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是诗词大国,特别是古诗词更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瑰宝。许多人爱读古诗词,更有许多人痴迷于诗词的写作。无论是读与写,大家可能都会遇到这样一种情况。诗词中常常会见到引用他人名句的现象。而对于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可能不怎么了解。甚至有人还发出了引用算不算抄袭的疑问?
实际上,引用是文学创作中的一种方法。这在文章写作中是比较常见的。最常见的引用内容是名人名言。引用的作用可使文章论点更加鲜明、论据更加充分。而诗词中的引用也同此理,恰到好处的引用,让精彩的诗句在诗词中重现,不仅能够增强诗词的可读性,更可为整首诗词增色,艺术感染力会更强。
诗词创作中为什么会有引用现象诗词创作中的“引用”,含有借用的意思,也就是借来一用的意思。作者在创作某一首诗词的过程,难免会有景物相同、情感类似、见解相仿或相近的情况。同类情况已有人写过,而且是名句,早已为人们所熟知。作者无论怎么搜肠刮肚,冥思苦想,推敲再三,也想不出能够超过名句的表达来。怎么办?莫不如干脆就将他人的名句借来一用。这就是诗词创作中的“撞车”现象。
这也难怪,但凡是诗词中的名句,一般都是把某一种情境写到了极致,是最恰当的表述,是用其他语言根本替代不了的。诗词创作中的引用,通常都是在这种情况下产生的。
这种现象,通常发生的个别词句上。不会发生的整首诗词的创作中,如果整首诗词都是引用,那就是抄袭了。
诗词创作中引用的对象,可在名人与名人之间,也可在名人与非名人之间发生。例如宋代的大文学家苏轼在他的《有美堂暴雨》一诗中,就曾经引用过唐朝诗人殷尧藩《喜雨》中的诗句“浙东飞雨过江来”的名句。殷尧藩的原句是“山上乱云随手变,浙东飞雨过江来”。而苏轼引用后成句则是“天外海风吹海立,浙东飞雨过江来。”
所处的是同一个地方,暴雨来自同一个方向。所不同的是殷尧藩的前句是写山和山上翻滚的乌云,而苏轼的前句是写海和海风。看来,苏轼就是想写暴雨由浙东方向推过来这层意思,也是斟酌再三,终没能想出能超过殷尧藩的诗句来,这才引用了殷尧藩的原句。
诗词创作中的引用,有点儿迫不得已的味道。其实引用的最高境界莫过于化用。所谓化用,是不直接引用原句,而是把名句中的语意用自已的另一种语言表达出来。化用,虽然有引用的痕迹,但引的是意而不是象,这里含有创作的成分。
举一个化用的实例。李清照在她的《武陵春》一词中有这样的句子“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再看欧阳修的《玉楼春》一词中的句子“尊前拟把归期说,欲语春容先惨淡。”二人词中都表达的都是未曾说话之前就出现了悲伤的样子。所不同的是一个是春容惨淡,一个是泪先流。显然,李清照的“泪先流”是从欧阳修的“春容先惨淡”化用过来的。但李清照的词更好些,语言更为流畅,形象更为鲜明。而欧阳修的“惨淡”一词有些涩,不如泪的鲜明。
李贺的“天若有情天亦老”被多人引用,谁引用的最好李贺是中唐时期著名的诗人,可惜他英年早逝,在这个世界上仅仅活了27年。他的《金铜仙人辞汉歌》,以苍凉的笔调,对金铜人离汉归魏寄予深深地感慨,对汉王朝的覆灭,怀有无限的同情。诗中的“天若有情天亦老”更成为千古名句。原诗是这么写的:
茂陵刘郎秋风客,
夜闻马嘶晓无迹。
画栏桂树悬秋香,
三十六宫土花碧。
魏官牵车指千里,
东关酸风射眸子。
空将汉月出宫门,
忆君清泪如铅水。
衰兰送客咸阳道,
天若有情天亦老。
携盘独出月荒凉,
渭城已远波声小。
汉武帝刘彻在长安建章宫内建造了一座神明台,台上铸有一个铜人双手捧着铜盘。这个铜盘叫承露盘,是用来接露水的。汉武帝晚年特别迷信,又幻想长生不老,因此特别迷信方士的话,用这个承露盘里的露水和着美玉的碎末一起服用。认为这样便可长生不老。
公元237年,魏明帝曹睿派人将这个铜人拆下,运往洛阳。李贺的这首诗写的就是这件事儿。其中的“天若有情天亦老”成为千古名句,这一句的意思是说,铜人被拆下,运往洛阳,这太令人心酸了,假如上天有感情的话,上天都会衰老的啊!
这一名句,被多人引用。欧阳修的《减字木兰花》就是直接引用其句其意。词中有“伤怀离抱,天若有情天亦老。”的句子。欧阳修字所以引用李贺的这一句。是因为词中所表达的情感与李贺所要表达的情感是一样的。这是一种未加任何改造的引用。
再看万俟咏在《忆秦娥》中的引用:
千里草,萋萋尽处遥山小。遥山小,行人远似,此山多少?
天若有情天亦老,此情说便说不了。说不了,一声喚起,又惊春晓。
万俟咏的这首词,也是写离別之情的,只是离别的对象不同,一个离别的是人,一个别的是物。但离别的情感是一致的。因此这一引用也是句和意的直接引用。
宋代的石延年,还把李贺的这句诗直接引用到赠友的联中。“天若有情天亦老,月如无恨月长圆。”这一引用还是很妙的,下一句是对上一句的引伸,给人一种浑然天成的感觉。
毛泽东也引用过此句,但却是一种创新式的引用。请看原诗:
《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
钟山风雨起苍黄,
百万雄师过大江。
虎距龙盘今胜昔,
天翻地覆慨而慷。
宜将剩勇追穷寇,
不可沽名学霸王。
天若有情天亦老,
人间正道是沧桑。
读罢毛泽东的诗,我们会有一种大气磅礴的全新感觉。诗中虽然也引用了李贺的“天若有情天亦老”这一千古名句,但却是一种创新式的引用。
1,全新的语境
李贺的原句,语境是悲凉的。而毛泽东的引用,却呈现出一种豪迈的气势,一改原诗的悲凉气氛,创造出了一种豪放的全新的语境。
2,变设问为肯定的语式
“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毛泽东引用李贺的这句诗,把设问改成了肯定。肯定了上天是不会有感情的,揭示出变化才是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
虽然同为引用,但毛泽东的引用是一种全新的引用,赋予原诗以新的含义。这是一种不露痕迹的引用,给原诗以新的生命,体现的是创新式的引用。读后令人叹服。
诗词创作中的引用是一种常见现象,高明的引用不应是照搬,而在于创新。创造出全新的语义和语境来,赋予引用之句以新的生命,这才是引用的至高境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