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记将礼分为五类(复礼道德重建)(1)

《复礼》一书写于2010年,当时在新浪博客上发表。此书秉承《道纪》,《玄德》的一贯思路,基于绝对光速宇宙观。而《复礼》与前两本书的区别是,它试图采用新型宇宙观的思考方式来了解当今的中国和世界,了解我们身边的社会。可以说,《复礼》一书是绝对光速宇宙观的具体实践。

但此书在八年前发表时,有很多读者表示了质疑。然而,八年过去了,《复礼》中所描述的中国发展趋势,有很多得到了现实的印证。而书中所提及的社会问题,也在发展中得以解决。比如第十三章中提到的“凡事不让”的社会现象已经在今天有了很大改善。如今我在开车时礼让斑马线的行人,已经很少能听到后车催促的喇叭声了。而这样的改善并不是大家读了我这本《复礼》,而是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实际上,不仅仅是中国的发展印证了书中“中国正处在复礼阶段”的论证,这几年那些“发达国家”的所作所为,无不在印证本书第八和第九章中所论述的观点。那些借助工业革命率先发展起来的国家正在走向衰退,甚至进入到本书第八章所描述的“礼崩乐坏”的阶段。

国际的形势、中国的命运正在发生着不可逆转的变化,中国的复兴正走在荆棘重重但又异常光明的路上。对于每一个中国人而言,了解我们所面临的前所未有的变化,适应新的生活环境是必要和迫切的。在此,重发八年前的文章和各位朋友探讨。

此次重发没有改变当年的文字,文中所引用的事例还有着当年的痕迹。但此文所涉及的是国家和社会的发展,尽管所举的例子有些“久远”,但所说明的问题依然具有当今的时代感。

借助此次重发,向八年来中国的巨变致敬!并期望中国的复兴突破眼前的荆棘,尽快走上通向发达社会、通向礼乐之乡的宽阔道路上。

2018年9月23日于北京

前言

今天我们所熟悉的[道德]这个词在古文里是另外一个词:“礼”。这是一个令人无奈、又令人烦恼的变化,使得今天的我们在学习古文献时面临一个巨大的障碍。要扫清这个障碍并非易事,需要不停地、反复地解说、分析和理解。通过多次重复,多方面论述,最终的目的是将占据我们头脑中代表“行为规范”意义的[道德]这个词用它原本的主人“礼”来替代。

第一章:什么是复礼

[德育]代表今天的[道德]规范教育,而“礼教”是所谓封建时期的[道德]规范教育。如果去除掉时代的概念,“礼教”和[德育]说的原本就是同一件事。可见,我们在《论语》中所看到的“礼”,现代人管它叫[道德]、或是[德]。

第二章:为什么需要复礼[道德重建]

复礼是建立行为规范的过程,不仅在乱世之后需要重建,就是在稳定发展的社会,只要发展存在,就存在对复礼的需求,复礼是社会发展所带来的。而同样重要的是,复礼不是对旧制度的复辟,如同建造适应现代生活的房屋一样,它是新规则、新秩序的创造。

第三章:怎样复礼[道德重建]

在我们讨论复礼[道德重建]这个话题的时候,不应该有任何恢复旧体制的概念,需要恢复的是社会秩序。就如同脚和鞋的关系一样,在试图恢复秩序的过程中,应该建设新规范、也就是新的礼去适应社会发展,而不是阻碍社会发展去适应旧的礼。

第四章:礼[道德]与社会发展的关系

“兴于诗”,是新时代的缔造与开创。

“立于礼”,是新时代、新规范的具体建设。

“成于乐”,是社会发展的繁荣期。

第五章:欠发达社会---民风淳朴

尽管社会发展水平不高,但规范有序。因此,欠发达社会除了社会发展水平不高以外,由于用于社会的礼[道德]、或是行为规范能够满足社会的需求,礼的建设水平高于社会发展水平,社会呈现出民风淳朴,社会平稳的特征。

第六章:发展中社会---克己复礼

克己复礼是社会发展时期社会中每一个成员都需要参与的事业,它和我们未来的生活息息相关,是我们能够建成一个什么水平的礼乐之乡的重要前提。

第七章:发达社会---礼乐之乡

小阁重帘有燕过,晚花红片落庭莎。曲栏干影入凉波。

一霎好风生翠幕,几回疏雨滴圆荷。酒醒人散得愁多。

对细节的关注,是发达社会的重要特征。

第八章:崩溃社会---礼崩乐坏

当社会发展不是向上而是向下,并且加速向下时,礼的建设水平却还停留在发达时期的高位,于是礼的建设水平会由于社会的下行而远高于社发展水平。但是这样的状态是不能持久的,就如同年久失修的建筑总会坍塌一样,礼也会像老旧建筑一样坍塌。

第九章:当前中国社会处于“复礼”阶段

刚刚进入21世纪10年代的中国正处在社会发展时期。这个时期的主要人文任务是建设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行为规范,也就是复礼[道德重建]。在复礼阶段,由于礼的滞后效应使得社会呈现一些乱象,但这是建设过程中的乱,是可以消除之乱。

第十章:为什么我们要批判古董

看来在众多旧东西之中,旧礼教所得到境遇是最差的。在这里我们并不是要将旧礼教当作古董来欣赏,只是说对于它的仇恨和批判可能是有些过分的。批判了这么多年的“封建礼教”,在社会发展的今天我们还是会遇到礼的建设滞后于社会发展的问题。

第十一章:需要建设哪些礼

对于今天的我们,需要首先了解由现代化所改变的当今社会的特点,了解现代化对于个人、家庭、社会和国家都造成了那些改变。在这样的基础上我们才可以了解应该建设什么样的礼[道德]以适应现代社会的需求、以适应当今乃至未来中国的需求。

第十二章:礼「道德」的几个基本原则

礼是行为规范,礼是人文空间,礼以边界的形式界定了人与人之间的边界。这样的礼是建立在道的基础上,它不是永恒的,而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变化的。因此,礼具备相对性、有限性。界定人与人之间的边界有三种形式,分别是恒定边界、动态边界和有无边界。

第十三章:与现代化相适应的新人类

“跟上时代的发展”这句话作为一句口号并不难,但要真正做到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当我们抱怨年轻一代和我们产生代沟时,有没有想过可能是我们自己已经过时,已经被时代所抛弃了呢?

第十四章:现代化导致大家庭结构瓦解

今天社会中,以小家庭的模式为主。当子女成年、结婚、生子后,他们形成的家庭与原来父母的家庭在社会上的权利和义务是平等的。就如同一个个小公司一样,无论它有多小,它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在这种情况下,成年的子女与其父母之间就不会再有管理和隶属关系。

第十五章:现代社会需要新的家庭关系

我们应该顺应时代的发展,承认当今小家庭结构相对独立、平等的事实,彻底掘弃与“三从四德”同属旧规范的[孝]。在平等互利、相互尊重的基础上建立互信。只有这样,才有可能摆脱“有血缘的陌生人”的尴尬,才能以相互尊重、欣赏为基石建立真实的亲情。

第十六章:市场经济环境下权力被弱化

经历了几十年市场经济改造的当今中国社会,官员和政府已经退出了对绝大部分事件的控制而转变为对宏观指标的调控。我们的生活由市场的供求关系来左右,由我们自己的意志来左右。摆脱“相信有某个人在某个地方遥控我们行动的想法”对我们自己来说也是一种解放。

第十七章:市场经济环境下“信”被强化

停留在计划经济时代的对社会的认识使得人们依然重视权利而轻视信用,然而对权利的重视不会对个人发展带来太多好处,不仅如此,正如上一章所讨论的,它还会侵蚀一个人的学习能力。与此同时,对个人信用的轻视却会毁掉一个人在当今社会的生存基础。

第十八章:国家观念和爱国

称赞还是批评自己的国家,对国家本身并不造成任何影响,影响的是我们自己。并不是国家的尊严需要我们捍卫,我们实际上是在捍卫自己的尊严。当我们迎合外国人对自己的国家进行嘲笑时,当我们用国家的尊严换取个人的方便时,我们自己就已经被轻视了。

第十九章:大国与大国情怀

迎接荣誉不是一件随随便便的事情,况且,我们阔别世界第一经济体已有两百年之久。两百年足以养成许多习惯,也足以忘记很多习惯,当这个世界第一再度到来的时候,很多思维模式、行为习惯都需要改变以适应这样的变化。

第二十章:大国民

改变长久以来我们所习惯的小国民观念,试着作一个与中国的现在和未来相匹配的大国民,我们会发现天原本很蓝,路原本很宽,外国原本不过如此,我们原本也有尊严。

第二十一章:礼的个性层建设

第十二章讨论了包含礼的三种边界的基础层,也就是礼的基本原则。而从第十三章开始到上一章为止,我们看到了快速发展的社会对礼的重建所提出的要求,这些要求是具有一定共性的,因此属于礼的共性层建设。从现在开始,我们要进入到更加灵活多样的个性层讨论。

第二十二章:三人行必有我师

通过观察身边“他人与他人”的关系,可以帮助我们认识礼的三种边界方式是如何出现在人与人的关系之中。这样的原则可以用于礼的个性层建设,尽管每个人身边的“他人”各有不同,但“他人与他人”的关系却大致相似,因为它们都会反映礼的三种边界方式。

第二十三章:“爱”需要被准确定义

真正的爱的定义简单明了,而且与被爱着的人的感受密切相关。《论语》中孔子所说的“爱之能勿劳乎”可以说是判别爱的唯一方法。

第二十四章:去除绝对空间

“绝对空间”是《道纪》中创造的一个概念,用来表达一种特殊的、与众不同的空间。

对比于物质世界,在人文领域也有与类似的东西,那就是礼。

礼是人文空间,如果有的人的人文空间与他人不同,可以控制他人,这样的情况就是人文环境中的绝对空间。

第二十五章:父母不一定是终身制的

在父子关系中能够维持“父父、子子”状态当然好,但并不是每一对父子关系都可以延续这样的状态,在当今社会的小家庭结构中犹为如此。如果子女成年、独立后,双方无法继续维持“父父、子子”状态,就应该及早建设“不父、不子”的、朋友式的平等状态。

第二十六章:管理自己的人文空间

有的人感觉到自己身边的各种关系太过复杂,试图将其简化,他选择了出家。这是种一刀切的方式,他将身边所有的人,无论是父母、儿女、亲戚、朋友,在他出家后全都变成了施主。原本形态各异的动态边界,全都由于出家而变成了恒定边界,生活由此而变得异常简单。

结束语:约之以新礼「道德」;后记:独立思考的乐趣

为了适应时代的快速发展,不停歇的礼的重建是完全必要的。这就需要克服我们自身的惰性,克服自己那些一劳永逸的想法。然而,是忍受建设之乱,还是克制自己的惰性,无论是哪一种类的“克己”,都是“复礼”所需的要素。“克己”和“复礼”总是如影随形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