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大卫属于那种有气质的男人,但长相一般,有时候透出那种气质美。

狄龙属于长相又帅,气质又很好的帅哥肌肉男,本人更心水狄龙的颜。

姜大卫评价狄龙:一部倾国倾城之后却十年形同陌路(1)

熟识香港功夫电影史的人,会下意识地把他们俩搁在一起。在张彻的功夫电影时代,这两位在邵氏电影公司打的是搭档牌,合作过许多经典功夫片,世人合称“狄姜”。

后来,狄龙和姜大卫都在台湾张彻的长弓拍戏。恰好这时李翰祥要拍《倾国倾城》,想找张彻借狄龙演男主角光绪帝。张彻虽与李翰祥向来不睦,但依然应允,并且还同意李翰祥再向他借姜大卫客串几场戏。那时狄龙虽然走红,但红不过姜大卫,之前两人合演过十几部戏,除了一部《死角》是狄龙做主角,一部《刺马》是狄龙风头最强外,其余都是姜大卫担纲。而这回李翰祥找姜大卫拍《倾国倾城》,只是客串,还演个太监,而且要剃额演出,姜大卫就有点犹豫不想演。这下狄龙急了:你这人怎么这样啊?这几年都是我给你挎刀,咱俩这么好的哥们儿,你给我挎一下不成么?姜大卫一听,心下惭愧啊,拍了那么多武侠片,咋就把义气给忘了呢?我演了!于是跟狄龙一起回香港 拍《倾国倾城》。结果一拍上,李翰祥就发现姜大卫不简单,他是上海来的,国语说得倍儿棒儿,是整部电影中唯一两个用原音演出的演员(卢燕演的慈禧由姜大卫老妈红薇配国语),这还不说,戏演得倍儿出彩!于是给姜大卫演的这个太监寇连材不断加戏,最后一场“醉廷谏慈禧”更让姜大卫完全掩盖了男主角狄龙的锋芒!其实狄龙演得也很用功,也很精彩,可惜不如姜大卫的“寇连材”讨巧。哎,两人虽是好兄弟,但一起出道一起演戏一起当明星,难免有较劲儿的心理,这回《倾国倾城》则让狄龙与姜大卫有了心结,日后有人挑拨或再有纷争,便令两人越走越远。后来两人即便客串同一部戏也不同时出现,比如《上海滩十三太保》、《老虎出更》等。直到为纪念张彻从影四十年,张导演提携的一帮弟子为他祝寿拍了一部《义胆群英》,姜大卫与狄龙才再次在银幕上同时出现,那个镜头是姜大卫搂着狄龙的肩膀说了一句:“他是我的好朋友”——当年看时未觉怎样,今日之俺已知其中内幕,想起此景未免欷嘘。

《倾国倾城》是邵氏投资巨大的一部戏,李翰祥也是很有水平的导演,拍戏一贯精益求精,电影上映后自然轰动全港,成为年度话题之作。这样的一部戏,相信所有的演员亦都尽力而为,然而出来的效果,却是太监比皇帝风光。扮演小太监寇连材的姜大卫,演技发挥得淋漓尽致,一贯打仔的狄龙改演文戏虽也是大放光彩,但他这个光绪帝演到后来,总感觉像是在给抢戏的小太监做陪衬一般。据说原本小太监的戏很少,李翰祥见姜大卫演的不错,才越加越多,最后险些把《倾国倾城》变成《一代烈宦-寇连材》。这可能得益于姜大卫自己给角色配音,令感情得以全部抒发。《倾国倾城》还没有机会看,只是听说姜的声音极有特点,配起片中十七岁的小太监来活灵活现,叫人入耳难忘。(补充:因为一直买不到《倾国倾城》,原以为没机会听到姜大卫自己的声音了,谁知在《水浒传》那张DVD的花絮里,发现三个回顾片段,分别是《登峰造极--张彻》、《星光传奇--狄龙》与《星光传奇--姜大卫》。在姜的这段中,提到了《倾国倾城》里的小太监角色,终于领略到他的声音演绎。虽说京味儿尚不够纯正,可比一般香港人说国语强得多了。当然这是拜旗人出身的母亲红薇所赐。仔细听了那短短的几句话,果然如一篇影评所说,那是“带有童稚味道的配音,小男孩的嗓音,即适合小太监,也适合十七岁的小男孩。”与之相对应的,姜的神情亦是一派稚气,难以相信他那时已经有27岁了。)

自《倾国倾城》后,狄龙就再没有和姜大卫单独合作过,这一对邵氏黄金期首席双生搭档,从此形同路人,几十年不曾说过话。连某年吴宇森回港,宴请邵氏时期的伙伴,请了姜大卫,便没再请狄龙。张彻2002年病逝,一班契仔为他举行葬礼,狄龙在大陆拍戏,只派了儿子代表自己前往吊祭。蔡澜在写张彻葬礼时说,张彻这班徒弟里,最有心,最孝顺,做事也最多的是李修贤,可是却最不得师傅疼。可见人与人之间的缘分,真的很难讲。至于张彻最喜欢的徒弟,有人说是因车祸早夭的傅声,可也有人说,张彻自始至终最喜欢的,只有一个姜大卫。这大概就叫作投缘吧。

姜大卫的相貌身材,并不合当时男星高大健壮的潮流,无人看好这个瘦削的少年。张彻后来得意洋洋在不同的文章里写过两遍的一件事是:“有一位朋友说:‘如果姜大卫能红,我从邵氏爬到尖沙咀!’(虽然事后没有真爬),所以,《报仇》得奖之后,姜说‘什么仇都报了’。”

从此,他成了张宗师片中唯一不用晒肌肉的绝对男一号。宗师为了他,着意打造他刚中带柔、冷傲叛逆、玩世不恭的少侠形象。张家班的男星,在片中一概敞开前襟露出铁板般的胸肌,或干脆完全不着上装,只有冷峻小生姜大卫至死都不松开一粒钮扣。亦舒说:“谁要是见过姜大卫穿短袖子,谁就有资格赢五百块港币。”如此惜肉如金,反而更使得大把女影迷迷得死死生生。

如此,他红得当仁不让,身边人俱成陪衬。张彻对自己的爱徒,更是爱得不惜一切。为他改剧本、换班底,只要是他需要,便没有不对。1972年的《水浒传》,姜大卫出演浪子燕青,梁山一百单八将中排名三十六的浪子燕青,在张彻的镜头下却占了绝对多数的戏份,硬是活生生把《水浒传》拍成了“燕小乙传奇”。偏心至此,观众却也照单全收,1972年在香港上映的83部华语电影中,《水浒传》票房高居第7名。

在《水浒传》中扮演武松的狄龙,张彻作品中和姜大卫合作最多的搭档,也是张家班数一数二的角色。1970年亦舒曾写:“姜大卫是很谈笑风生的;他的好朋友狄龙,就与他不同,沉默寡言。”他们是好朋友,两人在邵氏宿舍一屋住,同桌吃,的确比亲兄弟还要亲。冒雨骑摩托车,独买一份宵夜,竟是只给兄弟吃,导演都没份。有福气的香港人,总能在街角或者酒吧看到这对兄弟,靓绝的青春活力,扎痛人的眼睛。

然而,排名总是残忍的,它无情地将兄弟划分为第一与第二,谁不想当第一呢?尽管是情深义厚的兄弟。《倾国倾城》拍完,两人之后十年形同陌路。

姜大卫评价狄龙:一部倾国倾城之后却十年形同陌路(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