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部分:第31回阅读问题解答与指引,我来为大家科普一下关于红楼梦第39到第42回?下面希望有你要的答案,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红楼梦第39到第42回(跟着道长读红楼梦)

红楼梦第39到第42回

第一部分:第31回阅读问题解答与指引

第三十一回:撕扇子作千金一笑 因麒麟伏白首双星

1、晴雯为什么“撕扇子”,宝玉是什么态度,为什么?“撕扇子作千金一笑”有何隐喻?

问题解析

梳理情节。了解晴雯为什么“撕扇子”,由此感知宝玉的态度,体会这一场景描写的隐喻之意。

晴雯撕扇。

缘起:晴雯失手跌扇骨。端阳节之筵,众人无兴而散,“只愿人常聚不散、花常开不谢”的宝玉“闷闷不乐”回房,偏偏晴雯上来换衣裳,不防又把扇子失了手,跌在地下,将骨子跌折。被宝玉责说为“蠢才!”。

发展:晴雯哭闹怡红院。晴雯不甘受气,斗气提出要“好离好散”,宝玉气得“浑身乱战”“黄了脸”,袭人受牵累“羞得脸紫涨”,宝玉要打发晴雯“出去”,主仆唇枪舌战,晴雯使性怄气、哭闹不止,袭人等人跪求阻拦,宝玉“心碎、流下泪来”,怡红院哭声一片。林黛玉适时出现,不经意间的一句“争吃粽子”,一句“好嫂子”化解了主仆之间的误解。

高潮:宝玉递扇晴雯撕。吃酒回来的宝玉招惹晴雯,晴雯打趣宝二爷,宝玉为宽慰晴雯而递扇、抢扇,怂恿她两次撕扇。以宣泄心中的不快,排遣心中的纠结与郁闷。

结局:宝玉千金买一笑。晴雯笑着,倚在床上,说道:“我也乏了,明儿再撕罢。”宝玉笑道:“古人云:千金难买一笑。几把扇子,能值几何。”一面说着,一面叫袭人。袭人才换了衣服走出来。小丫头佳蕙过来拾去破扇,大家乘凉,不消细说。

思考探究

“撕扇子作千金一笑”有何隐喻?属于劣构性问题,旨在引导学生自主思考探究。

1)品读故事情节。探寻晴雯撕扇的根本原因是什么?宝玉怂恿晴雯撕扇的目的又是什么?(是闺阁中的无聊之举,还是借此宣泄心中的不快,排遣心中的纠结与郁闷?)(是生活逻辑使然,家庭琐事原本如此,闺阁闲情就是这样;还是作者根据表达的需要,仿效烽火戏诸侯的历史典故,而演绎出的文学故事?)

2)品味语言意蕴。作者引用周幽王“千金一笑”的典故要表达什么?(是刻画人物的需要,表现宝玉的怜香惜玉,重情轻财,重人轻物;还是借古讽今,揭示豪门子弟宝二爷作践财物、生活奢靡、挥金如土?)(是明写晴雯,还是影射黛玉?)(是叙述撕扇子的有趣故事,还是暗示“情尽人散”不可强留?)

2、史湘云和翠缕所谈论的阴阳观,其思想源自于何处?翠缕道:主子为阳,奴才为阴。你认同翠缕的说法吗?

问题解答

史湘云和翠缕所谈论的阴阳观,源自中国文化的源头《易经》《黄帝内经》《道德经》。(详见阅读必备之附录)

探究指引

你认同翠缕的说法吗?属于劣构性问题,旨在引导学生自主思考探究。

1)了解“阴阳学说”的基本常识。(见“阅读必备”附录:阴阳之说)

2)品味“主子为阳,奴才为阴”与“阴阳之说”的观点是否相符。

3)思考探讨。言之有据、言之成理、自圆其说即可。

提示:一是,以文本为依据,联系具体情境,就事论事。

二是,可以结合现代社会、现实生活,谈自己的见解和看法。

阅读必备: 文化附录之阴阳学说

1)阴阳之概论——中国古代哲学思想

阴阳是一个简朴而博大的中国古代哲学思想。阴阳哲理自身具有三个特点:统一、对立和互化。在思维上它是算筹(算数)和占卜(逻辑)不可分割的玄节点。即"阴爻"(——)和"阳爻"(—)。阴阳是中国古代文明中对蕴藏在自然规律背后的、推动自然规律发展变化的根本因素的描述,是各种事物孕育、发展、成熟、衰退直至消亡的原动力,是奠定中华文明逻辑思维基础的核心要素。概括而言,按照易学思维理解,其所描述的是宇宙间的最基本要素及其作用,是伏羲易学思想的基础概念之一。阴阳有四对关系:阴阳互体,阴阳化育,阴阳对立,阴阳同根。传统观念认为,阴阳,代表一切事物的最基本对立关系。它是自然界的客观规律,是万物运动变化的本源,是人类认识事物的基本法则。阴阳的概念源自古代中国人民的自然观,古人观察到自然界中各种对立又相联的大自然现象,如天地、日月、昼夜、寒暑、男女、上下等,便以哲学的思想方式归纳出"阴阳"这一概念。

2)思想源头——《易经》《黄帝内经》《道德经》

《易经》。伏羲易学里基础概念就是阴、阳。所有的"卦"都是由"阴爻"和"阳爻"两种爻来构成的,"阴、阳爻"不但继承了自然界"阴阳"的符号,同时还复制了自然界阴阳能量对立统一的规律,并通过阴阳、五行、干支等文字符号以及"卦"的图形符号模拟了阴阳能量的相互影响和作用。抽象地通过阴阳的变化规律和朴素的符号来揭示现实世界"万有"的存在和演化规律。

《易传》。孔子在《易传·系辞上五》中说:一阴一阳之谓道。意为:阴与阳相交就是宇宙的规律。又《易传·系辞上十一》云:《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定吉凶,吉凶生大业。两仪即阴、阳。四象即少阳、老阳、少阴、老阴。意谓“阴阳相交定乾坤”。

《黄帝内经》。《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第一章云:阴阳者,天地之道,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意为:阴阳是宇宙间的一般规律,是一切事物的纲纪,万物变化的起源,生长毁灭的根本,有很大道理在乎其中。

《道德经》。《道德经》四十二章云: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意为:独一之道,生阴阳二气,阴阳二气相交生三维匀适状态之万物。万物背阴而向阳,并在阴阳交互激荡中成就新的和谐之体态。

3)基本概念。

阴,《说文解字》曰:暗也,水之南、山之北也。

阳,《说文解字》曰:高明也。《说文解字义证》:高明也,对阴言也。

任何事物均可以用阴阳来划分,凡是运动着的、外向的、上升的、温热的、明亮的都属于阳。相对静止的、内守的、下降的、寒冷的、晦暗的都属于阴。把对于人体具有推进、温煦、兴奋等作用的物质和功能统归于阳,对于人体具有凝聚、滋润、抑制等作用的物质和功能归于阴。阴阳一体。阴阳是相互关联的一种事物或是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自然界任何事物或现象都包含着既相互对立,又互根互用的阴阳两个方面。阴阳是对相关事物或现象相对属性或同一事物内部对立双方属性的概括。阴阳之间的对立制约、互根互用,并不是处于静止和不变的状态,而是始终处于不断的运动变化之中。

4)基本属性。

阴阳是中国古代哲学的一对范畴。阴阳的最初涵义是很朴素的,表示阳光的向背,向日为阳,背日为阴,后来引申为气候的寒暖,方位的上下、左右、内外,运动状态的躁动和宁静等。阴和阳,既可以表示相互对立的事物,又可用来分析一个事物内部所存在着的相互对立的两个方面。一般来说,凡是剧烈运动着的、外向的、上升的、温热的、明亮的,都属于阳;相对静止着的、内守的、下降的、寒冷、晦暗的,都属于阴。以天地而言,天气轻清为阳,地气重浊为阴;以水火而言,水性寒而润下属阴,火性热而炎上属阳。中国古代的哲学家们进而体会到自然界中的一切现象都存在着相互对立而又相互作用的关系,就用阴阳这个概念来解释自然界两种对立和相互消长的物质势力,并认为阴阳的对立和消长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进而认为阴阳的对立和消长是宇宙的基本规律。阴阳学说认为,世界是物质性的整体,自然界的任何事物都包涵阴和阳相互对立的两个方面,而对立的双方又是相互统一的。阴阳的对立统一运动,是自然界一切事物发生、发展、变化及消亡的根本原因。阴阳的矛盾对立统一运动规律是自然界一切事物运动变化固有的规律,世界本身就是阴阳二气对立统一运动的结果。

(参考360百科“阴阳”字条整理。)

第二部分:第32回阅读问题与探究

第三十二回:诉肺腑心迷活宝玉 含耻辱情烈死金钏

1、袭人和史湘云是什么关系,她为何求史湘云替代自己把一双“抠了垫心子”的鞋做一做?史湘云如何应答,是接受,还是推辞?为什么会如此暧昧?

2、贾宝玉望着流泪而去“头也不回”的黛玉,做了一个“白日梦”,面对袭人说了什么?金钏是谁的丫鬟,刚烈的金钏为何投井而亡,听闻此事,宝玉为何坐着“垂泪”?

2021年12月29日于鹏城三清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