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鄂璠

大学阶段,本应开创向上向阳的蓬勃人生,正在湖北某大学读书的刘丽(为保护受访者隐私,刘丽为化名)却突然出现了视物模糊症状,她跑了许多家医院,却都无法查找到病因。

痛苦、无奈、焦虑,整日缠绕着刘丽,直到有一天,眼内液检测帮她揪出了单纯疱疹病毒这一“真凶”。此后,医生为她进行了有针对性的抗病毒治疗,她不仅免于失明,视力也基本恢复到了正常。

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眼科疾病的诊疗主要依靠经验和影像手段,而今,符合循证医学和精准医学理念的眼内液检测为临床的疾病诊疗带来了新的手段,正越来越受到眼科临床医生们的重视。

眼内检测液(眼内液检测离我们有多远)(1)

供图/陶勇

给眼睛“捅嗓子眼”

人眼的直径一般是24毫米,呈球体状,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眼科主任医师、北京智德医学检验所创始人陶勇将眼球比作乒乓球,他介绍道,“眼球的外观类似于乒乓球,最外面是一层壳,里面则和乒乓球不一样,乒乓球是空心的,眼球里却有液体,而我们恰恰可以在这0.1毫升的液体中检测多种微生物的核酸和抗体。”

类似于这样原位取材收集局部组织或组织液来进行检验或病理检查的方式,在临床上是应用非常广泛的手段,例如胸腔穿刺取出胸腔积液、肾脏活组织穿刺,等等,益处在于可以得到准确的局部病变信息。但清华大学附属北京清华长庚医院眼科医师刘瑄却在4年前观察发现到,相比较而言,收集眼内液进行眼内液检测,在眼科临床得到重视的程度不如其他学科,“很重要的原因在于,眼部的屈光间质透明,可以利用光学仪器进行很好的影像学检查,获得疾病诊疗的信息。”

在陶勇看来,虽然影像学检查很直观,所见即所得,但它也存在一个严重问题,便是所见即晚期,一旦眼科疾病的各种表现到了非常直观的状态,眼疾就已经进入晚期,很多眼疾又是不可逆的,因此必须想办法借助科技手段,在临床表现还不典型时就能给出明确的诊断方向。

眼睛是人体从外界获取信息的重要器官,视觉损伤是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首份全球视力健康报告《世界视觉报告(2020)》称,只要寿命足够长,人的一生至少会患一种眼疾;《“十四五”全国眼健康规划(2021-2025年)》显示,我国仍是世界上盲和视觉损伤患者最多的国家之一。“拯救视觉损伤,挑战疑难眼病”,这12个字,从陶勇十多年前在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工作时起,就深深地烙刻在了他的心里,追寻着这个目标,而今的他已凭借多年的临床经验,系统性地建立并推广了眼内液检测法。陶勇形象地将眼内液检测比喻为给眼睛“捅嗓子眼”:用一根极细的针从眼球内抽出非常少量的眼内液,便可以同时检测上万种病原微生物指标,帮助医生迅速判断病因,及时把病变扼杀在摇篮里。

刘瑄也注意到,随着循证医学和精准医学理念的不断深入,眼科临床医生逐渐意识到,仅凭影像学检查容易片面,在很多情况下,需要对病因学和免疫学状态进行分析,才能明确疾病诊断,对病变的程度进行精准把握,对治疗的预期效果也有所把握。此外,由于基础科学在理论和检测技术上有突飞猛进的发展,可用于眼内液检测的项目也日益增多,可以更快速地给临床带来更多有用的信息。

近7万名患者受益

究竟何为眼内液?眼内液检测的主要用途何在?宝鸡市人民医院眼科医生石燕红介绍道,眼内液是眼球内液体的总称,包括房水、玻璃体液等,其可以检验的分子成分包括DNA、RNA、抗原、抗体、细胞因子;眼内液检测主要应用于感染性眼底疾病和伪装综合症的诊疗,眼底疾病种类繁多、病因复杂,既可以由代谢因素引起,也可以是炎症因素所致,合理地使用眼内液检测,有助于提升眼底疾病的个性化诊治效果,并减少不必要的药物过度使用。

上海爱尔眼科医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李文生在为《眼内液检测的临床应用》这本书作序时,称陶勇是我国眼内液检测工作的奠基人和开拓者。故事还要从2002年讲起,一位骨髓移植患者在术后患上了视网膜血管炎,医生在进行病因诊断时发现血液中的病毒检测持续呈阴性,因此大部分专家考虑是其自身免疫因素所致,建议用激素,但陶勇认为这位患者患有巨细胞病毒性视网膜炎的可能性比较大,于是他说服病人取了房水,再检测,果然病毒检测呈阳性了。从这个病例开始,陶勇就坚信常规血液学检查不能全面反映眼内的情况,眼内是相对封闭的环境,需要进行原位检测,也就是现在已被广泛应用的眼内液检测。

彼时,国际文献上已经有眼内液检测应用到眼科疾病诊断的个案报道,但缺乏统一的标准,更谈不上建立起一个完整的体系,陶勇看准了这一空白领域,就坚持在眼内液检测这条路上走了下去。

2011年,一位29岁的东北小伙子新婚不久就患上了白血病,经历了骨髓移植和多次化疗后,出现了视物模糊症状。陶勇给他做眼底检查时发现离黄斑特别近的地方出现了病变。于是,陶勇利用眼内液检测技术,测出这名患者是巨细胞病毒感染。果然,在采用了抗病毒的治疗方案后,病变在短时间内便消退了。这也是陶勇第一次真正将眼内液检测技术应用于临床。此后的十多年,陶勇和科研团队一直不断打磨和升级这项检测技术,到目前为止,眼内液技术已经帮助眼科临床医生们在第一时间为近7万名患者找到病因,并进行了精准诊治。

从服务化到产品化

随着眼内液检测的广泛应用,另一个难题出现了,由于眼病本身病因繁多,需要进行筛查的项目也非常多,医院往往无法对患者进行全面的眼内液检测。为了帮助广大医患群体,2016年,国内首家不明原因眼病筛查检验第三方专业服务机构北京智德医学检验所成立,在为临床医生和患者提供专业的第三方眼内液检测服务的同时,还能提供就诊建议、医疗咨询及科研合作等一系列服务。

陶勇还赶上了国家倡导鼓励科技成果转化的好时代。2019年11月,《北京市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条例》获得通过,从制度层面为成果转化提供了支持。同年12月,北京朝阳医院科创中心成立,旨在搭建一个连接医生、科学家、企业研发团队、融资机构和销售渠道等多方交流的平台,既促进临床研发成果转化,又能将创新成果加速应用于临床。

眼内液检测的技术专利成为北京朝阳医院科创中心首个科技成果转化的项目。身为医生,陶勇见过太多患者因为眼部疾病导致视力受损甚至失明,于他而言,帮助那些在绝望和希望中不断体味着徘徊之痛苦的患者,是他先试先行去探索科技成果转化之路的主要动力。现在,陶勇的科研和转化团队已经搭建完毕,并逐步开始了正向循环——持续地产生新的科技成果,供应眼科精准检验产品,让患者、消费者享受到更加稳定和高质量的服务。现在通过北京朝阳医院的科技成果转化,眼内液检测技术已经经过第三方检验所向全国的600多家医院进行了推广。在北京朝阳医院科创中心的帮助下,陶勇以入股形式创办的北京智德医学检验所也得以名正言顺地发展。

《“十四五”全国眼健康规划(2021-2025年)》提出,坚持技术创新的发展思路,加强临床诊疗技术创新及应用研究,推动研究成果转移转化与推广应用。2021年5月开始,陶勇成为朝阳医院的眼科知名专家团队成员,不再直接接诊,而是只看那些从副主任医师和主治医师转过来的疑难患者,他把70%的时间精力花在科研及其转化上,他说,眼内液检测正从服务化走向产品化,“未来我们就不需要通过第三方医学检验所进行服务了,而是通过各种体外诊断试剂盒和快检产品,就能让全国各地的医生随时随地来做这个检验,甚至我们还可以把眼内液检测产品送到患者的家庭当中。”

去年,由全国十余所高等医学院校眼科学领域专家、教授共同编写而成的教材《眼科学(第3版)》,将“眼内液检测技术在葡萄膜炎诊治中的应用”单独列为了一节,这是眼内液检测内容首次被写入眼科学教材;《眼内液病毒核酸检测流程及临床规范化应用专家共识》也发表了。这让陶勇更加坚定了信心,在他看来,中国的眼内液检测技术虽然起步晚,但现在却跑到了世界前列,离我们每个人都很近了,“检验的目的就是为了帮助临床诊断,我们的最终目标指向的是眼科的精准诊断与精准治疗,我们有信心将这份事业坚持下去。每个人都不用害怕,我们可以勇敢地在这个春天里蓬勃成长。”

编辑:龚紫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