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2年,陈嘉上导演,周星驰、吴孟达、张敏等主演的电影《武状元苏乞儿》上映,给观众带来了诸多快乐。今天咱们就从这部电影入手,简单聊聊清朝的乞丐阶层。

武状元苏乞儿最后给皇帝说的话(从周星驰的武状元苏乞儿入手)(1)

《武状元苏乞儿》剧照

乞丐,就是靠乞讨为生的人。《吕氏春秋》中记载,周代已经有了沿街唱歌乞讨的乞丐,可见其历史之久远。在一般人的理解中,穷困者无依无靠,只能沿街乞讨,或者干脆坐在街边等待施舍,谁都可以当乞丐——从乞讨这种行为上来说,确实是,但是想要正儿八经的拥有乞丐身份,其实并不容易。

在电影《武状元苏乞儿》中,周星驰扮演的苏灿因为遭人陷害,流落街头。卖艺不成反被人打断经脉,只能沦为乞丐。乞丐容易当吗?当然不容易,因为乞丐是有组织的——不加入丐帮,大几率很快会被饿死。

丐帮并非仅仅存在于电影当中,现实中也有。从事共同职业的人组成帮会团体,在古代很常见。乞丐虽然由来已久,但是因为这个群体的特殊性,直到宋元时期才有丐帮的书面记载。宋元话本小说《金玉奴棒打薄情郎》中,有这样一段内容:“话说故宋绍兴年间,临安虽然是个建都之地,富庶之乡,其中乞丐的依然不少。那乞丐中有个为头的,名曰‘团头’,管着众丐。”

从这个话本小说中,我们可以清晰的看到宋朝丐帮的基本形态:一城中的乞丐,被一位“团头”所管理。平时所有人乞讨之物,都要向“团头”上交一部分。遇到雨雪天气,团头就要熬些米粥给所有乞丐,保证他们不饿死。丐头管理着所有乞丐,能赚很多钱。

在《金玉奴棒打薄情郎》中,团头金老大“住的有好房子,种的有好田地,穿的有好衣,吃的有好食,囊有余钱,放债使婢。”《武状元苏乞儿》中的如霜,是丐帮帮主的女儿,我们可以看到他们的生活水平,明显要高于其他乞丐。逢年过节的,还会给乞丐们发发福利,算比较还原历史的。


在电影中,是如霜“邀请”苏灿父子加入丐帮。而在实际中,新乞丐没有选择,必须主动“申请”加入当地丐帮。

武状元苏乞儿最后给皇帝说的话(从周星驰的武状元苏乞儿入手)(2)

《武状元苏乞儿》中的如霜

清朝的丐帮都是以县为单位,各自独立,互不干扰。各县乞丐的首领,称为“丐头”,多数都是当地的好勇斗狠之人或者地痞流氓。更关键的是,地方官府为了便于管理,认可了丐头的地位。

新乞丐想要加入当地丐帮,必须得到丐头的同意。

1933年,沪江大学社会学系的两名女大学生蒋思壹和吴元淑,专门调查编写了《上海七百个乞丐的社会调查》。其中有这么一段内容:“到了清代,乞丐有了一种丐头,大抵是豪强有势的,得到资格,每一地方,由知县委派,分区管理……新来的乞丐,必须先报到丐头的地方,替他服役,或是每天津贴多少,或是受重打一顿。假使他能够忍耐,就可以在那区内行乞……”

可见,清朝的丐帮不仅有丐头管理,而且丐头本身就是知县所任命的。像电影中那种不受管理,甚至和朝廷做对的情况,是不存在的。更重要的是,新乞丐的加入,必须付出一定的代价。在清人徐珂的《清稗类钞》中,也有记载:“新入行之丐,必以三日所入,悉数献之于丐头,名曰献果。”

没有得到丐头的认可,是不可以在当地行乞的。所以苏灿这样的新乞丐,早就应该去“申请”了。当然,电影中因为他和如霜的特殊关系,肯定能混个不错的乞讨路段。


乞丐想活下来,其实很不容易。

武状元苏乞儿最后给皇帝说的话(从周星驰的武状元苏乞儿入手)(3)

古代乞丐生存很不容易

我们看武侠片,丐帮一大群高手,整天精力充沛神清气爽。实际上,除了丐头和少数地位较高的乞丐,大多数丐帮成员都很辛苦。比如,要有行乞的本领。

在《武状元苏乞儿》中,漫天大雪中苏灿的父亲生病,他只能独自出去乞讨。要不是遇到如霜,就凭他那细声细语的乞讨,恐怕早就饿死了。历史上真实的乞丐,其实有很多乞讨手段。

苏灿所采用的手段,是最原始的,伸手乞讨型。占乞丐群体大多数的,都是身无长技孤苦无依之人。他们可能是失去的土地的农民,也可能是遭遇灾劫的平民,不是流氓无赖,也不会杂耍卖艺,只能依靠苦苦哀求乞讨。

这一类乞丐人数众多,但是地位最低,常常食不果腹。而且就算在丐帮当中,也属于受欺负的类型。

第二类乞丐,就是卖艺型。《东周列国志》第七十三回,就是“伍员吹箫乞吴市,专诸进炙刺王僚”。伍子胥被很多乞丐视为祖师爷,也算是卖艺行乞的典型了。此类乞丐,史料记载不少,原因也很简单:不管是吹箫唱曲,还是打竹板、莲花落,都是凭借一定的本事乞讨,属于“自力更生”。

清人吴炽昌《客窗闲话》中有“齐叫化”一篇,讲一个齐姓乞丐偶然学会医术,治病救人,帮助其他乞丐,作者明显有赞誉之意。而徐珂的《清稗类钞》中,则专门列举了“乞丐类”,其中有卖艺乞丐的种种类型。因为较为繁杂,这里就不一一说明。

总之,卖艺型乞丐虽然也是乞丐,但地位相对较高。《清稗类钞》中甚至提到凤阳乞丐的传奇来历:“揣其乞食之由,则以明太祖念濠州(即凤阳府)为发祥之地……徙江南富民十四万实之……富民欲回乡省墓,无策,男女扮作丐人,潜归祭扫……”看吧,作者认为凤阳乞丐善于打鼓行乞,其来源可能是朱元璋当年迁徙的江南富民,假扮乞丐回乡扫墓。所以,也算是抬高了此类乞丐的地位。

清朝还有一种乞丐,会出卖劳动力为生。比如在清人顾禄的《清嘉录》中,就提到了“黄氏火烛何人叫,乞丐沿门打竹梆”。所谓“叫火烛”,就是巡夜打更。在雨雪或者年节之夜,普通百姓不愿外出,一些乞丐就受雇打更,赚些钱养活自己。还有就是收殓死尸、在坡桥之处帮人推车等等,都可以赚一些钱。

再说一类乞丐,就是毁伤身体型的。

此类乞丐,有些是自幼残疾,有些是意外致残,当然还有很多,是为了乞讨专门自伤身体。唐人段成式在《酉阳杂俎》中记载,唐代宗大历年间,洛阳天津桥上有乞丐,“无双手,以右足夹笔写经乞钱”。

当然,更多的乞丐是自伤或者被人毁伤身体,博取同情行乞。《清稗类钞》中还专门提到了“采生折割”的案例,即乞丐诱拐孩童,采用各种方法让他们残疾,然后带出去行乞。当然,这种行为是官府明令禁止的,一旦抓获,必然会被处死。

不过,这也让我们知道,乞丐并非全部是可怜、软弱之人,也有一些残忍恶毒者。


最后,我们再聊聊乞丐的“恶行”。

武状元苏乞儿最后给皇帝说的话(从周星驰的武状元苏乞儿入手)(4)

清末乞丐

《武状元苏乞儿》中的丐帮,是正义的。其他的武侠小说和影视剧中,丐帮也多为正面形象。但实际上,乞丐干的坏事也不少。

我们要知道,乞丐这个特殊群体,是依靠别人的“施舍”生存的。所以,他们的温饱问题,全靠别人的一时心善——在富裕的大城市中,也许乞丐能活的不错。但大多数的普通城镇,没有“特殊手段”是活不下去的。

清朝丐头之所以要得到知县的委任,最重要的原因就是乞丐不好管理。苏轼在《杂纂二续》中就说“乞儿突好人”,就是乞丐喜欢冲撞好人,采用耍无赖的方式乞讨。如果一群乞丐沿街耍无赖,社会秩序自然维持不了。

所以,各地知县让丐头管理乞丐,通过其他方式满足乞丐们的生存需求。比如,沿街商铺为了防止乞丐来闹事,必须每月给丐头送钱,换取一张符纸。贴到店门口之后,所有乞丐就不准来闹事了。《上海七百个乞丐的社会调查》就记录:“丐头要禁止乞丐沿路求乞的缘故,每月向商店征取丐捐。他就给一印就的红纸,贴在门口,就没有乞丐去求乞了。”

所以,如果有不愿交钱的店铺,或者交钱不干脆的,丐头就会指使乞丐们前去闹事,官府也无可奈何。当然,乞丐们偷盗、诓骗、抢劫等等情况,也是屡见不鲜。

现代的影视剧美化了乞丐这种底层群体,并没有真实展示他们的生存状态。我们要知道,在天灾人祸频发的年代,流民乞丐数不胜数。乞丐群体是特殊的,他们不仅是最底层的人群,也是最复杂的人群,并不能简单评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