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更好地进行动物研究,生物学家会将不同的动物按一定的标准起名并分类,就连对人类自身,也找了一些“亲戚”,并给我们这个大家族起了一个名字,叫灵长类。在起名所用的拉丁语中,“灵长类”是第一等级的意思,那么,灵长类是否配得起这个称呼呢?

动物家族中的普通一员

灵长类作为动物中的“第一等级”,有什么过人之处吗?似乎也没有,因为它们的发展历史与其他动物并没有什么区别。

说起灵长类,除了我们人类外,剩下的就是各式各样的猿猴了。从外貌上,我们能很轻易地将灵长类与其他动物区分开来:脑袋较大较圆,两眼间距小,平行分布在脸部而不是两侧;四肢较为修长,关节可以灵活旋转;具有可以抓握的手指和脚趾等。但是,这些“猴子”是像《西游记》说的那样,从石头里蹦出来,天生就长这样的吗?并不是。

灵长类与人类祖先(平凡与特殊的矛盾体)(1)

化石加基因研究发现,在恐龙称霸地球的时期,动物们几乎都是从蛋里孵出来的。恐龙灭绝后,需要耗费母体更多养分和时间的胎生哺乳方式才出现。2013年,在收集和研究了包括啮齿类、鲸鱼和人类等各类哺乳动物的基因组数据后,一个国际研究小组推算出有胎盘类动物的共同祖先是一种恐龙灭绝后兴起的小型食虫类动物。

2015年,美国纽约城市大学的生物学家斯蒂芬·切斯特在美国蒙大拿州找到了一只6500万年前的叫做普尔加托里猴的哺乳动物化石。目前,普尔加托里猴被认为是灵长类动物的祖先,因为化石显示,它的脚踝骨可以灵活地转动,以便抓握树枝、在树上生活,而这种脚踝骨在现代动物中仅在灵长类动物身上发现。虽叫做“猴”,普尔加托里猴却并不像猴,在复原图中,它披着一身黄毛,长相和个头都更像一只松鼠。它的后代中,有很像松鼠的树鼩,有像蝙蝠的鼯猴,还有的越长越像猴子。

真正的猴形生物出现在5500万年前。中科院的古生物学家倪喜军在湖北省荆州市发现了这只被称为阿喀琉斯基猴的灵长类动物的化石。阿喀琉斯基猴具有大脑袋、短下巴、长四肢和灵活手指等各种现代猴子的特征。但它也不是真正的猴子,因为约3500万年后,当它的一部分后代变成各式各样的猴子时,它的另一部分后代变成了没有尾巴也很少毛的“猴子”——人类。

纵观灵长类动物的发育树,其实也只是全体动物发育树上的一个小小的普通分支,并没有什么特别之处,似乎哪一方面都不符合“灵长”的意义。

生于平凡,卓尔不群

灵长类动物的起源并没什么特别,但为什么如今是灵长类中的一员——人类在统治地球呢?灵长类凭什么比其他动物更胜一筹?

要说灵长类打败其他动物的原因,想必大家都承认胜出靠的是智力而非武力。那么为什么其他动物没能发展出灵长类这样高的智力呢?地球上的生物起源于海洋,最早的动物当属海生动物,排除了各类器官混用的软体动物、海绵动物和腔肠动物等原始的动物后,第一种具有竞争力的动物——鱼类出现了,比灵长类“年长”约4亿岁的鱼类为什么没有发展出智力呢?

灵长类与人类祖先(平凡与特殊的矛盾体)(2)

智力的载体是一个复杂的大脑,大脑中有许多的脑细胞和神经回路,而要支撑大脑活动则要大量的氧气和能量。生活在水里的鱼类想要满足这两点显然不太容易。氧气不易溶于水,海水中氧气含量更少,这意味着想吸入充足的氧气,鱼类需要有面积更大的腮,付出更大的体力。在水中运动受到的阻力比空气大得多,鱼类在保持流畅运动的同时还有额外的能量去支撑大脑发育吗?

再看下一组出现在地球舞台上的动物——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它们的劣势很明显——体温不恒定。我们知道,人们在温度较低的环境中思维是很迟钝的,而在发烧时大脑也像一锅“浆糊”,因此适宜的温度对大脑活动可谓是必不可少的,变温显然很不可取。而曾经的霸主——恐龙一度离恒温很接近,古生物学家测出的恐龙体温与人类相近,但它们似乎将精力放在了发展体力上,脑体比重比人类要小得多,是典型的“只长个子不长脑子”。

灵长类与人类祖先(平凡与特殊的矛盾体)(3)

鸟类是除了哺乳类外唯一的恒温动物,但是飞行生活导致它们无奈地放弃了大脑发育。为了减轻体重,鸟类先后放弃了胸骨、牙齿和膀胱等一系列器官。硬组织的消失显著减少了体重,而膀胱和盲肠的退化则让鸟类“随地大小便”,随时排出体内的废物。做出了这么多的牺牲,又怎么会再长出一个更大的“累赘”的大脑呢?而且,小小的身子只能吃下有限的食物,这些食物提供的能量要同时维持恒温、支持飞行,再想要供应大脑活动,几乎是不可能的。

那么,其他哺乳动物为什么没有发展出智力?这主要是因为它们没有灵活的双手,海豚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海豚具有很大的脑容量,它们有独特的语言系统,经过训练能辨识物体甚至进行简单的计算,但它们的智力心理水平仍只与人类婴儿相近,这与它们没有双手,不能制造和运用各种精细的工具有关。

复杂而矛盾的一类

因各种先天优势和后天巧合而发展出的发达大脑,给灵长类带来的不完全是好处,也导致它们有着其他动物没有的复杂而矛盾的情感和行为。不用说人类这一群灵长类动物有多让人捉摸不透,就连各种猿猴都有许多迷惑行为。

大部分时候,猿猴们是很友爱的。灵长类动物会花费很多的时间照顾幼仔,在婴儿期,母亲常常环抱或背负幼仔活动;当幼仔稍大,它们与同伴玩耍时,父母亲会守候在孩子周围,并教给它一些自己的社会经验。美国杜克大学的灵长类动物学家布莱恩·黑尔常年在德国莱比锡动物园观察黑猩猩的行为,他数次发现黑猩猩妈妈会以摇头或拉扯的方式,阻止幼仔做出一些危险行为,比如攀爬过高的树木或将玩具塞入嘴中。

灵长类与人类祖先(平凡与特殊的矛盾体)(4)

父母亲的照顾对灵长类婴儿是不可或缺的。美国心理学家哈洛曾做过著名的恒河猴实验。他将刚出生的小猴子与猴妈妈隔离开来,在小猴子的笼子里放入一只带奶瓶的铁丝猴子和一只绒布猴子。结果发现,小猴子只在饥饿时寻找铁丝猴子,其他时间更依恋能带给它温暖的绒布猴子。然而,不会动不会说的绒布“妈妈”并不能给予小猴子完整的母爱,由绒布母猴抚养的猴子长大后性格极其孤僻,不能和其他猴子一起玩耍,性成熟后甚至不能进行交配。

除了对自己的孩子,灵长类动物对其他的猴孩子也很友好。瑞士苏黎世大学的人类学家在一群狨猴中做了以下实验:将食物分别给不同的成年狨猴,观察它们是否会将食物分享给向它们讨食的小狨猴。在重复进行了2581次试验后,研究人员得出结论,有85%的成年绒猴会与幼猴分享食物,在有其他同类在场的情况下,分享的可能性更高。

但是,在这么多温情画面的背后,猿猴们也有兽性残酷的一面:为了繁殖自己的后代,杀死群体中他“猴”的幼儿。1965年,日本京都大学的动物学家杉山幸丸首次发现了长尾叶猴的杀婴行为,新猴王“登基”后在第一时间杀光了老猴王留下的幼崽。这样,群体中的母猴就会快速进入发情期,孕育新猴王的孩子。

长尾叶猴并不是个例,目前已经发现,至少有51种灵长类动物的群体中存在杀婴行为。通常杀婴的都是雄性,但在雌性占优势的群体中,优势母猴也会杀婴。在绢毛猴群体中,负责“带孩子”的是爸爸,因此如果雄猴忙于照看“前妻”留下的孩子,无暇照管现任妻子生下的幼子时,他的现任妻子会把“继子”给杀掉。在黑猩猩群体中,甚至存在雌雄性共同参与杀婴的现象。

你看,灵长类动物就是这么矛盾,它们可能前一秒温情脉脉,下一秒就因利益纠葛露出利爪和獠牙。这是灵长类与众不同之处,做任何事情都会权衡利弊,利益优先,但也可能是高智商的代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