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瓣评分9.2,四天票房破亿,眼看要写下新纪录:印度电影在华最高票房 中国院线电影史上最高分电影。
然而这些数据并不能描述《摔跤吧!爸爸》这部电影带给我的感受。
有人把阿米尔汗比作“印度刘德华”,虽然我很爱刘德华,虽然刘德华当年扶持了像宁浩这样的新导演,但是他并没有拍出来这样的电影。
从《三宝》、《额滴神啊》到《真相访谈》,阿米尔汗一直致力于以影像的力量来为自己的国家做一点什么。
为了《摔跤吧!爸爸》,增重50斤又在5个月之内减掉,这并不是阿米尔汗为《摔跤吧!爸爸》所做出的最艰苦的努力。
被《时代周刊》以这样的标题报道《印度的良心:一个演员能否改变一个国家?》的阿米尔汗,来拍摄这样的电影,传递这样的价值观,这本身在印度而言,就是一件不简单的事。
有国人在讨论这部电影时,说“三观不正”,因为父亲把自己的理想强加在女儿头上。说他强迫女儿练习摔跤,强迫她们跑步、游泳、剪头发,这样是剥夺了女儿的选择权。
然而,当你了解印度的娃娃新娘、成年割礼、荣誉谋杀时,就会发觉“三观不正”这样的指控对于《摔跤吧!爸爸》而言,无异于讨论“何不食肉糜”?
↑2000年,在印度博帕尔附近,6岁的新娘和9岁的新郎举行婚礼。
《摔跤吧!爸爸》提醒我们,在被同一轮太阳照耀下的东方,有一个国家的女性跟我们不一样——
她们还在七八岁的时候就可能被父母嫁给一个同样年幼的陌生人;
她们出生就被视作与灶台和锅碗瓢盆为伍,并将持续一生;
她们没有追求梦想的权利,更没有决定自我人生的自由;
在本片删减的20分钟片段中,有这么一段:吉塔姐妹开始练习摔跤之后,村里人都在议论吉塔姐妹的爸爸,说他“无耻”。
成年的印度男人说:“女孩应该待在厨房做饭,这不是疯狂,这是无耻”。
当了解这些之后,就会懂得为什么电影中,吉塔姐妹听到那位14岁的新娘说:“我倒是想有这样一位爸爸”时,会如此震动了。
“他在和全世界对抗,他承受着所有人对他的嘲讽,为什么?为了你们有个更好的未来。”
我的泪点,是吉塔在跟爸爸闹别扭之后,头也不回地离开家时,爸爸站在二楼默默注视女儿背影的眼神;
是吉塔在屡遭失败后,终于哭着给冷战中的爸爸打了个电话,电话这头爸爸虽然还生着气,可当听见话筒中传来女儿的哭声,爸爸的眼神立刻变软的时候;
是吉塔在最终取得了英联邦比赛的冠军,爸爸从被锁着的杂物房听见远处传来的印度国歌时;
这部电影神奇就神奇在,明明看得出来是套路,可还是要为之泪目。
可以说,这片子的“套路”任何一个阅片量超过100部的观众,都能猜得出来:
女儿与父亲的模式:依靠爸爸→怀疑爸爸→挑战爸爸→击败爸爸→再重新依靠爸爸→爸爸放手→独立获得成功。
运动竞技的模式:先输后赢→胜利在望→突遭挫折→赛点一招制胜。
大家都知道,《摔跤吧!爸爸》是根据真人真事改编。
现实生活中,吉塔姐妹和爸爸:
据说,现实的吉塔在结尾的英联邦那场比赛时,并没有赢得那么艰难,是以1:0和7:0的显著优势赢的。
而且,真实的吉塔,在这场比赛之前也并没有一直输。
国家队那位教练也并不邪恶,据说该教练在电影上映后还打算起诉阿米尔汗,因为自己的个人形象被歪曲了~~~
所有这一切改编,都是为了最后一击的戏剧效果。
这么一个套路满满的故事,其实正是因为放在印度、并且有着吉塔姐妹这样一个真实的背景而动人。
这样的台词,放在中国电影里,可能要被嘲“太鸡汤”,然而放在印度,却有不一样的力量:
“如果你明天赢了,胜利不仅属于你,胜利还属于数千万个被认为不及男生的女孩,胜利还属于那些被禁锢在家务、相夫教子的女孩。你的对手不仅是那个澳大利亚选手,还有那些歧视女性的人,你的胜利不只属于你。还属于千千万万被误解、被歧视的女孩。”
——爸爸身后的妈妈,也一样动人——
讲真,在看电影的过程中,比起爸爸,我觉得一直站在爸爸身后的妈妈这个角色也同样动人。
跟爸爸不同,妈妈对女儿们练习摔跤这件事儿,是有一个渐进式的转换过程的,而打动我的是,不论妈妈如何转变始终都脱不开一个字:爱。
起初妈妈对爸爸训练女儿当摔跤手的决定或者说突发奇想是反对的。妈妈说过这样的话:
“我从没见过女孩子摔跤,村里的人会说闲话的”。
在删减片段中,妈妈担忧女儿们嫁不出去,爸爸却说:“我会培养出一个非常伟大的女儿,他们没有资格来挑选我的女儿,而是我女儿来挑选他们!”
是的,果然如此,现实的吉塔后来嫁给了比自己小五岁的摔跤选手,婚礼上美如天仙。
虽然妈妈嘴上担忧着,也发过一次飚,因为是严格的素食主义者,所以把炖鸡肉给女儿吃的爸爸赶出了厨房:“要做鸡肉就不准进我的厨房!”
可是,默默给女儿们改运动裤的是妈妈,含泪给女儿们剪掉大辫子的也是妈妈。
在最后一场英联邦摔跤决赛时,满脸焦急守在电视机前看直播,为女儿一举一动牵动的——还是妈妈。
说爸爸是在替吉塔姐妹创造掌握人生的道路,妈妈何尝不是!
女儿们在完成了父亲为国家夺取金牌的理想时,何尝不是替当了一辈子家庭主妇的妈妈完成了“选择人生”这个梦想。
所以,很多国人走出电影院都想给爸妈打个电话,说一声谢谢,谢谢你们给我决定自己人生的权利。
——这才是大写加粗的敬业好吗——
这部片子,非常非常注意在摔跤运动上细节的真实,比如阿米尔汗演的爸爸和摔跤手女儿们的耳朵,都化妆成了摔跤手特有的耳朵——
因为经常摔打到地面,摔跤手的耳朵受到频繁撞击,软骨肿胀变形。
拍摄过程中,不仅阿米尔汗众所周知地经历了一场对健康极为危险的增肥50斤又减掉的过程。
扮演成年和少女时代的吉塔芭比塔的四位女孩子,也同样经历了一场血与泪,她们全都进行了为期9个月、每周6天不间断的、按照正规摔跤训练方案进行训练。
四个妹子回想起训练这9个月来,每天早上起床困难症发作时,简直像片中那首抱怨爸爸的歌所唱的一样:“为何我们天天要早起?好想狗带!”
演成年吉塔的法缇玛·萨那·纱卡,在训练头两个月的时候骨折了,她觉得糟透了,为拖累剧组进度而愧疚,一边加紧恢复训练。
结果受伤的她依旧保持勇猛势头,完全克服了身体上的疼痛。
而少女吉塔的演员泽伊拉·沃西姆,直言自己从来不爱运动,是个懒癌患者啊!
阿米尔汗也说最担心伊拉,结果她证明所有看低她的人都错了。
只要摄像机一转过来,她马上就变成一只斗志满满的母狮:
演成年芭比塔的桑亚·玛荷塔,只有30秒到1分钟的摔跤镜头,她却跟吉塔一样,接受了9个月的训练!
最后,经历过9个月的地狱式训练,连她们的教练都说:“起码某种意义上,她们可以说已经成为入门摔跤手了。”
所有人都说,她们看起来就像国际职业摔跤运动员。
看看这些女演员,再看看通稿吹敬业的我国女演员,呵呵。
——这才是电影所能给人的最大力量——
《摔跤吧!爸爸》在中国上映之后,很多人对照反思国产电影,同样严格的审查制度之下,国产电影还在迷恋IP,我们的电影界秀破四大都在拍电视剧和综艺,鲜少有人真的愿意去做一些“触霉头”或者“挑战界限”的事。
虽然,阿米尔汗总被网民吐槽“眼眶常常充满泪水”,然而,他却做了中国这些秀破四大没胆做、不想做的事儿。
有时我会想,干嘛要去思考这些与我无关的事情呢?我的生活幸福美满,别人的苦难与我何干呢?但是它确有干系。因为我也是这个社会中的一份子。一连串的事情把你我和社会的每一个人都联系在一起,一呼一吸中,体会心中的共鸣。如果甘地、提拉克、鲍斯、尼赫鲁、智者阿扎德仍然在世,我们有何颜面去面对他们。我们的先人怀抱梦想,为自由而奋斗,就是为了建立一个像现在这样的印度吗?
阿米尔汗曾跟妻子共同制作过一个节目《真相访谈》,真实生活中的吉塔和芭比塔姐妹出现在第三季第一集。
《真相访谈》不仅请来吉塔姐妹,这个节目的每一期节目都在揭开印度最丑陋也最惨痛的伤疤——残杀女婴、儿童性侵、巨额嫁妆、家庭暴力、种姓制度。
其中一期,他请来了一位因为连续生下女婴而被丈夫虐打的女人。这位母亲平静地说出了这样一番话:
“如果暴力是犯罪的话,忍受罪行也是一种罪恶。”
在《真相访谈》中,阿米尔汗并不煽动情绪,这个节目不仅访问受害者,也会分析问题,给出方法解决问题。面对受到伤害的人们,他常常流泪拥抱对方。
“我无心激化矛盾,只为能改变这个时代。无论是谁的心中,只要有星星之火,必将成燎原之势。”阿米尔汗说。
女人的价值,到底是什么?阿米尔汗在《摔跤吧!爸爸》当中提出了问题,回答了问题,这个故事像《真相访谈》一样,去关注着一群被理所当然视为“残渣”和“副产品”的群体。
“由于人口太多造成贫困,国家物资贫乏。印度各机关都印发了文件大力提倡生男孩,认为女孩是非必须的,就像是榨甘蔗,女孩不过是剩下的残渣,是副产品。”阿米尔汗说。
《摔跤吧!爸爸》最动人之处,在我看来,是背后的故事。现实中,吉塔一家的故事更有趣。
阿米尔汗和现实生活的吉塔、芭比塔姐妹俩。
六个女儿都学了摔跤,其中的两个女儿其实是侄女。
两个侄女的父亲被杀,所以真实生活中,吉塔的父母把自己的四个亲生女儿和两个侄女都抚养成了优秀的女人。
六个姐妹当中,有三个是世界冠军。她们家里,果真挂着好多金牌。
吉塔2016年结婚,姐弟恋,丈夫小5岁,不仅很帅,还是同行。
所以,当看到真实生活中的吉塔按照自己的心意嫁给了小自己5岁的摔跤选手,举行了甜蜜的婚礼时,这种感觉,就像电影的故事终于画上了一个完美句号。
泪目。
左二为吉塔,右二为吉塔父亲,中间是阿米尔汗。
1988年出生的吉塔,结婚时28岁。婚后依旧从事摔跤运动。
如果吉塔没有在爸爸突发奇想之下,从事摔跤运动,那么她的婚礼,将要提前很多年吧。
对这部电影,很多人批评说“直男癌”,恰恰相反,我反而觉得吉塔是一个女英雄。
电影造梦,观众做梦。我们从电影看到的,不是世界,而是一个公正的世界。
英雄在一部电影里,不仅要救赎他人,更要救赎自己。
这才是一部电影,所能给人的最大力量。
不论生在任何国度、任何宗教、任何家境,不论是母亲还是女儿,在你漫长且充满磨难的一生里,你要牢记:
生为女人,你值得拥有最好的人生。
不容任何人践踏,包括你自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