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大禹将统治权交由夏启以来,天下为家就向人们提出了一大难题:都有血缘关系,谁才是家中最合适继承权力之人?为此,兄终弟及、嫡长子继承制等“轮番上岗”,企图尽可能地团结和维系统治阶级——可在某些人眼中,只将继承大权赋予嫡长子终究还是难以令人满足。

一、乱世出圣孙

南齐永明十一年(493),皇太孙萧昭业继承齐武帝之位,成为南朝齐的第三位皇帝,也成为我国历史上第一位以“皇太孙”之身份继位的皇帝。(萧昭业于继位次年被萧鸾弑杀。)但在萧昭业之前,西晋宗室其实就已经因为皇太孙而吵得不可开交,甚至斗得头破血流。

西晋泰始三年(267),晋武帝宣布继续践行嫡长子继承制,即将头脑痴呆的嫡长子司马衷立为皇太子。同时,晋武帝又将两位本来互无关系的人物捆绑:“悍妇”贾南风被册立为太子妃,而母为谢才人的司马衷之庶子司马遹则被晋武帝认定为是可以辅佐父亲的皇孙——《资治通鉴》甚至记载,晋武帝之所以不废除痴傻皇太子,就是因为“帝知太子不才,然恃遹明慧,故无废立之心”。

乾隆最大的玄孙(乾隆这个好圣孙)(1)

晋武帝薨逝后,司马衷以太子身份继位,贾南风随即为后,庶出的司马遹则成为皇太子。从隐约间被视作继任者到得到正式承认,司马遹完成了从“皇太孙”到“皇太子”的转变。但相比于事实上的皇太孙,司马遹在成为太子后反倒被掌握实权的贾南风设计贬为庶人。甚至司马衷都尚且在世,司马遹就被奸人残害……一位本有机会“赢”过萧昭业的皇太孙就这么惜败。

不过很快,西晋又出现了两位“皇太孙”:司马遹之庶次子司马臧被立为皇太孙;司马遹之庶三子司马尚被立为皇太孙,并仿照东宫设官。与父亲相比,这两位皇太孙皆由诸侯王所立,因而虽拥有明确的皇太孙身份却毫无皇太孙的实权。且后来司马臧还被废除了皇太孙之位。西晋接连出现的三位皇太孙由此“团灭”。

乾隆最大的玄孙(乾隆这个好圣孙)(2)

二、真正好圣孙

事实上,真正能超越皇太孙萧昭业的人直到近千年以后才出现——明永乐九年(1411),太子朱高炽之嫡长子朱瞻基被明成祖朱棣册立为皇太孙。

作为嫡长孙,朱瞻基或许甫一出生便在朱棣的心中占据了不一般的位置。彼时朱棣还未发动靖难之役,但他的野心已然膨胀到了不取代建文帝便不能罢休的地步。恰巧在朱瞻基出生当晚,朱棣做了一个梦:一个预示他即将掌握天下大权的美梦——因而朱棣毫不怀疑地将朱瞻基视作上天给自己的夺取帝位的昭示。

乾隆最大的玄孙(乾隆这个好圣孙)(3)

有了“天命”这层护身符,加之自己确实自幼聪慧机敏,朱瞻基在获得朱棣宠爱的路上可谓一帆风顺。在朱棣称帝后,部分朝臣曾借口朱高炽有失英姿而朱高煦兼具战功与容貌,向朱棣建议立嫡次子为皇太子。朱棣也确实一度动摇。但最终,朱高炽还是保住了自己作为嫡长子的权力——他的其中一个砝码正是朱瞻基:内阁首辅解缙向朱元璋强调,立太子之时可还得好好想想“好圣孙”朱瞻基。

朱瞻基是好孙儿一事,宠爱他的朱棣自然明白。而作为有明一代完成“仁宣之治”的帝王,朱瞻基后来也用实干向人们证明了他确实对得起朱棣的喜爱和信赖。

乾隆最大的玄孙(乾隆这个好圣孙)(4)

因为身体原因,朱高炽在位仅仅十个月。因而朱棣辞世不到一年后,“好圣孙”朱瞻基就开始独立执政:踩着祖父和父亲的肩膀,他先后以新政策截断藩王作乱的道路;赋予内阁更大的行政职权,进一步完善内阁制度;设立巡抚制度,优化地方管理;整顿中央监察机构,保证监察体系的活力;改革科举制度,进一步明确南、北、中卷之别与考生录取比例,平衡南北的教育、文化和政治;采取更稳健的外交政策,并命郑和多次组织远洋航行……或许朱瞻基本人留给人们的印象不及朱元璋或朱棣勇武,但朱瞻基所经营的王朝却正是我们所认识的那个强盛的大明。能把老朱家的事业发扬光大,朱瞻基也着实配得上“好圣孙”的盛赞。

三、真假好圣孙

不过,明代有明代的“好圣孙”,清代也有清代自己的“好圣孙”——至少乾隆帝本人会非常赞同。甚至可以说,乾隆帝那所谓的“好圣孙”身份十之八九都来源于他自己对自己的肯定。

乾隆最大的玄孙(乾隆这个好圣孙)(5)

多年来,一直有一种说法在坊间流传:康熙时,皇四子胤禛本并未在九子夺嫡之中占据上风。自称“天下第一闲人”的他甚至没流露出什么争夺太子之位的心思——但皇位最终偏偏落到了他的手上——据说那是因为康熙帝把胤禛的第四子弘历放在了心尖上。若不是为了给宠爱的孙儿一个光明的未来,胤禛也不会成为康熙帝的最终人选。

单就故事本身,乾隆帝“好圣孙”的故事显然就比朱瞻基的经历要夸张。毕竟朱高炽、朱瞻基父子俩还有嫡长子这一层身份做支撑,而雍正帝和乾隆帝则都是庶子,且连庶长子都不是。

也正是因为乾隆帝“好圣孙”的身份与种种现实不相符合,他的“好圣孙”的身份才总是受到质疑:一方面,雍正帝虽然并未在九子夺嫡的过程中留下什么惊世骇俗的表现,甚至一度“游离”其外,但雍正帝并非没实干的帝王。且正相反,他继位前的韬光养晦让他从为了皇位杀红眼的一众兄弟中脱颖而出;他继位后的成就更是令国内外的诸多史学家都频频赞叹。

乾隆最大的玄孙(乾隆这个好圣孙)(6)

另一方面,就算是在乾隆帝宣扬的那些关于他这位“好圣孙”的故事中,康熙帝对他的重视都发生在这位择储的帝王来到胤禛府上之后。试问,康熙帝为什么要去胤禛府上?难道是为了一位从未见过的孙儿?一生共有三十多个儿子的康熙帝难道还缺孙儿?显然,康熙帝在见到弘历之前就已经对胤禛的实力有了一定了解,甚至偏爱……至于乾隆帝所强调的那个“好圣孙”身份,或许更多的还是在掩盖他并非嫡长子而继位的事实。

是故司马遹、司马臧、司马尚、萧昭业、朱瞻基,以及乾隆帝虽然都顶着“皇太孙”的名号,却并非都是名副其实的“好圣孙”。甚至于他们中的有些人到底是不是受到明确册立的“皇太孙”,我们都还得继续去寻找答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