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有好几位小伙伴来问我之前写的经验帖里,提到的“热点备忘录”、“案例库”分别是什么?二者之间有什么不同?因为写经验帖的时候,想着各种学习方法都要提一下,所以可能没有把它们讲明白,我来为大家科普一下关于学霸笔记简单高效学习法?下面希望有你要的答案,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学霸笔记简单高效学习法(超强学霸学习法热点备忘录)

学霸笔记简单高效学习法

最近有好几位小伙伴来问我之前写的经验帖里,提到的“热点备忘录”、“案例库”分别是什么?二者之间有什么不同?因为写经验帖的时候,想着各种学习方法都要提一下,所以可能没有把它们讲明白。

那么今天,就和大家仔细唠唠:到底什么是热点?哪些热点值得追?怎么追?追到手之后要做什么?

什么是热点?追哪些热点?

热点,即热点事件。作为新传考研来说,最终在卷面上出现的考点,一定是本年度或近两年有热度的事件,老师不可能专门挑一个许多人根本听都没听过的事件来考你。一年中发生的新闻事件那么多,既然能被选为试卷题目,说明这一事件在社会内引起了一定的关注度甚至是争议,哪怕非新闻专业领域的人也大概知道这件事是什么。

有了这个大方向,我在备考时总结了几个分辨“真热点”的小诀窍:

01.媒体多次、多角度地进行报道

这里提到的媒体,不仅包括传统媒体,也包括我们常常抨击的部分知名自媒体。在追热点这件事上,有时候还真不得不佩服某些自媒体灵敏的嗅觉。大家可以回想一下,近几年的大热点中,是不是都有自媒体的参与和助推?

传统媒体方面,新京报、澎湃、红星、南方周末、南方都市报等等,这些传统媒体的微信公众号、微博都要关注,要注意的是,并非它们报道的每一条新闻都需要追。其中,这些媒体不止一次、且连续数日跟进报道的事件,其本身就具有很高的新闻价值,应该尤其关注。

议程设置功能提到,传媒的新闻报道和信息传达活动以赋予各种议题不同程度的显著性的方式,影响着人们的对周围世界的大事及重要性的判断。也就是说,媒体反复报道的议程与公众关注程度高的议程具有内在的一致性,而这显著性,不正是体现在数量与频率两方面吗?

除了数量和频率,传统媒体会从多角度、多方面地挖掘热点事件的新闻价值,常见的标配就是“文字稿 评论 短视频”。所以,当你发现某一事件不但被多次报道,同时新京报、澎湃、红星、曹林,甚至是人民日报(比如于欢案、江歌案等),都针对其发表了评论文章的时候,朋友们,不要犹豫,拿出你的纸和笔,好吗?!

在这里要着重提一下新京报“我们视频”的《局面》,2017年王志安团队报道的“杭州保姆纵火案”、“格斗孤儿”、“江歌案”都堪称是传统媒体向短视频领域转型的典范。

王局都这样给你划重点了,确定不要pick一下?

02.新传考研公众号榜上有名

有些热点事件满足了上述第1条的要求,但是却未必适合用来举案例答题。比如,这周刷屏的中山大学教授性侵一事。

大家复习到现阶段,想必都关注了不少新传考研的公号。在追热点方面,考研公号会起到一个筛选及突出强调的作用。之前写经验帖也有提到,大多数新传考研公号都会有“每月大事记”、“热点分析”等栏目,对每个月发生的热点进行整理、总结,同时也会有相关的分析文章,将一个热点事件背后的考点深度挖掘,并以规范化的表述方式呈现。

拿我自己的经验来看,去年关注考新闻听小妖姐的课时,她也会和我们分享哪些热点不适合作为答题案例?哪些热点有可能会出题?甚至是哪些适合出论述、哪些适合出实务?再到现在参与考新闻原创稿子的讨论、写作,会发现小妖姐发给我们的选题都是经过斟酌、筛选的。所以,跟对一个高质量的公众号,很必要,也很重要。

03.媒体报道存在争议

陈力丹老师去年曾提到,当前舆论场中公众普遍存在一种“敌意媒体效应”。面对越来越复杂的传播生态,传统媒体的报道活动中出现了不可避免的困境,也暴露出了越来越多的问题。比如说今年春节期间的“汤兰兰案”,澎湃新闻曝光当事人信息,并且报道中存在着明显的主观倾向。

从“于欢案”、“江歌案”、“小凤雅事件”,我们不难发现,当前的舆论生态愈发敏感,传统媒体的一举一动,稍有差错,就会在众声喧哗的舆论场中引起轩然大波。

而学界则要负责对业界现存的不足进行研究、分析,并提出应对之策。研究生选拔考试的标准,要求我们对多元的舆论环境保持理性、冷静,同时也要对自身存在的问题怀有清晰的认知。所以,类似于“汤兰兰案”这种媒体自身行为引争议的事件,很有可能会出题目考查。

04.现象级综艺节目、影视剧、网络游戏

之前写的那篇101文章评论里,看到有小伙伴疑惑考研到底要不要时刻关注娱乐圈的动态?答案当然是不用啦,我们要让阅卷老师相信:我们爱的是拉斯韦尔!是拉扎斯菲尔德!是施拉姆!是麦克卢汉!新版流星花园我们都没看!

但是,当你发现周围的人都开始谈论某档节目,微博热搜榜上全都是某部影视剧时,你就要留个心眼,并且问问自己:这货该不是已经成为现象级了吧?我未来的导师不会也知道它了吧?

除此之外,包括像《王者荣耀》这样的爆款游戏,你也需要关注。去年人民日报三评《王者荣耀》,将其推向了风口浪尖。

当综艺文娱的节目、影视剧、网络游戏成为现象级的时候,它就不单单是一个节目、影视剧、游戏那么简单了,而是具备了社会意义,因此自然会引起学界的关注。连目标院校导师都开始分析其中的学理了,你就花点功夫暂时融入一下娱乐圈吧。

以上只是我自己总结出来的一些小技巧,并不能囊括所有的热点事件。新闻本身就是多元又复杂的,想要在其中总结出有限的几个特点,实际上并不可能。不过,我们的目的是应对研究生的考试,所以其中还是有一些规律可循的。

知道热点是什么了,怎么追?

我想一定会有人和去年这时候的我一样,觉得追热点是一件很累、很难的事情。此前也有不少人问过我:热点事件需要把时间节点、来龙去脉都背下来吗?是不是要专门买一个本子来记录热点?需不需要把每一个热点涉及到的知识点再整理一遍成电子版?

我想说的是,大家把“追热点”太当回事儿了。我这样说,并不是指热点不重要,热点当然非常重要!只不过,关注热点、记录热点、思考热点,应该是一件你从复习初期就应该做的事情,并且一直持续到考研前一个月(大多院校的热点选题都在当年的11月下旬之前)。一句话,追热点应该成为你日常随手的一个习惯。

或许你刚开始的时候,不会分析热点,不会把热点事件和书本知识点联系起来,但是你必须要有关注热点的意识、记录热点的习惯、思考热点的要求。

在复习的整个阶段,你要有一本“热点备忘录”

首先,要摆正心态,不要把它看成一个浩大的工程,每天抽半个小时的时间看看新京报、澎湃、人民日报、考新闻报道了哪些热点,并且要有这种持续关注的意识,书上不都说了吗,“新闻真实是过程性真实”。当你持续保持关注的时候,自然就了解整个事件的面貌,当然就不需要再刻意去背来龙去脉什么的,不过关键的节点可以记录下来答题的时候用来论述。

其次,你需要将这些热点随手记录在“备忘录”中(可以第一部分的内容为参考),当然有一个专门的小本子会更好。

最后,现在已经7月过半了,你必须要开始要求自己“去思考”,哪怕你思考得出的结论只有一两个,又或者是“没答到点子上”,对于现阶段来说,这都没什么太大的影响。建议大家可以先把自己分析出来的知识点随手记录在旁边,然后再参考考新闻等新传公号是如何分析的,最后再中和二者得出这一热点的分析结论。

以前我总认为“思考”这件事是靠天赋的,但是在备考的这一年里,我才意识到,思考也是一种可以训练的能力。要想获取这种能力最不可取的做法就是,尝试了几次没什么收获就选择放弃。我当时也面临过这种情况,尝试分析了几次之后,总是和师兄师姐的答案差很多,然后就非常沮丧,沉浸在舒适区不想突破、懒得思考。结果就是直到10月,我还没有实质性的进步。从迷茫到开窍这个过程或许会有点长,但是每天坚持一定数量的思考训练,质变真的会来得快一些。

还有,必须要在这里提一下,在你分析热点,以及后期练习论述题的时候,会很容易产生这种感觉,“怎么别人写的好像都是对的?我自己想半天想出来感觉都不怎么沾边”。其实热点分析也好,论述题也好,都是没有标准答案的,主观性很强。只要你逻辑清晰、论证得当、尽可能地平衡全面,哪怕是2份不同的答案,也都能拿到同样漂亮的分数。总之,学习最忌放大自己的缺点,看轻自己的优点,有信心才有动力一直学啊不是吗!

(热点随手记)

(热点随手记)

热点追到手之后,你还需要做什么?

现阶段大家已经有必要开始养成这种“答题意识”,我们都说新传考研就是“课本/笔记 专题 论文 热点”,这四部分内容缺一不可、相互联系,它们最终的指向都是为了答题,把你的知识储备、自身观点呈现在卷面上。因此,到了复习的中后期,只有“热点备忘录”已经不够了,你还需要储备一个属于你自己的“案例库”

为啥需要“案例库”?先来看看考研对于热点的考查,分2种情况:

一种是显性考查,即题干中有明确的热点事件 理论。比如人大今年专硕的实务卷有道题目是,“结合传播学和公共关系学的理论,分析为什么‘榆林产妇坠楼案’会出现多次舆情反转?”这种题目审题相对容易,明确地指出你的论证分析要围绕“榆林产妇坠楼”这一热点事件展开。

另一种是隐性考查,即题干中没有提到热点事件,只有理论。大部分的高校考题都属于这种情况。比如人大2017年专硕的史论卷“新媒体环境下核实新闻真实的方法”这种题目虽然题干里没有提到某一事件,但是你在分析的时候应该解读出:当前传播技术的发展,助长了假新闻的泛滥,因为新闻真实的核实更加重要。那么你就不能只是干巴巴地摆理论,而要有实实在在的案例来支撑你的观点,什么样的案例呢?一方面是假新闻、反转新闻泛滥的案例,另一方面是新技术应用于新闻核查的案例。这些案例从哪来呢?从你的“案例库”。

回到文章开头的疑问:“热点备忘录”和“案例库”有什么区别?

从就像刚才提到的2种考查题型就可以发现,热点最终是要用来答题的,是要作为论据用来支撑你的论证。题干可以不提到具体的热点事件,但一定会涉及到理论,我们答题的思路是:根据题干要求的理论,迅速从脑海中定位与其匹配的案例/热点事件。

“热点备忘录”是贯穿整个复习阶段的(11月下旬以前的热点都要关注、思考),是对每一个单独事件的分析,呈现出来的是一个个分散的事件及其涉及的知识点,是个性,是从实际到理论。

“案例库”则针对于复习的中后期,因为这个阶段你的“热点备忘录”中已经积累了足够的素材,这时候你需要把它们进行整理、总结,将其分门别类到各自隶属的“专题”里,呈现出来的是一个个专题,每个专题下面又罗列着各个事件,是对个性分析后得出的共性,是从理论到实际。

值得注意的是,热点事件一定是案例,但是案例不仅仅包括热点,一些专业领域内的典范也可以作为案例,比如《卫报》在数据新闻方面的优秀典范作品,以及那些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首个”、“首次”、“首届”等等,它们不及热点事件的时效性,但是意义重大。

(案例库:“媒介伦理与报道规范”专题)

(案例库:“媒介融合与传统媒体转型”专题)

“追热点”可不能像有些人“追姑娘”,追到手就不管了。从“热点备忘录”到“案例库”这个过程中,你会对书本理论有更深刻的认识,也会对热点事件有更冷静的认知。最重要的是,你具备了这种“答题意识”,时刻牢记论述题的论证一定是“理论 案例”。当你有了自己系统化的案例库,你在答题的时候,就可以根据题目要求的理论,迅速定位到相应的专题知识,然后从脑海中选取最佳的案例/热点事件。

至于什么时候开始准备“案例库”,要根据个人的复习情况。我去年的复习是这样安排的:一轮看书→二轮看书抓重点 做书本笔记→做专题笔记→整理专题笔记的知识框架,其中背书本笔记和热点备忘录是一直进行的,在做专题笔记的同时开始整理案例库(案例库是专题笔记的一部分)、看论文。从整理案例库开始后,再有新热点的发生,就同时加入进“热点备忘录”和“案例库”。

初试最后2周,以及复试突击的时候,我不断重复识记、背诵的就是“专题笔记的知识框架” ,这是我在考新闻11月的冲刺班课堂上,听取小妖姐的建议,花近2周的时间手写的,囊括了前面提到的课本、专题、论文、热点。

(传家宝,走哪儿带哪儿哈哈哈)

来点鸡汤吧?那就来点吧!

前几天我在百度云里翻到自己去年暑假在学校复习时的照片,现在回想起来,那2个月真的是最心无旁骛的时候。那段时间没有人打扰,每天都可以根据自己的安排来打卡。9月开学后,学校就有接踵的琐事、考研报名、确认考场,以及后期和无尽的焦虑对抗等等。

如果现阶段,你已经有了自己追热点的方法,并且行之有效,那就继续保持;如果你现在对于热点的掌握还是一头雾水,不妨试试他人的建议。其实每个人的学习方法,都是通过一次次的试错和矫正得来的。去年备考时,我也尝试了许多经验帖里他人的学习方法,适合自己的就果断沿用,看不到成效的就立刻放弃,把折损降到最低。

复习到现在,一定会有人觉得自己前期的努力都白费了。我想分享的是,千万不要认为自己此刻的努力和挣扎都是无意义的。

世上本来就不存在完美的开始,那些走对的路、显以成效的方法,并不是因为在一开始就找到了正确的入口,而是由一次次走进死胡同被堵死时逼出的分支所规划出的。

世上也并不存在完美的过程,任何目标的达成都是靠着一次次重复、一次次试错实现的,我们都会经常怀疑自己是不是走错了路,做错了选择,心情在绝望和希望中摇摆不定,结果只好无奈地沿着那条中间线踉跄向前。

从量变到质变,并不归结于某一个节点的顿悟。学习是个渐悟的过程。我也是在结束了初试、复试这么久之后,才总结出了自己过去一年备考时的得与失。当你的坚持与思考积累到了突变的临界点,你就会恍悟,此刻你的每一份努力和挣扎都是有意义的。

“种一棵树最好的时间是十年前,其次是现在”。改变正在发生,只不过此刻你还无法看到它的全貌。

所以,静下心来,慢慢蓄力,好好种树,果子成熟了会自己落下,该尝的甜头一定会尝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