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所思韦应物赏析(韦应物观田家赏析)(1)

这是唐代诗人韦应物的一首悯农诗。

德宗兴元元年(784),诗人在滁州刺史任上,看到惊蛰时节,辛勤的农家人在野劳作的场景,有感而作,写下了这首悯农诗。

惊蛰,古称“启蛰”,标志着仲春时节的开始。《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二月节,万物出乎震,震为雷,故曰“惊蛰”。

在微细春雨的滋润下,百草破土而出,纷纷长出了新芽;一声隆隆的春雷声中,惊蛰节气就这样开启了。这是写“农作之时节”。即,农作时节,在春雨淅沥,雷声隆隆,万物复苏的惊蛰拉开了帷幕。这两句是写惊蛰节气的千古名句,被人们广为传颂。

有所思韦应物赏析(韦应物观田家赏析)(2)

农家之人,一年之中能有几日空闲;耕田播种,从惊蛰以后就正式开始了。这是写“田家之辛苦”。一年三百六十日,空闲的时光屈指可数,这不仅说明了农人工作时间之长,也说明了农人长年工作的辛苦。

青壮年的人,都在田野耕地;场院菜圃,也跟着整理出来了。这是写“田家之忙碌”。一个“俱”字,表明丁壮参与农事的程度之高。一个“亦”字,表明了农人忙里忙外,有忙不完的活计。

归来时分,景色常常是日落西山;还要牵牛犊饮水,去西边山涧深谷里。这是写“归来之时间”。即,日落时分,天色已晚。归来晚了,却还不能歇息,还要去牵牛犊饮水,可谓是回家仍不得休息。一个“常”字,道出了农人晚回家是一种生活常态。

饥饿劳累的农人,从不自己叫苦;滋润作物的及时雨,姑且作为一种欢喜。这是写“农人之乐观”。他们坦然面对生活中的苦难,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用双手去创造属于自己的未来。他们用乐观的心态去拥抱世界,哪怕一场小小春雨,都会让他们感到满足欢喜。一个“苦”字,道出了农人不怕吃苦的精神;一个“喜”字,点出了农人乐观的心态。两个字又互为补充,极简省交代了农人的内在品质——坚韧不拔,淳朴简单。

有所思韦应物赏析(韦应物观田家赏析)(3)

粮仓之中,早已没有了积储的粮食;繁多徭役,仍然无休无止。这是写“农人之困境”。一“无”一“未”之间,道出了农人的生存处境。为什么他们终日辛勤劳动,却还是如此一贫如洗呢?为什么“遍身罗绮者,不是养蚕人”呢?这其中饱含了诗人对于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

面对自己这样的不耕者,方才感觉到一丝惭愧;因为“我”的俸禄都是出自这些农人之手啊。这是写“内心之惭愧”。自己不亲自参加田间劳作,却能衣食无忧;农人辛辛苦苦一辈子,却“仓禀无宿储,徭役犹未已”。如此辛劳,诗人的内心怎能不感到一丝愧疚呢。

这首诗最难能可贵之处在于能从人民的立场去思考问题,而非从统治阶级既得利益的立场去思考问题。人民才是历史的创造者,是推动历史前进的不竭动力。无论何时,统治阶级都要有为人民服务的思想,这样才不会被人民抛弃,被时代抛弃。

文:严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