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族文化是同宗、同族经过千百年的提炼和整理约定俗成的民俗文化,且传承于族人之间,记载于字里行间,有的则铭刻在人们心间。这是中国特有的传统文化,它与儒学、礼教文化相得益彰,是民间崇尚的传统文化。

株连九族之时是什么意思(九族)(1)

宗 法

中国传统社会以家族为中心,按血缘远近区分嫡庶亲疏的一种等级制度。萌生于殷商,定型于周。在西周,周王自称天子,王位由嫡长子继承,称为天下的“大宗”,是同姓贵族的最高家长,在政治上是全国的共主。其余嫡出诸子与庶子分封为诸侯,对天子为“小宗”在本国为大宗,其职位亦由嫡长子继承,他们以名为氏。

诸侯的诸子与庶子分封为卿大夫者,对诸侯们以官职、邑名、辈份等为氏。从卿大夫到士,其大宗与小宗的关系亦同。这样既是一套国家机构,又是以血缘关系起来的大宗族,宗法制度乃成为巩固贵族世袭统治的有力工具。

至西周后期,原来意义上的宗法制度渐被破坏。后世地主阶级继承了周代的宗法制,加以改造,其实施远远超出了大夫、士的范围。因而,直至清末,宗法是天子至庶人都必须遵循的维系整个封建社会的基本制度。

九 族

从汉代起,“九族”有经学上的今文和古文两种解说,各有其社会、政治背景,分别从不同方面满足统治者的需要。

1、古文说。代表人物有孔安国、马融和郑玄。他们认为九族仅限于父宗,包括上自高祖下至玄孙的九代直系亲属。古文说构成了宗法伦理的基础。唐、宋以后,九族古文说在国家法律中获得正式确认,其中明、清两代的律令规定,九族专指父宗。

2、今文说。代表人物是许慎等。他们认为九族包括父族四、母族三、妻族二。今文说满足了封建统治者利用血缘姻亲关系实现对本阶级及整个社会最大限度控制的需要。封建统治者在赏赐、惩罚、屠杀时是利用九族的今文说的。

七 族

亲族的统称。《史记·鲁仲连邹阳列传》:“荆轲之湛七族,要离之烧妻子,岂足道哉!”裴骃集解引张晏曰:“七族,上至曾祖,下至曾孙。”司马贞索隐:“又一说云,父之族一也;姑之子,二也;姊妹之子,三也;女子之子,四也;母之族,五也;从子,六也;及妻父母凡七。”

三 族

1、指父、子、孙。

2、指父族、母族、妻族。

宗 族

亦称“家族”、“族”。指父系单系亲属集团,即以一成年男姓为中心(称“宗子”或“族长”),按照父子相承的继嗣原则上溯下延,这是宗族的主线。主线旁有若干支线,支线排列的次序根据与主线之间的血缘关系的远近而决定。族内有家,因此族又是家庭的联合体。家之父受制于族之宗子,即所谓“父,至尊也”,“大宗,尊之统也”。

宗族是一单系结构,其世系是按男姓而非由男女两姓共同排列的。宗族中的所有女性都是男性的附庸,所谓“妇女有三从之义,无专门之道”。文明社会伊始,面对严酷的自然及社会的生存斗争,家族只能以较小的规模存在,有独立生存能力的子、孙逐渐脱离父族另立宗族。春秋战国以后,一个宗族所包含的人口往往可达几千;魏、晋、隋、唐时,个别豪门大姓甚至有上万人。

宗 法

1、指宗法制度中身承大宗的嫡长子。分家时,宗子除了占有家庭财产的主要部分外,还继承老家长的爵位。宗族中,无论祭祖先、办丧事、宴宾客,都以宗子为主。

2、指族长。

3、泛指嫡长子。

大 宗

宗法以始祖的嫡长子为大宗,其他为小宗。大宗与小宗相对而言,唯天子、诸侯的大宗百世不迁。每代大宗都有收族、合族的责任。

小 宗

宗法制度规定,嫡长子一系为大宗,馀子孙为小宗。天子之王位由嫡长子世袭,称大宗;余子对天子为小宗。诸侯之位亦由嫡长子世袭,在本国为大宗;余子对诸侯为小宗。卿、大夫、士、庶人,皆准此。

祖 宗

对始祖及先代中有功德者的尊称。

始 祖

指得姓的祖先,亦指有世系可考的最初的远祖。

昭 穆

宗法制度对宗庙或墓地的辈次排列规则和次序。以周代天子七庙为例,自始祖之后,父为昭,子为穆。排列时,大祖居中,三昭位于大祖的左方;三穆位于大祖的右方,以此来分别宗族内部的长幼次序、亲疏远近。历代学者大都认为昭穆制是周人的制度,据张光直研究,商王世系中也存在着昭穆制。

宗 庙

亦称“宗祊”。

1、帝王、诸侯祭礼祖先的地方。在古代,为国家政权存在的象征。

2、借指皇家。

家 庙

家族为祖先立的庙。庙中供奉神位等,依时祭祀。

宗 祧

即宗庙。祧,远祖之庙。

株连九族之时是什么意思(九族)(2)

宗 祠

祠堂,家庙。同族的人共同祭祀祖先的房星建筑。

宗 室

1、指大宗的庙。

2、指大宗的家。

七 庙

本指四亲(父、祖、曾祖、高祖)庙、二祧(高祖的父和祖父)庙和始祖庙。

父之正妻为嫡母。相对庶母而言。

嫡 子

亦写作“適子”。正妻所作的儿子,特指正妻生的继承家业的长子。

冢 子

即嫡长子。冢,大。

冢 妇

嫡长子的正妻。

介 子

宗法制度规定嫡长子为宗子,主祭祀。若宗子为士,庶子为大夫,祭祀时,则庶子称为“介子”。介,副,以表示不敢僭越宗子。

介 妇

古代宗法制度称嫡长子之妻为冢妇,诸子之妻为介妇。

别 子

宗法制度称诸侯嫡长子以外之子。别子的后代以别子为祖先。

馀 子

指先秦卿大夫正妻所生的嫡长子以外的儿子。

庶 子

妾所生的儿子。

庶 女

侧室、妾所生的女儿。

庶 孙

庶出之孙。如果嫡子在世,“庶孙”也包括嫡子所生的儿子。古代制度,王侯贵族之家,嫡子在,不立“嫡孙”;嫡子死,则立嫡子的长子为嫡孙,与庶孙相区别。

嫡 孙

古代王侯贵族之家,以嫡长子承继家业、奉祀宗庙。嫡长子死,则立適长子之適长子为“嫡孙”。

支 子

宗法制度称嫡妻所生的次子以下的儿子及姬妾所生的儿子为“支子”。与“宗子”相对而言。

宗 人

同宗之人。

宗 妇

1、宗子的正妻。

2、同姓丈夫之妻。

宗 女

君主同宗的女儿。即宗室之女。

五 宗

根据宗法制度,继承始祖的后人为大宗;仅继承高祖、曾祖、祖、父的后人为小宗;大宗一,小宗四,合称为“五宗”

小宗五世而迁

小宗由继祢(父)者开始,逐渐经过继祖者、继曾祖者而至继高祖者,丧服尽于高祖,于是至第五世,祖迁于上,宗易于下。其宗族繁衍发展的过程是:由支庶而新生小宗,小宗有自身支庶后又成为相对的大宗,这一“大宗”又历五世而迁;是为祖迁于上。同时,新小宗又生于下,原小宗又成为相对的“大宗”;这是宗易于下。

祖 先

即始祖。也指始祖以下的历代先人。

夺 嫡

以支子取代嫡子的地位。封建时代,帝王之家,支子因受宠或贤明,得以嗣位,而废嫡子,皆称夺嫡。如隋炀帝之取代杨勇,唐太宗之取代建成等。

夺 宗

诸侯之家,因各种原因变非大宗为大宗,称为“夺宗”。

别 族

谓从某一宗族里分出来,成为独立的另一族氏。先秦贵族要分立为别族,需到太史处登记,从而取得新的氏。

亲 戚

1、先秦时可指至亲,如父母、妻、嫂及叔伯兄弟、子侄等。

2、泛指内外亲属。

亲 属

凡本宗内及与外姻中有服制者皆为亲属。曾高祖父母及父母为尊亲属。

亲 眷

亲戚;亲属。

伯种叔李

兄弟行辈中长幼排行的次序。伯是老大,仲是第二,叔是第三,季最小。

三 党

指父族、母族、妻族。

五 服

1、是由父系家族组成的中国封建社会,以父宗为重。其亲属范围包括自高祖以下的男系后裔及其配偶,即自高祖至玄孙的九个世代,通常称为本宗九族。

2、谓高祖父﹑曾祖父﹑祖父﹑父亲﹑自身五代。

五 属

指五服内的亲属。

亲 族

家属和同族之人。

族 人

同宗族之人。

族父母

堂祖父的儿子、儿媳。

族 子

同族兄弟之子。

族 女

族兄弟的女儿。

族兄弟

同高祖的兄弟。

亲 人

亲戚;亲属。

本家

1、指已婚女子的娘家。

2、指同宗,同姓。

族 长

掌管宗族事务的人。后世一般由长房长子或长孙充任。族长对违反族规或封建道德的族人有惩治乃至生杀大权。

族 正

清代凡有聚族而居的,则选择族中有声望的人做族正,劾查本族中的不良分子。是统治阶级利用宗族实行统治的措施之一。

庶 姓

1、异姓。相对与天子或诸侯同姓者而言。就异姓中别之,则又以异姓之无亲者为庶姓。

2、指同姓中五世亲尽无服者。

家 长

一家之长。宗法社会里,家长在家庭中主宰一切,财产的拥有与支配、子女婚姻的决定等,权力皆属家长。封建法典维护家长的权威,家长对子女、妾、奴婢甚至握有生杀的大权。

家 法

封建家长的治家之法。家庭成员及婢仆若有违背,家长得依法惩治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