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证老上海记忆,再盼十三五变化

柏万青丨上海市人大代表、上海市静安区老年协会秘书长静安区首席人民调解员。

“心系百姓,希望未来五年,能更好地为社区百姓服务!”

七八十年代老上海(见证老上海记忆)(1)

她是柏万青,出生于1949年11月,正是新中国成立那年。从1953年国家制定第一个“五年计划”开始,到现在第十三个“五年计划”,她见证了上海翻天覆地的变化,请听柏阿姨的“上海记忆”。

小时候我住在长宁区周家桥,以前那是一片棚户区,叫“十二间”。抗战时期就有12户人家住在这里,当时只是搭一些棚子落脚,随着来的人越来越多,大家在这安营扎寨,解放以后就把房子建起来了——长宁路1632弄。现在这个地方叫虹桥花园,棚户区的样子一点也找不到了。

七八十年代老上海(见证老上海记忆)(2)

▲“十二间”与虹桥花园

以前外滩是情侣们谈恋爱的地方,江边只有一根防护栏。现在的外滩多美!有楼梯有观光长廊还有陈毅广场,过去只有一个黄埔公园,如今也建设得很好了。

七八十年代老上海(见证老上海记忆)(3)

▲外滩今夕

我曾在南京西路附近的江西抚州驻上海办事处工作过三年,天天上班会经过南京西路天桥。如今,那座天桥没了,高楼大厦拔地而起。而南京西路上的王家沙依然很受欢迎,环境也比以前好了许多。

七八十年代老上海(见证老上海记忆)(4)

▲南京西路石门一路路口

当年的“十二间”早已拆迁,邻居们久未联络。去年11月份,我组织了一个“丽水专列”,我们弄堂去了50多位老邻居,一路上我们说说笑笑,谈谈以前的故事,很是开心。于是我就想组织一次弄堂里的老邻居们聚餐,聚餐那天,一共到了180人。现在我经常通过微信群与老邻居们互动,微信群每天都很热闹。

七八十年代老上海(见证老上海记忆)(5)

我现在在做的一件事就是写家史,这真的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

写家史之前,我们家里的小辈对我们的生活理念不屑一顾,还说我们是“出土文物”。但是他们看了我们的家史之后,知道了我们这一代人的经历,都对我们肃然起敬了。

你们要问我有什么打算,说心里话,我最希望的是社会和谐。

我希望年轻一代,看了我的节目之后,能增加一些正能量。特别是孩子们,要多多锻炼身体,增强体质。

我也希望家庭和睦、邻里和睦,“邻里好,赛金宝”。

衷心祝愿五年以后,大家多一点正能量,身体健康,家庭和睦,为社会多做点贡献,为家里多担些责任。

七八十年代老上海(见证老上海记忆)(6)

附:柏阿姨的老弄堂记忆

以前,烧饭要生煤炉,清晨的弄堂里,每家每户都在扇扇子,生煤炉。邻居们相互很帮忙,有时候家里来客人,一个煤炉不够,就到隔壁邻居借个煤炉;有时候自己的煤炉熄火了,去邻居那借火。

七八十年代老上海(见证老上海记忆)(7)

那时候没有空调、电风扇,夏天了,我就跟着大家在弄堂里乘凉,大家把窗门、门板、凳子、桌子这些能躺的东西全放在弄堂里,整条弄堂全都是横七竖八躺着、手里拿着扇子的人。这是老弄堂里的一道风景线。

七八十年代老上海(见证老上海记忆)(8)

我们小时候的游戏都是就地取材,男孩子喜欢刮香烟牌子、打弹珠,女孩子喜欢跳橡皮筋,还一边唱一边跳。有些游戏还能锻炼身体,比如老鹰抓小鸡。

七八十年代老上海(见证老上海记忆)(9)

100多户人家,一口井。井的文化很精彩。这口井除了提供饮用水外,大家还能打井水淘米、洗菜、洗衣服。夏天的井水特别凉爽,冬天的井水又特别温暖,洗菜、洗衣不会冻着手。

七八十年代老上海(见证老上海记忆)(10)

我们正青春-ALL IN BLOOM

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正青春ALLinBLOOM(ENERGY42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