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大16年本科新生报到(10名新生带着大学学分上浙大)(1)

一位学生志愿者正在给新生提供帮助

浙大16年本科新生报到(10名新生带着大学学分上浙大)(2)

报道处前挤满了新生

浙大16年本科新生报到(10名新生带着大学学分上浙大)(3)

又一波新生到来

杭州网讯8月20日,寂静了一个多月的浙大校园再次热闹了起来。校园大门口拉上了的迎接新生的横幅,穿着浙大T恤的志愿者们忙着给新生们做指引,随处可见稚气未脱的新生们拉着箱子和行李,满眼都是对眼前这所学校的新奇……又是一年浙大开学季!

虽然浙大正式报名的时间是明天,但是有很多新生已经迫不及待的来到了学校。据了解,今年浙大新生有5934名,今天前来报名的只是一小部分,“大部队”将在明天正式抵达浙大。

高二选修浙大物理课 今天带着学分上浙大!

在今天报名的同学中,有十位同学比较特殊,因为他们是带着学分来上浙大的。这听起来是有点奇怪,明明都是新生,怎么他们就搞“特殊化”,提前有了学分了?

浙江大学本科生院常务副院长陆国栋在现场给大家做了解释,原来浙大两年前就在湖州中学开设了大学先修课程—《物理与人类文明》,这是浙江大学“私播课”(SPOC)课程中的一门课。

听说过“慕课”,浙大的这个“私播课”让人有点摸不清头脑。陆国栋解释说,私播课(SPOC)是英文small private online courses的简称,按字面意思可以理解为“小规模限制性在线课程”。

两年前,浙大在湖州中学开始进行“私播课”课程的试水,当时选择了47名高二的学生。如今,这批学生已经毕业,其中有10名同学今年考入浙大,在被浙大录取的同时,获得两个学分。

学生在湖州中学,教授在浙大的课堂上,这样的上课方式靠谱吗?浙江大学物理系教授盛正卯表示,这种方式跟在浙大上课没什么两样。

“学生在那边可以在线看到我们课堂上课的情况,也可以随时提问题,进行互动。线下我再去他们学校跟他们面对面互动,学生表现得都特别积极,有一次拉着我问问题,差点回不来。”盛正卯笑着说。

最近几年,浙大招生一直在向“重培养”这个方向前进,希望尽可能早的引导学生的成长,开设“私播课”也是举措之一。

“高中跟大学学习方式完全不一样,开设这门课,高中学生可以提前接触大学的学习方式,从重知识点转换到注重思维方式,以后能更快适应大学学习。”陆国栋说道。

已经被浙大录取的章铮奇对这门课感触颇多,从高二开始,每周一次两节课,一共学习了16个晚上。虽然时间并不是很多,但是却打开了他学习物理的“新大门”。

“高中的物理太注重解题了,这门课程拓宽了我们对物理学的知识面,给了我们学习物理的新思维方式,这对我们以后大学学习很有帮助。”

章铮奇还告诉记者,跟他一起上这门课的同学,在今年浙大举办的亚洲物理学奥林匹克竞赛中拿到了金牌。

未来,浙大的“私播课”是否会继续推广呢?陆国栋的回答是肯定的!他在记者会上透露,将来浙大将加大开课的学校数量和丰富课程门类,10月10号左右,将有一批新的学校和课程“出炉”。

2000多个问题中“挑出”14类问题 告诉你大一怎么办

往年,浙大开学都会给新生们送上一份礼物。今年又有什么样的惊喜呢?

记者在现场提前看到了这份“礼物”—一本名为《我的大一怎么办》的书。

千万别小看这本书,据浙江大学丹青学园党总支书记吴巨慧老师介绍,这本书里的问题是从学生们提出的2000多个问题中层层筛选出来的,最后剩下这14类最具有普遍性的问题。

记者翻开这本书看见,书上列有如何在浙大文化中成长?如何培养良好的寝室氛围?如何练就自己的说话之道?等等问题,可谓是“一书在手,浙大任你走!”

“每年迎接新生的时候,学生和家长都要提出很多很多问题,要不厌其烦的给他们解释。我们发现很多问题都是相同的,为什么不出本书把具有普遍性的问题整理在一起呢?于是2013年我们就开始行动了。”吴巨慧说道。

据了解参与编写这本书的除了学校的老师以外,很大一部分力量来自于浙大的学生,参与编写的郑老师介绍说这是一本70后、80后和90后思维碰撞产生的“火花”。

刚开始,记者以为这又是一本学生最不想看的“说教”书。翻开仔细一看,不禁眼前一亮,文字诙谐幽默,每一个问题都是用真实的案例串联起来,是一本十分适合“95后”阅读的书。

来自浙大的余义丰同学参加了此次的编写,他写的一章内容为《如何正确利用网络》。

“刚开始写这些内容的时候,老师说我的说教味道太重,怎么办呢?我最后想出了一个办法,就是用自己亲身经历去写,果然通过了!”

余义丰告诉记者,他不仅是想用自己的亲身经历告诉学弟学妹,也是想给自己一个反思的机会。让我们学生来写,可以知己者、宽容者的身份来书写,学弟学妹们更爱看。

记者了解到,这本《我的大一怎么办》将在报名的时候分发给新生们,每个宿舍一本,学校还计划将这本书发给广大的新生家长,搭建新生和家长沟通了解的另一座桥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