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司礼监秉笔太监,明光宗朱常洛之伴读太监——王安。王安是万历中后期,历泰昌,到天启初年较为活跃的宦官。最让人们记住他的是王安在“移宫案”中,帮助杨涟等东林党人从李选侍的“挟持”中救出太子朱由校(明熹宗),助其顺利登基。

大宋天下八贤王(闲话大明权宦王安)(1)

太监 剧照

除了“移宫案”,王安在万历年保护皇长子朱常洛(明光宗),在光宗登基后参与了一系列的政务决策,与东林党人较为亲密的关系,还有他门下的魏忠贤反咬王安并借机起势,这让我们在讲明代宦官的时候,就无法避开王安承上启下的作用。

我眼中的王安,博识而聪慧,常有急智,却性情暴躁,自傲到难以相处。我们跟着这位史书里的“贤宦”,一起翻开晚明三朝的恩怨情仇。

自幼入宫,缄口而自傲

王安是万历六年入选内书堂的。明代小黄门入宫,都会投到一个大太监门下,王安就是冯保的人。万历六年,明神宗朱翊钧生母李太后在儿子大婚后基本已经不问政事,冯保与张居正一人掌内廷,一人控外朝,互为援引。此时的冯保权势滔天。

大宋天下八贤王(闲话大明权宦王安)(2)

李太后 像

理所当然地,王安在完成了内书堂的学业后,就进入了六科廊写字。之后如果一切顺利,王安就能进入文书房,再入司礼监,运气好的话就可以向司礼监掌印太监的位子发起挑战。这也是明代宦官上升的正统途径。

但万历十年,张居正逝世,冯保失势被贬。王安最大的靠山倒台了。所幸,当时的王安年纪不大。进入内书堂学习的孩子,一般在十岁左右。那么王安万历六年进入内书堂,万历十年的时候,他的年纪应该在十四五岁左右。

一个十四五岁的小黄门,自然很难被当做冯保的死党,也容易被人忽略,因为实在无足轻重。王安靠着年纪小,躲过了这场朝廷的政治剧变。

大宋天下八贤王(闲话大明权宦王安)(3)

明神宗朱翊钧 像

王安运气还是好,因为接替冯保掌管司礼监的是大太监张宏。张宏应该是很看好当时的王安,所以王安的宦官之路并未被打断。同时张宏还提携了宦官陈矩,就是我们之前那篇文章里聊的陈矩,那个后来司礼监掌印太监兼提督东厂太监陈矩。

为什么说张宏没有为难王安?因为万历二十二年的时候,陈矩向神宗推荐王安成为了皇长子朱常洛(明光宗)的侍读。这也侧面证明从万历十年到万历二十二年,王安一直没有离开这几位权宦的视野,且才学与阅历一直在增长。

王安和朱常洛的事情我们暂且按下,继续先说王安。

大宋天下八贤王(闲话大明权宦王安)(4)

故宫

我说过王安是个性情暴躁的人,但这么脾气不好的哥们,却是体弱多病,声音沙哑,不喜言谈的人。

王安相信中医的“养气”之说,一般不轻易开口说话,可能也是因为声音太沙哑,不悦耳,所以干脆闭口不言。王安后来在司礼监做秉笔太监的时候,很多文书都是由门下几个心腹太监在处理。

但总有一些大事需要王安来定夺,门下宦官此时便会围在王安身边说事。王安听了汇报后,就会用手在腿上或者桌面虚写几个字,表达自己的意见,很少说话。如果不是在王安身边待了很多年的人,一般人是很难猜透其中含义的。

大宋天下八贤王(闲话大明权宦王安)(5)

明朝太监 形象

即使是多年心腹,也有理解有误的时候。这个时候王安就会暴起,破口大骂,一骂就能骂好久,还骂得难听。王安的暴躁脾气,可见一斑。

王安声音沙哑不爱说话这事情,其实有说道。

其一,王安坚持不说话,说是为了“养气”,可说话这种事情正常人谁都避免不了。王安能够如此坚持,说明他的韧性非常好。

后来王安被魏忠贤迫害充军,屡遭折磨却依旧坚韧求存,以致魏党最后不得不撕下遮羞布,直接痛下杀手。

大宋天下八贤王(闲话大明权宦王安)(6)

魏忠贤 剧照

其二,王安注重养身,几乎到了走火入魔的地步,也说明了王安的身体状况的确很差。

王安的瘦弱多病,就决定了王安之后不能长时间地参与到朝廷政务中去。其实从万历晚期开始,王安就常常因病待在家中,朱常洛有事或者司礼监要开会,王安也就只出现半天。这就导致了王安后来渐渐被隔离出了核心圈子。

其三,王安很少说话,但一发火就辱骂不止,也说明了他心中存在压抑情绪。这股不稳定的情绪其实是一颗定时炸弹,指不定哪天发作,就让王安丧失了正常的冷静。

天启元年,明熹宗朱由校要提拔王安做司礼监掌印太监,王安婉拒。

大宋天下八贤王(闲话大明权宦王安)(7)

故宫

虽然王安觉得皇帝的任命诏书不够客气,也需要表姿态先拒绝,等皇帝再二,再三地下任命状。但谁都看得出来,当时的王安其实是在闹脾气。这一闹,就让魏忠贤和客氏钻了空子。

其四,从性格学的角度来说,男性声音嘶哑,代表了富有行动力。但这样的人虽然干劲十足,却容易自恃,对一些事情会掉以轻心。

从帮助光宗抵挡郑贵妃的明枪暗箭,在”移宫案“中巧妙让熹宗脱身来看,王安的执行力非常高;但他听信门下宦官魏朝谗言,扶持了魏忠贤,并在魏忠贤与客氏结盟形成一股不可小视的政治力量时依然选择无视,也的确说明了他的自以为是。

大宋天下八贤王(闲话大明权宦王安)(8)

太监 剧照

性格决定命运,王安的经历就是这句话最好的见证。

周全护主,赤忠而存隙

我们继续回到万历二十二年。这一年王安成为了皇长子朱常洛的伴读,这一年朱常洛十三岁,王安二十六岁上下。到万历二十九年,神宗终于立朱常洛为太子,并组建东宫班底,新进一批东宫侍读,此时王安已经陪伴了朱常洛长达七年。

如果从万历二十二年王安来到朱常洛身边开始算,到万历四十八年神宗驾崩,朱常洛登基,王安整整陪伴了朱常洛二十六个年头。

大宋天下八贤王(闲话大明权宦王安)(9)

明光宗朱常洛 像

我挑选了三件事,用来讲述王安与朱常洛的关系。

神宗宠妃郑贵妃有子,即后来福王朱常洵。郑贵妃做梦都想着让自己儿子做太子,枕头风吹得也让神宗并不怎么待见朱常洛。这也是万历年间“国本之争”的根本问题。

在万历四十三的时候,发生一次“梃击案”。事情不复杂,有个哥们拿了根木棍,居然进到慈庆宫(朱常洛居所),要行刺太子。刺客未能得逞,朝中却一片哗然。然后开始查,查来查去反正查到了郑贵妃的头上。

当时舆论一面倒地要神宗秉公查办,说白了就是朝臣们要求这次好好教训下郑贵妃。

大宋天下八贤王(闲话大明权宦王安)(10)

明代官员

神宗当然不舍得,于是大家都把目光看向了受害者朱常洛。这个时候王安给朱常洛出了主意,意思是帮着皇帝把这件事情遮掩过去,放郑贵妃一马。

朱常洛对于这次行刺肯定是大为恼火的,这么多年来受郑贵妃的气也不是一时半会能散的,但朱常洛还是遵从了王安的建议,跑进宫里当着神宗的面与郑贵妃上演了一幕”母子情深“的戏码。效果很好,神宗觉得自己这个儿子很懂事,郑贵妃也暂时被安抚。

一般故事讲到这,很多人就觉得”梃击案“过去了。但王安接下来的一个举动,一直被大家忽视。

大宋天下八贤王(闲话大明权宦王安)(11)

梃击案当事人 张差 插画

王安帮朱常洛起草了一份东宫诏令,就是关于“梃击案”东宫的官方声明,内容基本是各种打圆场,说明太子与郑贵妃感情好如何如何好之类狗都不信的废话,但王安在这份诏令里的用词很考究。

王安是用朱常洛第一人称写的,不同于以往所用的”儿臣“之语,而是处处以”本宫“用词。如此一来,事实上彰显和强调了朱常洛东宫太子地位的不可撼动与权威性。

朝臣读懂了,朱常洛不是不生气,而是这件事与太子之位比起来无关痛痒,于是朝臣也默契地不闹了;神宗读懂了,自己的这个儿子终于开始有了帝国继承人的气度与眼光,拿大放小,隐隐有君王风范;郑贵妃也读懂了,朱常洛的储君之位已是既成事实,难有更易,自此不再有过激之举。

大宋天下八贤王(闲话大明权宦王安)(12)

明代官员

王安用一封诏令,结束了“梃击案”可能引发的政治动荡,并化危机为契机,事实巩固了朱常洛的太子之位,可谓机智过人,立下大功。

万历晚年,福王朱常洵终于要就藩洛阳。我们知道,神宗和郑贵妃为了保证这个宝贝儿子以后不饿着冻着,几乎竭尽财力赏赐给福王。当时的说法叫“竭天下膏脂予”。

不知道是不是太子朱常洛醋意大发了,他居然扣下了宫中原本要送给福王那的十箱财物,并搬到了自己的府邸。

其实我是能理解朱常洛的,因为凭什么?

大宋天下八贤王(闲话大明权宦王安)(13)

福王朱常洵 像

都是儿子,我还是太子,做爹妈的把家里瓶瓶罐罐都送给了小儿子,我做老大的以后怎么管家?这是一种愤怒,委屈,悲痛各种情绪交织的心理状况。

王安也明白朱常洛的心思,这一通劝,终于把朱常洛说通了。于是王安把那十箱原本放在华丽箱子里的财物,换成了普通的箱子,送到了福王那,并另外以东宫的名义加赠十件礼物。

然后王安给皇帝的说法是,太子觉得这箱子太扎眼,恐引起朝臣不满,故而刻意搬进府中更换箱子。同时为了表现兄弟之情,太子还让我赠送十样精美礼物给福王。

大宋天下八贤王(闲话大明权宦王安)(14)

明代白银

神宗表示很满意。当然,皇帝也不是傻子,在人后就曾经说过,这个肯定是王安的主意。

这就是太子侍读太监王安的急智。这是朱常洛身边的灭火专家,几次照护了朱常洛,试问这份主仆之情,怎么会不深刻?

但这并不能代表王安与朱常洛之间毫无芥蒂。

有一次,东宫府上死了一个王姓宫女。这是在史书上非常隐晦的一件事情。按说死一个宫女没什么大不了的,但是王安当时却打算把这件事情上报给神宗,引起了朱常洛的不满。

大宋天下八贤王(闲话大明权宦王安)(15)

明代仕女图

朱常洛虽已贵为太子,但储君之位并不稳固。郑贵妃乃至神宗,始终都有易储的念头在。说难听点,朱常洛不能犯错,任何一点小错误都可能被郑贵妃抓住利用,成为被废的理由。

王安身为朱常洛的心腹,政治命运已经和朱常洛捆绑在了一起,为什么要把王姓宫女的死上报?这一直是个谜题,但我隐约有种猜想。

王姓宫女应该与朱常洛关系不一般,大概率是被朱常洛临幸过。且宫女的死,也和朱常洛有关,才会让朱常洛如此害怕事情被捅出去。

大宋天下八贤王(闲话大明权宦王安)(16)

宫廷人物 剧照

我们再联想明熹宗朱由校生母的死,还有明思宗朱由检生母的死,前者是万历四十七年暴毙,后者是四十三年暴毙,都是非正常死亡。我以前就说过,朱常洛的皇子生涯经历了长久的压抑与惊惧,很可能导致了他精神上的问题,比如有家暴倾向。

王姓宫女的死,应该是让王安意识到了朱常洛在府中虐待宫人的行为越发极端,想通过上报神宗来制止朱常洛的这种行为。这点是符合王安执拗性情的。

当然,因为这件事也让王安与朱常洛之间的关系,出现了裂痕。

双方就在这种互相依存,又各有芥蒂的状态中,迎来了朱常洛的登基。

累朝功勋,权重而妄为

万历四十八年,明神宗朱翊钧驾崩,明光宗朱常洛登基。这一年,也是明代历史上极为特殊的年份,同一年先后经历了三位君主。七月,神宗驾崩;八月,光宗登基;九月,光宗驾崩;紧接着明熹宗朱由校继位,改次年为天启元年。

大宋天下八贤王(闲话大明权宦王安)(17)

明熹宗朱由校 像

这对王安来说,同样是不平凡的一年,因为此时距离王安的死,已不足一年。

朱常洛登基之初,大赏东宫旧人,王安的职位是司礼监秉笔太监,兼掌巾帽局。因为刚刚登基,所以司礼监掌印太监还是万历年的旧人,东宫的几个重要宦官做秉笔太监,这个没有什么问题。但王安只是掌管巾帽局,多少显得有些落寂。

在朱常洛被立为太子后才来到他身边的宦官,如邹义,李实二人,比起王安陪伴朱常洛的时间,整整少了七年,前者掌尚膳监印,兼提督东厂,后者掌御马监印,二人同时也是司礼监的秉笔太监。

大宋天下八贤王(闲话大明权宦王安)(18)

东厂太监 形象

不论从权势,影响,还是油水来说,王安的巾帽局都不能和邹、李二人相提并论,很多人觉得朱常洛是待人不公。

我倒是觉得大家可能冤枉了朱常洛。

首先,万历四十八年,王安的年纪已经五十出头。当然年纪不能算太大,因为之前六七十岁依然手握大权的宦官先例不是没有,但别忘了王安的身体状况。所以如果兼了太多要职,王安估计没精力来处理;

其次,王安虽然交往广泛,但在公务上非常严苛,贸然委以要职,恐生变故;

大宋天下八贤王(闲话大明权宦王安)(19)

故宫

最后,王安依旧是朱常洛的首席智囊。朱常洛在位时间一个月,发布的诸多政令,包括皇帝用私人腰包发放军饷,启用一批东林党人,处理神宗遗留人事等,基本上都是王安在主持。

以上三点,足以说明在朱常洛登基后,王安的份量依旧举足轻重。其实按照王安的资历,等过几年神宗旧人都被清理干净,司礼监掌印太监的职位很可能就是他的,所以朱常洛才给一个巾帽局让王安先干着。

可谁都不知道,朱常洛苦苦熬了几十年等到的至尊之位,他却只坐了一个月时间。

接着便是著名的“移宫案”。“移宫案”很精彩,之后我会专门篇,在这里我尽量简短一些。

大宋天下八贤王(闲话大明权宦王安)(20)

移宫案所在地 乾清宫

李选侍是朱常洛的侧妃,朱由校生母去世后,朱由校一直由李选侍照顾。朱常洛驾崩之后,李选侍把朱由校藏在身边,不允许其接触大臣,并与已经是太妃的郑贵妃结成政治联盟。

郑贵妃谋求太后之位,李选侍谋求皇后的封号,并挟持了朱由校与朝臣讨价还价。然后东林党一众朝臣在朱常洛驾崩当日,冲进了乾清宫,把朱由校抢了出来。后面还有朝臣与李选侍的几个回合较量,我们暂且不表。

王安在其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作为资深宦官,又是先皇心腹,王安在宫里自然有耳目。李选侍很多的举动,其实就是王安给朝臣通风报信的。

大宋天下八贤王(闲话大明权宦王安)(21)

明代官员

在抢夺朱由校的时候,李选侍将其隐藏起来,关键时刻也是王安再次给大臣们点明朱由校的准确位置,让其逃离乾清宫。同时,朝臣们抢出朱由校之后,是把他安置在了慈庆宫,也是由王安负责照看保护的。

毫不客气地说,没有王安,李选侍把朱由校隐藏起来作为谈判筹码,朝臣最后很可能不得不妥协,满足李选侍的政治诉求。而李选侍和郑贵妃一旦成为太皇太后,太后,晚明历史的走向很可能就发生改变。

这是王安决定历史走向的一次举措,也是为什么我要把他放在大明权宦系列里的原因。

大宋天下八贤王(闲话大明权宦王安)(22)

明熹宗朱由校 像

王安在朱由校登基后,其实还是风光了一阵。但天启元年五月的时候,王安婉拒了熹宗任命他为司礼监掌印太监的命令,之后便被言官弹劾,被充军到南海子的净军(太监军)。不久便被杀害。

史书里对于王安最后的倒台,只有寥寥几句,就是魏忠贤和客氏要迫害王安。但朝廷内阁首辅叶向高在评价王安的时候,曾有“上英明欲自操断,憎安刚劘严切,绳束举动不自由”之句,如此看来,即便如王安亦不能免俗,最后终究想凌驾于皇权之上,这也是他最后灭亡的真正原因。

大宋天下八贤王(闲话大明权宦王安)(23)

龙椅

只是因为王安向来与东林党人交好,故而后者对其在史书里多有维护。而借着王安,我们马上就要迎来了晚明最大的权宦——魏忠贤。

一家之言,聊以解闷。

朝史暮想,独家原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