拜佛的猫,吃素的狮子,念佛的鹅,童鞋们,您见过或者听说过他们的故事吗?这些动物简直“逆天”了。其实并非动物“逆天”,而是众生皆有佛性。

1、拜佛吃素的猫

韩国庆尚北道尚州市有一寺院叫做“龙兴寺”。寺内有一只不平凡的猫咪,叫做“解脱”。

几年前,龙兴寺的住持和尚在佛堂前发现了一只浑身烧伤的小猫。于是住持将这只猫咪救回,并给它取名“解脱”。带回猫咪当天,住持要求它做到3件事情:第一不能在佛堂叫出声来;第二不能吃荤的东西;第三不能杀生。

小猫咪“解脱”从那以后“谨遵”住持提出的三条“清规戒律”,4年来从未犯“戒”。

数年来,“解脱”做到了严格“修口”,听寺里和尚讲,“解脱”连“喵、喵”的叫声也早就忘了,已经多年不会叫了!

猫科动物为什么只吃狮子(猫拜佛狮子吃素)(1)

拜佛的猫咪

更为神奇的是早晚“用斋”之后,“解脱”就到佛堂里伏在佛像前,两只前爪端端正正地放在前面做“合十”状,两眼一眨不眨看着佛像,就这样,每次都是几个小时一动不动,不到吃饭的时候就不起来。而且不管严寒酷暑、冬夏春秋,一天都不落,让人感觉它似在佛堂前礼佛。

猫科动物为什么只吃狮子(猫拜佛狮子吃素)(2)

戒荤

“解脱”绝不吃肉类和鱼类,有不少上香的游客想试一试“解脱”到底是不是真的不吃荤,他们将自己带的香肠、鱼片等猫爱吃的东西拿来“勾引”它,没有一次成功过。第一次试探,猫咪就躲开,第二次再躲开,第三次就表现出反感的样子,看起来好像不高兴,然后就跑开了。

“解脱”偶尔会啃几口青草来打打“牙祭”。吃饭的时候,它就到住持和尚那里,也不出声,静静的在旁边等着,住持和尚把吃剩的斋饭放在手心里喂给它,它就小心的吃起和尚手里的饭,吃饭的时候两眼泪汪汪的,有时还会流下珍珠般感恩的泪滴呢!

不杀生

抓老鼠是猫的本能,可是“解脱”却不吃老鼠,即使有时抓到了“作案”的老鼠也不伤害,只是用脚按住,等着住持和尚来“发落”。

2、吃素的狮子

这是美国1940年代的一个故事。当时在美国有一只叫做“小泰克”的母狮子,吃素,被美国人称为“慈母圣狮”。

小泰克出生于动物园,母亲是非洲野狮。出生当天,被牧场主人佐治和玛格丽特‧威斯标夫妇救出动物园。

猫科动物为什么只吃狮子(猫拜佛狮子吃素)(3)

大猫与小猫

夫妇俩把小泰克留在牧场,每天喂奶数次。二人听从动物园主的建议,小泰克3个月大喂以新鲜宰杀的牛骨,教她开始吃固体食物,小泰克很反感,竟丢掉了牛骨。为了让小泰克习惯吃肉,夫妇俩把奶混和血喂她,小泰克索性不饮,就算奶瓶里只加入一小滴血,小泰克就是碰也不去碰一下。

夫妇俩于是使出诡计,让小狮舐他们手上的奶水,然后舐混和汉堡牛肉的奶水,但小泰克没有被愚弄到,她就是不吃肉。于是夫妇俩喂她混和了谷物、奶及生鸡蛋的食粮。专家说狮子妹妹每天得吃几磅肉,小泰克不吃肉很难生存,威斯标夫妇担心起来,小泰克4周岁时悬赏1000美元诚征方案令小泰克吃肉,结果没人做得到。

一天,一位小男孩问佐治有没有读过圣经。圣经里写着可以让所有动物都吃草,因此,事就这样成了。威斯标夫妇终于接受了小泰克吃素。

虽然小泰克没有出现任何牛黄酸缺乏征象(猫科动物所需元素),夫妇俩仍然想方设法为她张罗高蛋白谷物,为了均衡营养,主粮以外,小泰克天天可以享用青草。

猫科动物为什么只吃狮子(猫拜佛狮子吃素)(4)

小泰克与小羊贝琪

小泰克性情温柔,与牧场中所有动物相亲相爱。这头大猫喜欢跟小猫咪一起玩,最好的朋友是绵羊贝琪。

母狮小泰克并且具有敏锐的第六感,能判辨好人坏人,美国媒体界给她一个封号——慈母圣狮。

3、念佛往生的鹅

民国时期,有一位张拙仙居士,他有雌雄二只鹅,送到云南云栖寺放生,当时虚云老和尚在这里主持寺院,他请老和尚给鹅说皈依。

猫科动物为什么只吃狮子(猫拜佛狮子吃素)(5)

双鹅皈依

皈依时,这两只鹅都俯首静听,说完皈依以后,都举首很欢喜,从此这两个鹅常随着众僧上殿,人们念诵,他们就听,人们绕佛,他们跟在后面也绕佛,久而久之大家也不觉得奇怪了,人们也都喜欢。

这样经过了三年,有一天这个雌鹅在大殿门前绕了三圈,举首望佛,站立着就死了,毛形也都不萎缩。另外这个雄鹅终日哀鸣不食,随处寻觅,就找这个雌鹅,状甚悲苦,但是也是每日还上殿,同以前一样观佛。维那师目睹了这一奇异的景况,就鸣磬,跟这个雄鹅说:“你失伴甚苦(就是说伙伴没了,很苦。)但是既知观佛,当念阿弥陀佛,求生极乐,不要恋此苦恼之身,大众助你念佛,你要存心观想,每一击磬,一声佛号。大约念了数十声,这鹅曲颈作拜佛式,绕佛三周,翅膀一挑,就走了。

猫科动物为什么只吃狮子(猫拜佛狮子吃素)(6)

这些充满灵性的动物,在向世界展现令人匪夷所思举止的同时,也向世人演示与印证着“蠢动含灵,皆有佛性,都可以成佛。”的智者之语。他们的灵性与人无异。

注:类似的故事在清朝人徐谦所著的《物犹如此》一书中记载的很多,大家有时间不妨一看。

原文出处:湖北随州宝善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