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清的崛起要从努尔哈赤开始,当时女真分为野人女真、海西女真、建州女真三个部分。
努尔哈赤生在建州,自小胸怀大志、文武双全、机警过人。少年时和父亲在明军李成梁手下当军官,后来父亲被明军误伤而死,努尔哈赤借机向朝廷陈述冤情,皇帝为安抚他,就封努尔哈赤为建州左卫都指挥使。
努尔哈赤独掌兵权,很快凭借实力平定了野人、海西两个女真部落。女真统一后,努尔哈赤在赫图阿拉建都,国号后金,自称大可汗,开始改革军制,建立了八旗军。
努尔哈赤此时已经是兵强马壮,于是第一个目标是攻打抚顺。
努尔哈赤在明军行伍多年,深知明军守备情况,对其了如指掌,没费多大力气就拿下了抚顺。
抚顺攻占后,努尔哈赤部队修整了几天后,就准备进攻沈阳。
一、萨尔浒之战,熟读兵书战策的明将杨镐与久经沙场的努尔哈赤到底差距在哪?
抚顺失守,明朝皇帝大惊失色,急调明军10万人集结于辽阳,由经略杨镐统一指挥。
杨镐是个文官出身,自比诸葛孔明,晚上把兵法书拿出来,关上门一连几天一个人仔细研究后,就召集众将布置作战方案,总兵李如柏提出东北天气变化无常,积雪成冰、林多茂密、道路艰难,应该统一集中兵力从大路出发,一鼓作气收复抚顺。
但这个提议马上遭到杨镐的否决,他拿着地图开始讲解他的声东击西战法。明军分兵四路,一路出击抚顺,一路由清河取建州,一路从开源出三岔口向北出击,一路由宽甸向北进攻,最后四面汇合。
四位总兵虽然身经百战,但听杨镐说得头头是道,也没有再反对,分兵而进。
杨镐低估了努尔哈赤的智谋。首先第四路军北上,前方都是高山密林,部队行走在崎岖的山路上,此时天上还飘零着雪花,等到了后金兵把守的要塞处,便被一顿密集的乱箭射来,明军停下来发动攻势,虽然守卫在此地的后金兵不是很多,但一将当关,万夫莫开,两军对垒,北路的明军就被卡在这里了。
第一路明军走的是大路,自然也最快,一路畅通无阻,总兵杜松哈哈大笑。来到一处没有封冻的小河边,大队人马开始过河,才过去一半就见铺天盖地的河水如蛟龙翻江搅海一般,瞬间而至,正渡河的士兵刹那间被洪水卷走,明军被分成两半,还在惊恐中,就见后金军杀声四起,漫山遍野冲下来,努尔哈赤一马当先,明军抵挡不住纷纷四散奔逃,总兵杜松光着膀子被金兵一箭射中咽喉死去。
第三路明军在后,看见逃回来的明军和追赶上来的金兵,还没开仗,总兵马林率先逃跑,被追赶上来的金兵一路掩杀。
南路明军一路向前,但不时遭遇小股金军骚扰,杀伤不大,等往前行进了三百多里后,就被四面八方的金兵包围。
原来努尔哈赤的目的就是派少量金兵拖住明军,等消灭第一路明军后在反攻第二路明军。努尔哈赤消灭了第一路明军杜松后,就下令把明军尸体上的军服扒下来,金兵打扮成明军的模样,假装前来迎接,总兵刘綎还没反应过来,脸上就挨了一箭,等忍痛拔下箭来,努尔哈赤挥刀已到近前,喝令刘綎投降,他破口大骂,被努尔哈赤一刀砍掉了脑袋,明军被金兵包围死伤大半,余下纷纷投降。只有第二路的明军因为行军迟缓没有遇到金兵,保全下来。此战明军伤亡四万五千多人,战将三四百人。
二、 毁誉参半的袁崇焕,,为什么会被老百姓争相吃肉?
萨尔浒之战后,明军一蹶不振。努尔哈赤开始对明朝采取攻势,1621年努尔哈赤率大军攻打沈阳和辽阳,两地先后失守。这样明军就全部退守到了山海关一带。
而这时一个百年来很有争议的人物袁崇焕出现了。
袁崇焕是个进士出身,自幼就喜欢研究兵书战策,他在福建邵武任知县的时候,别看是个文官,非常关注边关的战事和消息,每当有退役回到家乡的士兵,他就亲自找到士兵询问一些边关发生的事情,
就这样袁崇焕等来了一个机会,有一次他进京觐见皇帝朱由校时,就毛遂自荐,要求去三海关镇守。当朝的大学士孙承宗就袁崇焕进行了深入的交谈,发现袁崇焕不但有韬略还很有胆量就非常欣赏他,让他在身边担任谋士,一再向朝廷举荐袁崇焕。
当时十三山有难民十多万,袁崇焕就建议孙承宗在宁远驻扎屯兵,然后修筑城墙和炮台,并把解救难民统一安排到宁远居住。
袁崇焕这一计策,事实证明确实很有先见之明,一方面可以阻断金兵直接长驱直入进攻山海关,一方面可以牵制金兵,形成两翼互补,后来又先后在松山等地派兵驻守,使他声威大振。
袁崇焕建议占据锦州、松山等地修筑城墙长期驻守后,但此时朝廷奸臣魏宗贤借机罢免了孙承宗,接任他的明将高第极力主张后撤,袁崇焕坚决不同意,,这样老百姓被迫迁移,而袁崇焕誓死不后退,
1626年正月,努尔哈赤率5万精兵西渡辽河,来到宁远城下。此时经略高第虽然拥有重兵在山海关,但得知后金兵包围宁远后,不发一兵一卒。
大兵围困,努尔哈赤将抓到的明朝百姓放回宁远,并让其劝袁崇焕投降,但遭到袁崇焕的拒绝。 于是努尔哈赤举大军攻打宁远城,金兵兵举着盾牌不断攻凿城墙。袁崇焕站在城墙上沉着冷静的指挥明军炮轰后金军,后金军拿着盾牌虽然勇猛,但在重炮的攻击下溃不成军,损失非常惨重,努尔哈赤也在炮击中受了重伤,于是下令退军,不久因病就死了。袁崇焕收复了失地,并被崇祯皇帝授予兵部尚书。
努尔哈赤死后,皇太极继位,继续对明朝用兵。
皇太极是个极负心机的人,不但和他父亲努尔哈赤一样足智多谋、英勇善战,努尔哈赤被明军大炮轰炸受伤去死后,他恨透了袁崇焕,发誓一定要报仇雪恨。但与袁崇焕在锦州、宁远经过几次交手后,每一次都无功而返,吃了很多亏。
皇太极深知道袁崇焕这人不是等闲之辈,只能智取,不能力敌。
1629年末,皇太极经过精心准备,亲自率领后金兵几十万人,绕道蒙古,突入长城的喜峰口,包围了距离北京只有二三百公里的遵化城。
遵化被围,崇祯帝大惊,急调在宁远的袁崇焕前去解围。
两军在北京城外展开激烈的战斗,金军抓到了不少明军俘虏。
皇太极看袁崇焕前来解围,就有了主意。
这一天夜里,关押明军俘虏营帐里,各自卷曲躺在地上,就听 到看守的金兵交头接耳谈论袁崇焕已经秘密与皇太极签订了密约,想要投靠皇太极,里应外合攻打北京,这些金兵讨论完故意把牢门打开,撤了岗。这些俘虏中有两个管御马场的太监,听到了这个消息,信以为真,连夜逃离俘虏营,走了一夜赶到皇宫密报崇祯帝,说袁崇焕已经投敌叛国,崇祯帝大怒,不问青红皂白就下令逮捕袁崇焕,不久就以叛国罪把他杀了,京城的老百姓痛恨卖国贼袁崇焕,恨不得吃他肉喝他得雪解恨,刚愎自用的袁崇焕就这样死掉了。
三、皇太极,扫清关外的捕蛇者,清朝逐鹿中原的奠基人
皇太极除掉袁崇焕后撤兵回辽东了。
1636年,皇太极废除后金国号,改称为大清
皇太极继皇帝位后。继续对明军发兵,但始终难以攻破城池。
1641年,皇太极在经过精心准备后,再次率兵围困锦州。明朝蓟辽总督洪承畴亲率吴三桂等八个总兵,集结了13万明军迎战清军。
皇太极仔细分析了情况,认为不能按原计划攻打锦州,决定采取“围锦打援”的办法,除留少量的部队牵制锦州城里的明军外,把其余部队都集中起来,打击洪承畴带来的明援军。
洪承畴熟读兵法,他把这些援军的步兵分散部署在杏山和松山城外的乳峰山,骑兵则环松山三面围驻。
笔架山是明军粮草的大本营,皇太极亲率精兵攻打笔架山,先切断明军的粮道,同时在各条通道切断明军的退路。
一切安排好后,皇太极派大将阿济格率军直扑笔架山,明军本来把守在这里的士兵就不多,清军一阵猛攻,明军四散奔逃,这样笔架山囤积的大批粮草物质都落在清军手中。
洪承畴听到笔架山落到清军手中,一屁股坐到椅子上,半天说不上话来。为了避免守军被皇太极各个击破。洪承畴就命令驻守在乳峰山的明军撤退到松山,保持兵力集中。皇太极断定明军粮草已被切断,难以坚持长久,于是在乳峰山和松山之间设下伏兵。
等到夜晚,果然驻守在乳峰山的明军急匆匆地向松山撤退,明军正走在半路,突然四面喊杀声四起,就见滚木礌石弓箭密集而来,明军触不及防、顿时大乱,黑暗之中,匆忙向海边退缩,阿济格指挥清军背后一阵掩杀,明军死伤无数,只有吴三桂等人突围而去。
而皇太极自己亲率清兵埋伏在松山和杏山之间高桥的道边,截杀了从杏山撤退的明军。只有少数明军逃回宁远。
明军十多万人只剩不到三万人,而此时洪承畴带着1万多残兵败将逃回了松山。皇太极立即命令围困松山,洪承畴先后多次组织突围,但都失败无法跑出去,最后弹尽粮绝,清军攻入山上,洪承畴被俘。至此除宁远一个孤城外,关外全部落到皇太极手中,从此明朝一蹶不振。
崇德八年,五十岁的皇太极在行军途中突然发病死去,没有留下任何遗言。
b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