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江晚报·小时新闻记者 孙雯

“莓莓兰渚急,藐藐苔岭高。”

2022年10月19日至21日,“浙里·悦读”读书会联盟的成员,走读于楠溪江畔的永嘉山水,体会南北朝时期杰出诗人谢灵运在《石室山》一诗中的所见所感。

赞美瓯江诗词(浙里悦读)(1)

“浙里·悦读”读书会联盟由浙江省社科联与钱江晚报共同发起,目前联盟成员共有24家,分布浙江各地。

“浙里·悦读”读书会联盟是省社科联为提高公众人文素养,推动“书香浙江”建设,为浙江建设新时代全面展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重要窗口和共同富裕示范区贡献社科人的智慧和力量而着力打造的读书类科普项目。各成员单位致力于为阅读活动提供志愿服务,向公众传播阅读理念、开展阅读推广、提供阅读指导。

在日常的阅读推广之外,联盟每年会举行一次走读活动,深入浙江各地,挖掘并推广地方文化,探寻全民阅读推广的新思路。

赞美瓯江诗词(浙里悦读)(2)

在走入永嘉的青山绿水之前,联盟成员先在浙江省社科联党组成员、副主席谢利根的带领下,在永嘉书院学习了党的二十大报告精神,共同探讨如何在党的二十大报告精神的指引下,扩大读书的视野与领域,让阅读结合个人的生活与成长,读出趣味,读出成果。

在随后举行的“永嘉学派知多少”主题沙龙活动中,永嘉书院的掌门人李作勤先生,在自己的研读和实践中给出了对永嘉学派的独特看法。

近几年,永嘉书院一直致力于永嘉学派的传承、传播、研究与发展以及瓯江山水诗的宣传工作,打造了“永嘉书院论坛”、“永嘉学派沙龙”、“楠溪诗韵·中国山水诗雅集”三大文化品牌。

李作勤说,永嘉学派也叫事功学派,是农耕年代的一种制度新学,它的文化核心在于“事功”的理论和实践。在他看来,虽然南宋之后,永嘉学派在人才培养、理论创新和社会影响力方面确实逐渐式微,但永嘉学派的思想理论、文化基因一直延续在温州人的思想精神中,并逐步转化为之后的实践活动。这对于明代的“实学”,对于“浙东学派”,对于晚清“新学”及新时代的“温州模式”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李作勤认为,永嘉学派逐渐转化为温州人的人文精神,尤其在温州商道文化领域展示出了强大的力量。

“经典的东西,都可以进行个人化解读。”李作勤的这一观点,让“浙里·悦读”读书会联盟的成员深有启发。

赞美瓯江诗词(浙里悦读)(3)

“同样的经典,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理解。因为每一个人的背景不一样,容许不同的理解在一个平台上交流,这同样是对传统文化的弘扬。”对这场互动热烈的沙龙活动,谢利根副主席这样总结,他认为,浙东文化独树一帜,是浙江文化工程重要的研究领域,浙江的社科工作,期待看到学院派与民间研究并举,并创造争鸣、切磋的氛围。

在永嘉书院的文化品牌活动中,来自学院派的大学者是常客,而地方研究者则结合具体实际,使传统文化在当下的社会发展中,更具实操性。两者结合,更好地推进了研究的进行。

永嘉是瓯江山水诗路的重镇,那些伟大的古代诗人,以手中之笔,为永嘉山水留下一个个诗意的时刻。对于“浙里·悦读”读书会联盟来说,走在今日的瓯江山水诗路之上,不但能探寻古意,还可感受新意。

赞美瓯江诗词(浙里悦读)(4)

“密林含余清,远峰隐半规。”1600年前,谢灵运《游南亭》所描述的场景,依然历历在目。不同的是,这片山水的诗情画意,在今天的社会发展和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中,有了新的韵律。

赞美瓯江诗词(浙里悦读)(5)

赞美瓯江诗词(浙里悦读)(6)

赞美瓯江诗词(浙里悦读)(7)

活动期间,“浙里·悦读”读书会联盟重走谢公道,走读枫林诗路驿站、岩头古村,还走进全省首个数字诗路e站,感受古诗词的全新展现方式。

赞美瓯江诗词(浙里悦读)(8)

诗意还洋溢在这次走读之行的每时每刻。

在草坪思悦“悦读”晚会上,来自杭州师范大学的殷企平教授以英文朗诵了苏轼的《饮湖上初晴后雨》,这是林语堂的译作。

赞美瓯江诗词(浙里悦读)(9)

而李白的《将进酒》与戴望舒的《雨巷》等诗歌,也被来自市县的社科工作者以及读书会联盟的成员用自己的声音演绎。楠溪江畔,诗声入耳。

本文为钱江晚报原创作品,未经许可,禁止转载、复制、摘编、改写及进行网络传播等一切作品版权使用行为,否则本报将循司法途径追究侵权人的法律责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