可划分为沉积岩和变质岩两大类。沉积岩大类砚石又有泥岩类、凝灰岩类和石灰岩类,变质岩大类砚石又有板岩类、千枚岩类和大理岩类砚石之分。从实用性观点看,能做砚石的岩石以板岩类居多,石灰岩类次之,大理岩类、干枚岩类、凝灰岩类和泥岩类较少。名扬天下的“四大名砚”中的前三者(端石、歙石、洮河石)主要均为板岩,也有部分端石为泥岩,而部分歙石为千枚岩。
知识点:板岩
板岩是具特征的板状构造的浅变质岩石。由黏土岩、粉砂岩或中酸性凝灰岩经轻微变质作用所形成。原岩因脱水,硬度增高,但矿物成分基本上没有重结晶或只有部分重结晶,具变余结构和变余构造,外表呈致密隐晶质,矿物颗粒很细,肉眼难以鉴别。有时在板理面上有少量绢云母、绿泥石等新生矿物,并使板理面略显绢丝光泽。
广东端溪的端砚、安徽歙县的歙砚、甘肃南部的洮砚和河南洛阳的澄泥砚并称为“四大名砚”,其中尤以端砚和歙砚为佳。
1.端砚
端砚始于唐朝武德年间,至今已有1300余年,其石质柔润,发墨不滞,三日不涸,被誉为四大名砚之首。用于制作端砚的砚石产于广东肇庆。
端砚石原石属于泥盆纪桂头群,含凝灰粉砂质泥岩、水云母泥质岩、泥质岩、板岩或绢云母干枚岩等,显微鳞片结构,致密块状构造,硬度为3~4,质地细腻,抛光后呈油脂光泽。端砚石一般呈紫红、紫黑、青绿、青灰、深灰、紫蓝、紫等色,花纹数十种,较著名的有猪肝冻、鱼脑冻、蕉叶白、胭脂晕、青花、火捺、石眼、冰纹、金银线等。
端砚最大的特点是温润,具有发墨效果好、不损伤毛笔的优点。端砚的主要品种有老坑、坑仔岩、麻子坑、朝天岩、宣德岩、古塔岩和绿端石等。端砚石制作的砚台素来有石质优良,细腻嫩滑、滋润,发墨不伤笔头、呵气可研墨的特色。为此,古人评价端砚:体重而轻,质刚而柔,磨之寂寂无纤响,按之如小儿肌肤,温软嫩而不滑。
端砚(左)和歙砚(右)
2.歙砚
歙砚又称“龙尾砚”、“婺源砚”。产于安徽省歙县境内,因古属歙州,故而得名。
歙砚石属华南纪止溪群海相泥砂质沉积的浅变质板岩、千枚岩。矿物组分主要为多硅白云母、绿泥石,含少量石英、碳质微粒黄铁矿,具显微鳞片变晶结构,板状构造。颜色多样,硬度为3~4,密度为2.89g/cm3~2.94g/cm3。
歙砚中著名的品种有龙尾砚、歙绿刷丝、雁湖眉子、缮肚眉纹、青绿晕石、仙人眉等。歙砚石所制砚台具有质地苍劲、色如碧云、声如金石、湿润如玉、墨峦浮艳的特点。其石坚润,抚之如肌,磨之有锋,涩水留笔,滑不拒墨,墨小易干,涤之立净。自唐以来,一直保持其名砚地位。苏东坡赞其“涩不留笔,滑不据墨。瓜肤而谷理,金声而玉德。厚而坚,朴而重”。
3.鲁砚石
鲁砚石指山东境内出产的砚石的总称。鲁砚石质地细腻、嫩润,坚而不顽,细而不滑,发墨快而细,不损毫。鲁砚石种类繁多,纹理丰富,五颜六色。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为红丝砚,其制砚用石为红丝石。红丝石产于潍坊境内,有很细的丝状弯曲纹理和变形缟状纹理萦绕石上,变幻多端,十分绚丽,再经能工巧匠精心制作,使红丝砚奇美传神。鲁砚石是我国制砚业的重要原料。鲁砚石的主要品种有红丝石、砣矶石、紫金石、燕子石、徐公石等。
(1)红丝石:产于青州黑山和临朐老崖崮,砚石为奥陶纪浅滨海潮坪陆台区沉积的砖红色灰黄色粉晶泥质灰岩。三国时代开始用于制砚。红丝砚为历代书画家所褒扬。西晋张华称:“天下名砚四十有一,以青州石为第一。”乾隆皇帝为青州进贡的两方红丝石砚,一方赐名“凤字砚”,并题写了砚名;一方取名“鹦鹉砚”,并在砚台背面题诗“鸿渐不羡用为仪,石亦能言制亦奇,疑楚祢衡成赋后,镂干吐出一丝丝。”
红丝石砚
自北宋以来,米蒂《砚史》《苏轼帖》等等,都对红丝石砚赞扬有加。中国地质事业的奠基人之一章鸿钊先生在其所著《石雅》中云:“若砚台之最著称者,有如青州红丝石、绛州石、歙石与端石是也。古人慎重青州红丝砚,尤以苏易简、唐彦猷为最,以为歙、端所不及。其在益都西者,地质皆属寒武纪之灰石,而红丝石适产于是。此外,还有青州蕴玉石、紫金石、砣矶岛石、淄州金雀石。”
(2)燕子石:是寒武纪时期在海洋中沉积而成的含有三叶虫化石的薄层泥灰岩或灰岩。它是含有三叶虫尾巴化石的岩石,化石有一对尾巴大刺向后斜伸,形如展开的燕子翅,故名燕子石。主产于莱芜圣井、桑梓峪、口镇以及泰安大汶口、淄博南博山、济南港沟等地。用其制砚历史悠久,据史料载,2000多年前的齐人就用燕子石制砚,明清以来更多采用。用含有“蝙蝠虫”化石的“蝙蝠石”所制之砚,因蝠与福同音,而称为“多福砚”,具有象征意义。所以,燕子石砚,既是文房用具,又被视为吉祥之物。
燕子石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