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候接触到的很多历史小故事都带给我们正面积极向上的影响,负荆请罪就是这样一个故事故事。

蔺相如、廉颇,一个丞相一个将军,一个文臣一个武臣,本来水火不容,却志气相投,成了生死之交。

自相矛盾和刻舟求剑大结局(世人都把负荆请罪传为美谈)(1)

赵国在蔺相如和蔺相如的共同辅佐下,国力强盛、百姓安居乐业,二人的友情传为一段佳话。然而现实并没有那么美满,作为主人公的二人却结局凄惨。那么这是怎么一回事呢?

蔺相位定

秦王听说赵惠文王得了一块精巧绝伦的宝玉,就想据为己有,传书一封想用15座城池来换和氏璧。假意我们公平交易,一手交城一手交和氏璧,实际秦王算盘打得精,赵国忌惮秦国的强大,即便强制留下宝玉,也不敢有什么作为。

赵惠文王果然急得抓耳挠腮,不答应就得挨打,答应了什么好处又落不着。

好在赵王身边贤人丰富。一个宦官介绍了他的一位门客:蔺相如。

蔺相如这个人不仅有谋略,而且胆大、不怕死,在傲娇秦王面前一副我与和氏璧共生死的姿态,唬的秦王一愣一愣,对他以礼相待,答应他种种条件,不成想被蔺相如摆了一道,人平安归赵,和氏璧也完好无损。

自相矛盾和刻舟求剑大结局(世人都把负荆请罪传为美谈)(2)

赵王一看此人不同凡响,携宝玉溜达回朝,还顺带灭了灭秦王的锐气,不禁喜上眉梢,重用蔺相如。

赵国在将相和之前还是个唯唯诺诺的小国,经常受秦国嘲讽和欺负。秦国又一次挑衅赵国,赵国虽代价惨痛但也逼得秦国想讲和,秦王邀请赵王在渑池赴宴。

赵王日夜忧思,认为一去肯定凶险。

蔺相如自荐随同赵王出席宴会。秦王喝开了就要求赵王弹琴助兴,赵王答应。蔺相如也请秦王击鼓,秦王脸黑,便又以命相要挟。秦王只好象征性击了一下鼓。

自相矛盾和刻舟求剑大结局(世人都把负荆请罪传为美谈)(3)

能拂秦王脸面的独蔺相如一人了,回到赵国后,赵王立封蔺相如做了相国。

将相和

对这个舞文弄墨的相国,大将军廉颇很是不服气。自己外出打仗随时将生死置之度外,无数胜仗的功劳,蔺相如只说了两句话就敢凌驾自己头上。于是对外人说,遇到蔺相如一定要羞辱他。

蔺相如听说了,就时时躲避他,远远见了赶紧调转马头,甚至称病不上朝。这让蔺相如手下的门客很没面子,怎么会做这样懦弱怕事的人的门客。

就向蔺相辞行,蔺相如挽留他们:各位认为秦王厉害还是廉颇厉害,众人回答自然是秦王,蔺相如说,我连秦王都不怕又怎么畏惧廉颇?我之所以处处忍让,是因为我俩同是赵国臣子,二虎相斗必有一伤,国家会因此受累。个人恩怨在国家大义面前根本不算什么!

自相矛盾和刻舟求剑大结局(世人都把负荆请罪传为美谈)(4)

蔺相如听说后,才反应过来,自己被功名利禄冲昏了头脑,差点做了损害国家利益的错事。后悔不已,就除去外衣,身上背满荆条,在众目睽睽之下,敲响蔺相如大门,负荆请罪。

蔺相如惶恐,热情招待,二人重归于好,成了生死之交。在廉颇和蔺相如的辅佐下,赵国蒸蒸日上,势力大增,不需要再忌惮秦国。

将相皆悲惨

秦国介于赵国国势不容小觑,也不敢做过分的事,但一直虎视眈眈,暗中寻找机会,给赵国致命一击。

赵孝成王继位后,发展重用身边的亲信,巩固地位,廉颇和蔺相如成了有名无分的弃臣,两人的意见不被采用,无奈看着新王上任的三把火烧错了地,也只能悲愤。

秦王得知廉颇蔺相如二人失宠,便着手策划进攻赵国。

长平之战,秦军与赵军对垒。赵军实力比不上秦军,盲目迎战恐会损失惨重。廉颇便用计固守不出,不管秦军怎样叫战都装聋作哑。

秦军气急败坏,同时也思考对策。

秦军间谍在赵王耳边吹风:廉颇不足以让秦军畏惧,赵括才是秦军真正害怕之人。赵王见廉颇迟迟不能胜战,早就心急难耐,有了旁人的鼓动,没有犹豫用赵括替换了廉颇。蔺相如拖着病重的身子苦苦相劝,赵王不以为然。

赵括出马,就只会纸上谈兵。

自相矛盾和刻舟求剑大结局(世人都把负荆请罪传为美谈)(5)

秦军势如破竹,赵国四十万大军沦陷,险些灭国,幸得其他五国出手相助。蔺相如急火攻心,病情加重,不久便去世了。

赵王后悔不迭再次启用廉颇,可等到新王继任,廉颇又成了弃将。

廉颇心死,投奔了魏国,在魏国也没有得到重用,又受小人陷害,回国无望。最终抑郁而终,到死都没能再回国。

小结

廉颇、蔺相如共同为国家立下汗马功劳,二人的感人友情更是代代流传,值得后世学习称赞。

赵惠文王懂得任用贤才,加之当时赵国没发生什么重大灾难,也经历了一段国泰民安的时期。而一个国家灭亡的因素很多,统治者政策、受灾等等,君主本身的决断有时候可能就起决定性作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