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安二十一年(公元216年)年三月,结束了对汉中张鲁和东吴孙权的战争,于上个月回到邺城不久的曹操,率领文武百官在都城附近的农田进行了一次耕种活动,据《三国志·魏书·武帝纪》记载,时为魏公的曹操:

二十一年春二月,公还邺。三月壬寅,公亲耕藉田。

很难想象,那个不可一世,横槊赋诗,高歌“人生几何”的枭雄曹操,站在春日的田间里,摇身一变,成为了一个挥舞锄头,俯首“锄禾日当午”的老农。

大人物带头耕种,以身作则劝农务业,本应是善举良政,但曹操在建安二十一年春天的这次春耕活动,却多被人视为僭越之举,成为曹操有称帝之政治野心的外在表现。

为什么位高权重的曹操会在百忙之中,来到山野田间,降尊纡贵亲自躬耕呢?

这就要谈一下汉魏时期的藉田礼了。

我是长史如歌,我用心聆听岁月里流淌的旋律,以文章再现历史中跳动的音符。喜欢本文的读者请点击右上角关注,我将继续奉上自己对历史的见解。

曹操为什么想解甲归田(锄禾日当午的曹操)(1)

曹操两次耕田活动被许多人认为是僭越之举

一、始于商周时代的藉田礼

曹操的这次农田耕种活动,并非他一时兴起的消遣之举,而是源于商周时代的一项国家大典。《后汉书·礼仪志上》李贤注引东晋干宝《周礼注》说明:

古之王者,贵为天子,富有四海,而必私置藉田

“藉田”者,其义有所演变,其原义为“耕田”。汉末卢植对其释义为:“藉,耕也。春秋传曰‘鄅人藉稻’,故知藉为耕也。”。后演变为借民力而耕田,东汉应劭《风俗通义》曰:“古者使民如借,故曰藉田。”,汉末郑玄释义曰:“藉之言借也。”

1.籍田的意义

田间耕种成为一项由天子亲自来执行的国家大典,其意义何在?干宝在《周礼注》作了说明:

一曰,以奉宗庙,亲致其孝也。

二曰,以训于百姓在勤,勤则不匮也。

三曰,闻之子孙,躬知稼穑之艰难无违逸也。

即藉田主要有三种意义:

以耕种农田来供奉天子祖先:“国之大事,在祀与戎”,封建社会,祭祀是国家礼制的一项重要组成部分,而宗庙作为天子供奉祖先灵位之处,向来是执行祭礼的重要场所。三国时著名史学家韦昭曰“借民力以治之,以奉宗庙。”名义上天子由亲手耕作的藉田所生产出来的农作物,要向宗庙供奉以祭祀祖先,展示天子对于祖先的孝心。

此外,藉田礼除了祭祀宗庙的祖先外,还祭祀天地、神农氏等神祗。《后汉书·礼仪志上》李贤注曰:“春始东耕于藉田,官祠先农。先农即神农炎帝也。”

曹操为什么想解甲归田(锄禾日当午的曹操)(2)

祭祀是古代王朝重要典礼

以身作则劝课农桑:《管子·囿蓄》曰:“五谷食米,民之司命也。”,粮食往往关系到社会的安定,对古代王朝统治的稳定性有极大的影响。而古代的农业,受旱涝天灾、流行疾病、战争变乱等灾难的影响极大,一次灾难的爆发,往往会造成长时间的粮食歉收,极易引起社会动荡。

我国古代的统治者很早就认识到粮食对于国家稳定的重要性,并由此发展出了重农思想,在这一思想指导下,统治者往往想方设法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其手段之一就是以身作则,向臣民们表现自己重视农业的态度,以促使人力资源向农业集中,提高粮食产量,保障粮食安全。这也是藉田礼出现的重要原因之一。

曹操为什么想解甲归田(锄禾日当午的曹操)(3)

中国古代王朝十分重视农业

教育子孙后代体验耕作之艰辛:《孟子·离娄章句下》曰:“君子之泽,五世而斩”。根据历史规律,大多数古代封建王朝开国之君的后代在能力上往往逊于其父祖,并且随着后裔继传的延长越来越孱弱,以至于倾覆。系因为开国及初期时面临的复杂局面要求君王们非有大智慧大手段不能平定,而其子孙后代生活在相对简单安逸的环境,以至于智慧和能力都难以得到有效的磨练,所谓“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是也。如何维持统治地位的长治久安,是古代封建统治者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

藉田礼的实行,封建君王们希望由此来教育子孙后代体验当下耕种之不易,铭记父祖创业之艰难,重农业,守勤俭,戒淫侈,以利将统治长久延续下去。

从孝道、劝农、教化这三个功能来看,藉田礼虽为封建礼制,但不失其正面的意义。

曹操为什么想解甲归田(锄禾日当午的曹操)(4)

藉田礼反映了中国古代的重农思想

2.藉田的过程

藉田并非让天子带领文武百官进行长时间正式的田间耕种,而只是一种象征性的礼仪活动,据《礼记·月令》载:

是月也,天子乃以元日祈谷于上帝。乃择元辰,天子亲载耒耜,措之参保介之御间,帅三公、九卿、诸侯、大夫,躬耕帝藉。天子三推,三公五推,卿诸侯九推。

又,郑玄曰:“王一耕之,使庶人耘芓终之。”

即籍田礼是由天子带头,百官随后,使用犁等农具进行礼制上简单的耕作,其后仍由庶人农夫完成整个田地的耕种,有严格的一整套礼仪流程:

耕时,有司请行事,就耕位,天子、三公、九卿、诸侯、百官以次耕。力田种各耰讫,有司告事毕。

藉田典礼开始时,由礼仪官请参礼人员到田垄的规定地点就位,然后天子和公卿、诸侯、百官按照地位尊卑的先后顺序进行耕作,完成后再有礼仪官宣布结束。整个过程十分隆重,还要“诸行出入皆鸣钟,皆作乐”,伴随钟鼓齐鸣的宫廷正乐。

藉田礼的过程及其繁复郑重,以至于规定了不同身份的参礼人员在耕作次数上的区别,也从侧面反映了古代封建礼制对于身份上的尊卑、阶层的重视。

曹操为什么想解甲归田(锄禾日当午的曹操)(5)

中国古代礼制十分重视身份的尊卑阶层


二、西汉时对藉田礼的恢复

秦朝末年,由于多年战乱,造成社会动荡,百业凋敝,农田荒废,出现了严重的饥荒。至西汉初立时,秦末的混乱状况仍然延续了一段时间,《汉书·食货志》记载:

汉兴,接秦之弊,诸侯并起,民失作业,而大饥馑。凡米石五千,人相食,死者过半。

高祖刘邦一面对时有爆发的诸侯叛乱进行镇压,一面采取与民休息的宽松政策,豁免复员士卒的徭役,抑制商人,鼓励百姓进行农业生产,逐渐使社会安定下来。

刘邦去世后,秦末之乱的遗害尚未完全消除,底层人民生活尚在穷困,上层又兴起糜奢之风,使得社会危机又渐渐显现。在平定诸吕后,汉文帝延续了高祖与民休息、轻傜薄赋、鼓励农业的政策,并且恢复了藉田礼。文帝三年春,汉文帝下诏曰:

夫农,天下之本。其开藉田,朕躬耕,以给宗庙粢盛。

汉文帝希望藉由恢复藉田古礼来劝人向农,提高生产力,纠正社会风气,稳定统治。其后,藉田礼成为汉代一项重要礼制,在景帝、武帝、昭帝等西汉诸帝,乃至东汉明帝、顺帝等皇帝都得以施行。

曹操为什么想解甲归田(锄禾日当午的曹操)(6)

虽然藉田之礼只需天子及公卿百官进行简单的形式上的耕作,但整个典礼仪式繁杂郑重,首倡者文帝及勤政的明君如景帝、武帝等尚能身体力行,行礼如仪,但其后的诸多平庸之君难免有所懈怠,如顺帝即位后就久久不行藉田之礼,尚书仆射黄琼“ 以国之大典不宜久废”进行劝谏,顺帝方才施行。

至汉末,礼崩乐坏,群雄并起,汉室风雨飘摇。而丧乱之际,汉献帝仍然举行了一次藉田礼,《后汉书·孝献帝纪》记载兴平元年(公元194年)二月:

丁亥,帝耕于藉田。

从藉田礼在两汉诸帝不同的重视程度来看,侧面反映了汉代不同时期的社会稳定程度,如西汉文、景二帝及武帝初期时急需培植国力,解决粮食危机,藉田礼就得以有力施行。而东汉除光武帝外,顺帝等守成之君就有所懈怠,至汉末献帝时,丧乱之际,粮食危机爆发,藉田礼又得以恢复。

曹操为什么想解甲归田(锄禾日当午的曹操)(7)

汉献帝于乱世之中仍然举行了一次藉田礼


三、曹操行藉田礼的意义

在周代,除周王室外,诸侯公卿也可以拥有自己的藉田,如《礼记·祭义》云:“是故昔者天子为藉千亩,冕而朱纮,躬秉耒。诸侯为藉百亩,冕而青纮,躬秉耒”,说明了天子和诸侯藉田的不同规格。又《左传·昭公·昭公十八年》记载:“六月,鄅人藉稻。邾人袭鄅”,“鄅”即周代所分封的大禹后代之国,春秋时鄅国国君在进行藉田的时候被邾国人所入侵。可知在先秦时,诸侯也有藉田,并行其礼。

故严格来说,依古制,曹操行藉田礼,并非逾制僭越。但自汉代以来,藉田这一国之大典主要由天子专行,献帝已行礼于前,曹操以权臣而挟持天子,再施藉田之礼,就被人视为与僭越无异。

事实上,建安二十一年并非曹操第一次举行藉田礼,曹操是在建安十九年首为此举的。据《三国志·魏书·武帝纪》载:

十九年春正月,始耕籍田。

有意思的是,曹操这两次举行藉田礼,都紧跟着两次政治地位的提升:

  • 建安十九年春正月,曹操第一次举行藉田礼,其后“三月,天子使魏公(曹操在建安十八年晋封魏公)位在诸侯王上,改授金玺,赤绂、远游冠。”
  • 建安二十年春三月,曹操第二次举行藉田礼,其后“夏五月,天子进公爵为魏王。”

曹操为什么想解甲归田(锄禾日当午的曹操)(8)

曹操举行藉田礼有其政治考量

可见,曹操举行藉田礼,是有着重大政治含义的。

一是展示权威,为其后提升自己政治地位作铺垫。

曹操在两次行藉田礼之前,都打了胜仗:

  • 建安十九年正月,曹操心腹大将夏侯渊于西凉讨伐马超、韩遂,大胜之。
  • 建安二十年三月,曹操亲率大军讨伐张鲁,历经九个月的战争后,张鲁出降,曹操尽得汉中之地。
  • 建安二十年八月,曹军大将张辽以八百人大破孙权十万大军,威震逍遥津。

经此三役,曹操武功赫赫,威望如日中天,政治上的野心越发膨胀。

如前所述,藉田依古制虽非僭越,但曹操权臣的身份特殊而敏感。在许多人看来,曹操虽位高权重,在名义上却仍属汉臣,以臣子身份行天子事,是为僭越。作为高明政治家的曹操不会不明白其中含义与利害,他的藉田之举,实为释放信号的擦边球,既可以对内外展示赫赫战功,表示自己有资格晋升更高层次的政治地位;又可以观察百官反映,试探改朝换代的可能性。而百官或为曹操部属,无所异议,或迫于曹操威势,噤若寒蝉。曹操政治手段之老辣,可见一斑。

于是,在曹操第二次举行藉田礼的四年后,延康元年(公元220年)十月,曹丕代汉称帝。

曹操为什么想解甲归田(锄禾日当午的曹操)(9)

曹丕于曹操第二次藉田四年之后称帝

二是表示自己重视农业

东汉末年自汉灵帝至汉献帝这段时期内,大气候向寒冷干旱转变,导致中原地区多年旱灾,粮食连续歉收,又兼之大瘟疫的爆发,战乱不断,造成人民大量流离失所,许多土地被遗弃荒废,无人耕种,曹操军队时常收到粮食供应不足的困扰。在这种情况下,为解决中原地区缺粮问题,建安元年,曹操采用羽林监枣祗和部将韩浩提出的屯田建议,将许昌一带的大量荒废土地收为朝廷所有,招募大批流亡百姓进行开垦。此举不但解决了曹操军队的缺粮问题,也使得大量人口向曹操统治区域内迁移,稳定了社会,巩固了曹操权力,壮大了曹操实力。由是:

太祖以峻为典农外郎将,募苍生屯田于许下,得谷百万斛,郡国列放田官,数年外所正在积粟,仓廪皆满。

所以,曹操对农业问题十分重视,不断颁布政策法令充实人口、兴修水利、劝课农桑、开荒屯田。藉田之举,也是表示其重视农业的态度。

曹操为什么想解甲归田(锄禾日当午的曹操)(10)

天灾、瘟疫、战乱,导致东汉末年粮食大危机

曹操死后,登基为帝的曹丕及曹叡都举行过藉田礼,只不过作为皇帝的曹丕和曹叡的藉田礼在意义上已没有曹操复杂的政治算计,藉田礼又回复了原本祭祀、劝农、教育后代子孙的功能。

汉魏以后,藉田礼因为种种原因,在各个朝代受到的重视程度不同,时有废弃时有恢复。而在执行其礼的各个朝代中,不管其中掺杂何种政治或宗教因素,藉田礼始终不改其孝道、劝农、教化之意义。而藉田礼这一源于商周,兴于汉代的礼制的出现,也是我国古代重农思想的外在表现之一,对于研究我国古代农业思想、技术、风俗乃至制度上,有着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三国志·魏书·武帝纪》

《后汉书·礼仪志》

《风俗通义》

《管子·囿蓄》

《孟子·离娄章句下》

《礼记·月令》

《汉书·食货志》

《左传·昭公·昭公十八年》

本文为长史如歌原创,文中图片源自互联网,如有侵权,通知后定当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