榆林小曲是古城榆林的一 张名片 ,亦 是古城榆林文化的又一特色 , 而这一文化 特色也是由"军事重镇"派生出来的。榆林 从明初就派遣江南之兵瞭守 ,后来又有中 原和江南的"防秋""备冬"将士强化兵备 。 建卫后 , 屯军数量越来越多 , 且不断有江 浙、湖广一带军官成边驻榆 。这些将士在 这荒漠小城生活枯寂不适 ,难免思乡 ,便吟唱家乡小曲小调排忧解愁 。日久天长 ,这些曲调便在军营中流传开来 。更有甚 者 ,一些官员来榆带着家眷 、侍女 、歌伎 , 茶余饭后听她们演唱 。这些小曲小调从 军营 、官宅官院里传出 , 里巷中的市民慢 慢就听会了 , 学着唱起来 ,并夹进了方言 土语 ,便形成了榆林小曲 。榆林小曲有一 个独特的演唱形式 , 就是男扮女声(时髦 语曰 "反串") 。榆林旧时的妇女严守妇道 , 一 般都是大门不出二门不迈 , 她们即使听会了那些曲调 , 也不会开口去唱 , 偶 有开口学唱者 , 也会遭家里人管教制止 , 令"不要丢人现眼" 。而只有那些商贩 、工 匠们才兴口随唱 ,并学着女声逗乐 。这样 日常久之 , 就形成了男扮女声的演唱形。

最好听的十首陕北民歌(榆林小曲)(1)

榆林小曲何时形成尚无定论。有人以 明武宗幸榆( 1518 年)在太乙神宫(凯歌 楼)驻跸 ,每日歌舞弹唱为因由 ,但此并不 能说明就有榆林小曲为武宗演唱 。迄今最 早记载演唱榆林小曲的是 , 明嘉靖戊戌年(1538)都督白栋 ,银州(米脂旧称)人 ,《延 绥镇志》为榆林人 ,撰写的《明忠宪大夫都 察院右金都御史榆浦崔公(镛)暨配恭人 ( 一 品夫人)苏氏合葬墓志铭》,其中载: " 公归里 ,事昭武公(崔经:崔镛之父昭武将 军)及继母王太淑人(三品夫人) , 孝养备 至 , 日萃弟、侄诸子侍食进觞 。弟钥(后来 成为绥德卫指挥)善越音 ,公杂以秦声 , 间 出童孺语以悦亲 。"此处的"越音" , 当为榆 林小曲的最初的音调(明万历年间) 。其时 亦未称"小曲" , 可见 ,称为"小曲小调"最 早亦在清代 。据《榆林府志》记载 ,康熙九 年(1670) ,谭吉瑰(浙江嘉兴人)任榆林城 堡同知 ,此人好声色 ,从家乡带来歌伎 、乐 班演唱取乐。至此 ,榆林城内"文艺甚繁" , 经常是 "夜半曲声听满城" , 后被人称为 "韶音" 。清同治年间 , 总兵刘厚基平"回 乱"后留守榆林 ,其部皆湖湘将士 , 又带来了"湘楚音"。由"越音"、"韶音"、"湘楚音" 渐渐传播开来 , 又杂以方言 , 形成了独具 特色的地方音乐 ,俗称小曲小调。演唱、演 奏小曲小调的多是些小手工业者 ,用榆林 话说 , 他们尽是靠耍手艺生活的人 , 工余 后弹唱娱乐 ,本身是一种玩耍 ,故称"耍曲 子" 。耍曲子不用衣装道具 , 无需粉墨登 场 ,简便易行 ,流传广泛 ,但凡老榆林人都 能哼达两句 。小曲小调出了榆林城便听不 到了 ,有极其鲜明的地域特色。

榆林民间依靠口传身教的小曲小调 , 到民国时期 日臻成熟 ,不断完善 。 民国到 共和国前期(上世纪) , 出名的演唱者有张 云亭(诨号冰巴凉) 、文子义(泥瓦匠、诨号 文长久) 、吴春兰、胡英杰、李天民等;古琴 师李醒华(俗名李八斤);扬琴师:银匠王 级三、卖糕的冉继先 、市民罗新民等;琵琶 师:银匠王子英(王级三之侄) 、三弦手:钟 表师胡福堂 、制药工王青(王子英之子) ; 京胡手冉继先 。榆林的小曲小调建国后被 定名"榆林小曲"。

榆林小曲的形式有单曲与套曲之分 。 单曲即无论曲目有多少段唱词 , 只用一个 曲调演唱 , 艺人们称为 一 字调 , 音乐学称 为小调;套曲即大调 , 一 般指两个或两个 以上曲牌组合的曲调 。无论单曲或套曲 , 皆可由 一 人演唱 , 或二人对唱 , 或多人演 唱 。其伴奏乐器主要有琵琶 、扬琴 、秦筝 (方言称"股则") 、三弦、京胡及瓷碟 ,后来又加人二胡、笛子、中阮 、大提琴等 。其演 唱方式除了男扮女声外 , 唱词中常夹有衬 字和道白。

榆林小曲的广泛传播已形成 一 种风 俗 , 它的传播渠道和时间说明 , 其源头是 明清江南俗曲 , 其内容 、形式都是在江南 俗曲基调上经榆林人承袭、改造、加工 、创 新形成的 , 渗透着榆林市民的聪明和智 慧。如 ,伴奏乐器使用京胡 , 吸收了京剧的 某些音素;加人二胡、笛子 ,特别是大提琴 等 , 吸收了西洋音乐的许多音素;尤其是 创造并自制"榆林筝"及其不断发展的演 奏技法 , 传承了秦筝及其演奏技法 ,更体 现了他们的聪明才智 。而演唱方式也不断 改进 ,增加了女性演唱和女性表演唱等形 式 。榆林小曲的唱词亦不同于陕北民歌那 样直白和口语化 , 而是词藻华美 、工整严 谨 、含蓄优雅、富有韵味 ,体现了榆林城的 文化艺术风雅。

榆林小曲在四五百年的形成和发展 过程中 ,有过兴盛 ,也有过坎坷。初是女人 不能唱 ,又是不登大雅之堂 。五四运动后 妇女解放 , 使女子敢于涉足这一领域 , 张 口唱开了"俗曲" 。新中国成立后 ,党和政 府十分重视这一 民间文化瑰宝 。1953 年 、 1957 年 , 陕西省 、全国民间音乐舞蹈汇演 先后分别在西安 、北京举行 , 榆林小曲登 上了大雅之堂 ,并有女子演唱 。吴春兰女 士的演唱 , 党和国家领导人观看后 , 给予高度评价 。毛泽东主席还好奇榆林人怎唱 他家乡湖南的曲调? 50 年代中期 ,上海音 乐学院于会泳先生整理编辑了一本《榆林 小曲》选本 , 使榆林小曲在全国音乐界有 了名声 。"文革"中 , 榆林小曲被作为"四 旧"禁止演唱 。改革开放后 ,榆林小曲又获 得了新生 ,并被列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 产保护名录》。 1979 年 ,李云祯先生收集 整理了 55 支《榆林小曲》词曲和 15 首器 乐曲登载在《榆林文史资料》,使这一传统 文化奇葩得以传承 。2005 年 ,榆林城成立 了"榆林小曲研究会" , 国家非物质文化遗 产榆林小曲传承人王青先生 (王子英之 子)任会长 ,在他和一批小曲演唱 、演奏者 努力下 ,榆林小曲已走进校园 ,走人课堂 , 有了新 一 代传人 ,并不断发扬光大 , 在全 国各地演出 。新的演唱传人有林玉磐 、梁 梅 、高文霞 、王燕 、尤兰芳 、梁玲 、要峰 、白 秋芳 、郭红艳 、杜红娜等;演奏者有王青 、 李天民 、葛智、胡旺财 、李元利 、赵忠林 、崔 子树(崔镛十五世孙)等 。近来 ,霍向贵先 生又公开出版了一部《榆林小曲》,并请榆 林籍音乐学家 、 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 、 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原所长乔建 中(崔镛十四世孙女之孙)先生作序 ,使榆 林小曲进一步得以发扬光大 。

(作者: 中共榆林市委党史研究室原 主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