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鲁晚报·齐鲁壹点记者 时培磊,我来为大家科普一下关于山东海洋发展趋势?下面希望有你要的答案,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山东海洋发展趋势(山东经略海洋中的)

山东海洋发展趋势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记者 时培磊

刚刚过去的九月份,对于青岛明月海藻集团来说至关重要。经过两年多的研发,公司研发的体内植入用超纯海藻酸钠完成了CDE(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药品审评中心)登记备案,这标志着体内植入级海藻酸钠打破国外垄断,开启国产化之路,将带动下游制品百亿市场。

近年来,随着山东加快海洋强省建设,海洋产业迎来快速发展,一大批像明月海藻这样的企业脱颖而出成为行业“单项冠军”“隐形冠军”。深海软管、钻井隔水套管、三文鱼养殖深海网箱、超纯海藻酸钠......山东海洋产业的一批批重大成果接踵亮相打破国内空白,跑出多个“第一”。

年产200公斤超纯海藻酸钠

将带动百亿级产业市场

海洋是高质量发展的战略要地。2018年全国两会期间,参加山东代表团审议时,要求山东要更加注重经略海洋,努力在发展海洋经济上走在前列,为海洋强国建设作出山东贡献。2018年视察山东时,对经略海洋、发展海洋经济再次作出重要指示。

如何做好经略海洋的文章,对于明月海藻集团来说,他们是从一棵海藻开始的。作为一种极为珍贵的海洋生物材料,体内植入用超纯海藻酸钠可用于开发治疗肿瘤、糖尿病、心力衰竭等疾病的高端医疗器械产品及生物医药制品。“如果我们卡在超纯海藻酸钠,下游的相关制品就没法进行研究和开发。”据海藻活性物质国家重点实验室理化改性研究室副主任张德蒙介绍。

此前,美国IFF公司旗下Novamatrix系列超纯海藻酸钠是全球唯一商品化的组织工程级海藻酸钠,非无菌产品售价109美元/g,无菌产品售价更是高达878美元/g。价格比黄金要贵出数倍,生产周期还比较长,超纯海藻酸钠的全球供应量非常有限,这成了制约下游产品研发的一环。“像日本一些企业,它们几个月只能提供100克的产能。”

从建厂起,明月海藻似乎就肩负起了这样一种任务,那就是破解原料进口短缺的难题。上世纪60年代,国际上中断了向我国出口碘,为解决国民用碘及军事用碘难题,1968年明月海藻集团的前身胶南县海洋化工厂成立,成为当时国内第一批以海带制碘为主的企业。

1998年公司开始实行改制,2004年组建成立青岛明月海藻集团有限公司,发展成为一家以大型褐藻为原料提取海藻生物制品的高技术企业,围绕海藻活性物质的深度开发和应用,拓展出现代海洋基础原料产业、现代海洋健康终端产品产业以及海洋健康服务产业三大产业板块,形成了拥有海藻酸盐、功能糖醇、海洋功能食品和动物营养、植物营养产品、海洋化妆品、海洋生物医用材料等蓝色产业板块蓝色产业集团。

随着医药技术的不断开拓,肿瘤、糖尿病等困扰人类的重病开始向海洋寻药方,超纯海藻酸钠至关重要。

2018年,山东加快推动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迎着海洋强国战略的东风,抓住青岛市打造国际海洋中心城市战略、青岛西海岸新区建设战略机遇,明月海藻开始了超纯海藻酸钠的技术攻关及建设。

经过2年工程技术攻关及建设,明月海藻在2020年7月建成国内首条年产200公斤体内植入用超纯海藻酸钠生产线并于8月顺利投产,成为国内首家具有体内植入用超纯海藻酸钠生产能力的企业,有效填补国内市场空白。

据了解,该企业目前超纯海藻酸钠生产线设计产能每批次2公斤,年产能为200公斤,可满足100万人份肿瘤栓塞制剂、体内药物缓释制剂等产品应用需求,直接经济效益可达2亿元,带动下游藻酸盐植介入制品百亿市场。

下一步,青岛明月海藻集团有限公司将重点聚焦于海藻酸钠及制品体内降解、消融过程及负载活性成分的释放特性研究,为藻酸盐在体内填充、封堵,药物、细胞载体等各种应用场景、类型产品的开发提供更深入的支撑,推动我国海洋生物医用材料持续走在世界前列。

从输水到输油软管耗时四五年

一个项目就曾做上千次实验

加快海洋产业布局,山东涌现了一批像明月海藻这样的企业,一批批打破国内空白的技术和产品相继亮相。在滨州海忠软管制造有限公司的展示区,数十种不同结构、大小的软管分布排列着,这些产品主要是用于输气、输油。

作为国内首家制作深海软管的企业,海忠软管从输水软管做起,输油、输气软管则长期被国外企业垄断。从输水到输油输气,可谓是0到1的区别,其中的困难,海忠软管总经理唐光盛深有体会,四五年的时间,为做一根合格的软管,他们不停地验证,一项一项技术难题被攻克,在2010年,公司终于取得了重大突破,填补了海洋软管中国制造和应用的空白。

迄今为止,海忠软管公司已经生产并成功投入使用的注水、输油、输气及混输软管共计400公里。2017年,在取得相应的设计、生产资质后,公司完成了马拉西亚几个油田的输油软管供货项目,将中国制造推向世界。

软管技术突破的背后是公司对科研攻关的重视和大力投入。为突破国外垄断和技术封锁,公司每年投入大量资金进行技术创新和研发,仅在实验室和试验设备上的投入就超过2000万元,建立起了全国首个海洋软管管体材料试验中心和原型试验车间,实验和试验设备合计超过100台套,满足了国际标准对海洋软管规定的全部材料实验和原型试验的实验要求,经过层层实验,才取得了最终成果。“单单铠装层研发这一项,海忠软管就做了上千次实验,消耗了200吨钢材。”

首根国产深海隔水套管

一线员工的小发明不胜枚举

当然,光靠砸钱和引进设备创造不出一个伟大的企业,企业取得重大科研成果的背后,更是科研人员对自我的一次次突破,成千上百次的失败往往才能成就一个创新成果。

2017年4月28日,中国第六代深水半潜式钻井平台“海洋石油982”在大连成功出坞下水,前往南沙群岛作业。该钻井平台的设计可以抵御百年一遇的恶劣海洋环境。这一利器有一个关键部件,叫海洋深水隔水管,在钻井过程中,将海水与钻头隔离。

而该深海隔水管的制造商是位于潍坊的豪迈公司。提起豪迈,很多人熟悉的是公司制造的轮胎模具、气门芯,但却不知豪迈在深海隔水套管领域也是隐形冠军。

豪迈始创于1995年,资产从当初的100万元,负债96%,到现在总资产109亿元,占地4500余亩;员工队伍从当初的34人,壮大到今天的19000多人;从第一年亏损18万到今天年纳税7亿元;产品从承揽零星加工发展到轮胎模具、气门芯和风电变速箱箱体三项世界冠军,轮胎模具出口额占国内同类产品的90%以上;从小作坊起步,到如今拥有47家子分公司,辖1家上市公司、4家国家高新技术企业、6家海外公司,形成了覆盖全球的生产和服务体系。

2010年,豪迈进入海工油气行业,如今已经成为世界海底采油树、海底井口设备的生产基地和“隐形冠军”,市场占有率达40%-50%。

短短十来年,豪迈何以取得这样的突破,豪迈创新的动力来自于哪里?被问及这个问题时,豪迈油气海工项目国外市场开发负责人陈梦婷笑着说:“因为有我们。”

的确,深海隔水套管的成功研发离不开豪迈人的锲而不舍和各出其力。“我们有工程技术中心,近百人的研发团队,工厂这边也有大量的装备研发人员,包括我们广大的一线员工,都在无时无刻不再进行大量的创新。公司形成了全员创新的机制和文化。”豪迈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唐立星介绍。

深海隔水套管作为钻井平台重要的一环,曾有企业花费了七八年时间,但未成功。虽然风险很大,但不介入研究,我们就永远掌握不了这项技术。2015年,豪迈开始攻克深海隔水套管技术难题,团队成员虽都是业务骨干,但对做深海隔水管道都没有成熟的技术和经验,只能摸着石头过河。

隔水管道项目最大的难题之一就是焊接工艺评定。项目涉及11种焊评,最难突破的是4130管件与锻件的焊评。客户的焊接规范、验收标准都极为苛刻,当时国内尚无通过该焊评的厂家。

24小时不停,循环试验,先后更换过25种焊材,进行了200多套实验,持续了将近一年才最终通过了该焊评。像这样的技术难关还有很多,两年多的时间里都被团队一个接一个克服了,生产一线的师傅也是脑洞大开,创新的火花不断闪现。

很难想象,刚开始装配隔水管,是用两部行车抬着慢慢穿入,效率低,对油漆破坏也很严重。后来,装配工序的师傅们反复讨论,想出了一个招数:在行车轮胎旁铺上铁轨,保证了管子水平直线穿入。这样保住了外观,效率也从两人每天一根到每天三根。

有一种辅管,接口的凹槽要加上密封圈,后来客户提出新要求,密封圈要取出来。但管口细,工具放不进去,怎么取?一个小小的密封圈竟然成了大难题,眼看工期到了,大家心急如焚。

此时一位师傅灵机一动,制作出了一种小小的工装,手指轻轻一勾,密封圈就完好取出来了,为公司节约成本十几万元。类似的小小改进和发明不胜枚举,看似不起眼,却大大加快了研发进度。

正是在全员创新的浪潮下,豪迈人怀着“只要努力去做,结果总不会太差”的信念,迎来了胜利的曙光。2016年8月,豪迈制造的“海洋石油982”隔水套管首件,正式通过了认证。

历经六年研发

实现了国产海水三文鱼养殖零突破

深耕海洋产业,实现重大项目零突破的背后是企业咬定青山不放松,甚至是破釜沉舟的勇气。今年6月份,黄海领域,700多吨国产高品质三文鱼打捞上岸,很快被抢购一空,不到30个小时候,已经出现在了市民的餐桌上。

这标志着我国首次规模化养殖高价值鱼类取得成功,打破了三文鱼依赖进口的局面,实现了国产海水三文鱼养殖“零”的突破。

被国际美食界誉为“冰海之皇”的三文鱼肉质鲜美,营养丰富,但作为冷水性鱼类,其“好吃难伺候”,生长水温不超过15度,而我国海域水温普遍在20度以上,不适宜三文鱼生长。

这种局面直至黄海冷水团被发现。海水低层冷水团为三文鱼的养殖提供了理论上的可能,但由于没有成熟的技术条件和资金支持,利用冷水团养殖三文鱼的计划一直被搁浅,其中深海智能化养殖装备尤其关键。

如何破解三文鱼养殖的技术难题,这需要产学研共同发力。2015年,由万泽丰渔业有限公司出资,中国海洋大学与湖北海洋工程装备研究院设计的全潜式智能网箱项目应时而生。

2018年,全世界最大的全潜式智能网箱——“深蓝一号”启用,装备于黄海冷水团三文鱼养殖项目。这座相当于40个标准游泳池大小、质量超过1500吨的“巨无霸”,总投资1.15亿元,设计研发突破了总体设计、沉浮控制、鲨鱼防护等多项核心技术,是我国在深远海渔业养殖装备自主设计研发上取得的重大突破,具有完全独立的知识产权。

作为第一个吃螃蟹的,三文鱼项目启动以来,经历了很多次的失败,一直到2021年才尝到了甜头。“2017年养殖网被鲨鱼咬破损失惨重,2018年修复磨损设备,2020年又遇疫情,直到今年六月我们才将第一批三文鱼捕捞出来。”万泽丰常务副总经理李泽明感慨,他们开始也没想到会这么久才能看到成效,该项目光智能养殖网箱就投入了1.15亿元,中间经历了6年的出鱼空档期。“这个项目是边干边投入,投入越来越多,就必须得干下去,不然前面的投入就全没了。”

我国深海养殖三文鱼实现零突破,有专注坚持的因素,也有企业突破自我的压力的因素,当然,回报也是丰厚的,随着项目在未来进行复制扩增,前景不可限量。据了解,我国三文鱼每年的进口量在10万吨左右,而今年“深蓝一号”产了不到800吨。“目前仅仅把国内的需求填满,我们就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目前,“深蓝一号”所在的黄海冷水团,已经成为国家深远海绿色养殖试验区,由山东深远海绿色养殖有限公司建设,是农业农村部批复的全国首个国家级深远海绿色养殖试验区。目前,该项目已纳入国家“蓝色粮仓科技创新”、山东省“十四五”规划和山东省重点研发计划。试验区分为甲、乙两个区域,总面积553.6平方公里,底层海水温度常年保持在12℃以下,适宜鲑鳟鱼等三文鱼的生长。

项目按照“专业化聚集、集群化推进、园区化承载”的发展思路,以陆上、近海、远海接力养殖为基础,建设全球首创的“陆基产业园区 深远海产业园区”陆海产业集群式发展的新模式。

山东深远海绿色养殖有限公司常务副总汤庆凯表示:“在未来的3-5年内,围绕着三文鱼的养殖,育苗,包括饲料,精神加工和高端装备的研发和制造,打造一个全产业链条的示范工程,同时也能够为全国的深远海绿色养殖提供一个可复制的经验,推动我国深远海养殖发展更上一个台阶,也实现我们传统渔业的转型升级。”

找记者、求报道、求帮助,各大应用市场下载“齐鲁壹点”APP或搜索微信小程序“壹点情报站”,全省600多位主流媒体记者在线等你来报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