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些年,当张小龙提出“微信是一个生活方式的时候”,很多人还觉得这句话不仅语法别扭,而且毫无逻辑,因为微信在很多人印象中还是聊天软件。现在,无论你是否承认,或者是否能意识到,微信真的已经成为你的生活方式了。而这种产品理念,已经成为了中国向西方互联网世界输出的最经典的产品成功案例。

产品思维是一种认知(一个生活方式-)(1)

国民应用-微信

回顾微信的崛起

回看聊天软件市场,雷军的米聊其实开始得更早,当时腾讯手中还有QQ这个王牌,鱼龙混杂的即时通讯App市场正在等候一个王者。正如雷军预料的那样,腾讯出手的话,米聊可能会被打败,可是令他没想到的是,打败他的竟是当年被他拒绝过投资的狐邮开发者-张小龙。据张小龙说,移动互联网崛起初期,他意识到会有一款基于手机的即时通讯App打败QQ,与其等别人做出了,不如腾讯自己做。随即就拉起个小团队,3个月发布了微信最初的版本。

后面的故事大家都知道了,QQ为微信带来了一大批种子用户,能发语音的功能让其在中年人群里大受欢迎。而后,摇一摇和漂流瓶的功能为微信带来了更强的社交属性,大大增强了年轻人的使用粘性。朋友圈的出现更是从微博手中抢走了熟人社交的使用场景,顺便为人人网判了死刑。

产品思维是一种认知(一个生活方式-)(2)

朋友圈功能

社交与支付的天然结合

2014年,微信将红包的概念数字化,利用春节将几亿用户的支付习惯彻底改变。马云曾把这件事形容为针对支付宝的“偷袭珍珠港”。亲朋好友间互相发红包本就是春节文化的一部分,拥有了朋友关系的基础设施,发红包这个功能在微信上彻底腾飞。从此以后,熟人之间微信转账,不同群组里游戏般的抢红包,甚至老大爷大妈使用微信支付去市场买菜,都成为了中国人生活的一部分。

产品思维是一种认知(一个生活方式-)(3)

微信转账

2020年,谷歌支付开始在很多国家大肆宣传。一个所谓革命性的设计便是在主页面添加一些经常进行转账往来的账号,因为谷歌的大数据显示,人们的转账行为大多数是局限在几个很熟悉的人或商家上。殊不知,这种思考,微信在2014年已经成功实施,谷歌的借鉴还是来得太晚了。同一年,Facebook也开始在其即时通讯应用WhatsApp里面增加支付功能,希望能在印度和巴西复制微信的成功,更让人感叹微信团队对移动互联网金融布局的前瞻性。

从商业的角度来看,微信更精明之处在于,如果想发红包,用户需将银行卡与微信绑定,这个行为直接打开了微信整个金融体系。随之而来的,是中国人可以通过微信付水电费,买电影票,打车,叫外卖,一切可以在网上付款的事情,微信都可以支持了。而微信作为中国人的互联网名片,再也不需要另外一款App来完成购买行为。而“名片 支付”让微信拥有了更进一步的能力。

应用即操作系统

在微信以前,人们对移动互联网的思考是苹果和安卓提供操作系统,用户下载不同的App来满足不同的需求。微信通过小程序等一系列领先的概念打破了这一格局。最开始,通过公众号,微信实现了文字的内容原生性。同时微信允许用户在微信内部打开浏览器链接,使用户可以在不用离开微信的情况下接触整个互联网。最天才的设计,便是微信小程序,在不离开微信的情况下,用户可以通过微信ID登陆嵌在微信体系内的美团,知乎,京东,拼多多小程序,通过微信支付完成购买行为。这一系列的用户体验极其自然,甚至用户感觉不到是在微信内操作的这一切。这一设计让中国用户拥有了“一款App解决一切“的可能性,而这种可能性是互联网历史上从没有产品可以达到的。

随之而来的是很多中国用户对硬件较弱的依赖性。如果微信可以让中国人做所有事情,能被小米满足所有需求的用户为什么还要多花几千块买苹果手机呢?

产品思维是一种认知(一个生活方式-)(4)

微信小程序

结语

产品思维是一种认知(一个生活方式-)(5)

图片来源-Wired

正如沈南鹏在几年前所说,现在世界互联网局势已经从“copy to China(复制到中国)”演变成“copy from China(从中国复制)”。正是类似微信,抖音这样成熟的产品,带领了这个潮流。世界上最受欢迎的前20款手机应用,中国应用已占据半壁江山。希望更多优秀的移动互联网企业家,能为中国创造更大的价值,改善民生,并将这种改变,推向整个世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