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 代表着我国古典小说的最高成就, 同时也是一部诗化了的小说杰作, 书中的诗词真可谓佳句叠出, 美不胜收。这些诗词作品在整部小说中的作用是多方面的, 单从刻画人物形象、展现人物性格一面来说, 就有着重要的、不可替代的作用。


曹雪芹在诗词上付出心血最多的莫过于林黛玉这一灵魂人物, 作为小说中着力描绘的“ 新人”形象林黛玉, 其个性特征通过她诗人的气质和诗词作品得到了充分的表现。下面就从林黛玉的诗词作品入手, 对其性格特征进行分析。


林黛玉的人物性格举例(林黛玉人物性格在其诗词中的体现)(1)



1. 顾影自怜、多愁善感


林黛玉是贾老夫人的女儿贾敏和林如海的独生女, 自小娇惯使她具有优越感, 进而发展为极强的自尊心。但她的生活境遇并不是一帆风顺的, 因父母相继早逝, 她一无所有, 无依无靠, 孤身寄住在外祖母家。


在“都是一双富贵眼”的贾府, 黛玉的处境, 究其实只不过是因仅有一层极不牢靠的亲戚关系的面纱。 多愁善感成为了黛玉的代名词。生活中的一草一木、一风一雨, 都是她悲泣的对象, 也是她悲剧命运的影射。多愁善感、自悲自怜这一性格几乎在她的每一首诗词中都有不同程度的表现。



其中《葬花吟》是她感叹身世遭遇全部哀音的代表。



诗中写道:“花谢花飞花满天, 红消香断有谁怜? 试看春残花渐落, 便是红颜老死时。一朝春尽红颜老, 花落人亡两不知! ”


通过这如泣如诉的诗句, 我们可以看到黛玉在这种处境中所受到的折磨、威胁和摧残, 可以体会到这位叛逆者在预感到自己的爱情理想行将破灭时发出的花落人亡的悲痛和哀愁。



第四十五回中的《代别离·秋窗风雨夕》是黛玉的一首堪称悲婉之绝唱, 诉说了“已觉秋窗秋不尽, 那堪风雨助凄凉”的愁情和“ 不知风雨几时休, 已教泪洒窗纱湿”的悲叹。



通过诗句“秋花惨淡秋草黄, 耿耿秋灯秋夜长; 已觉秋窗秋不尽, 那堪风雨助凄凉! 寒烟小院转萧条, 疏竹虚窗时滴沥; 不知风雨几时休, 已教泪洒窗纱湿。”


我们可以看出, 黛玉在秋花惨淡、秋景萧条、秋意凄凉的气氛中, 由于自己病情渐重, 更由于环境的冷酷, 已没有了《葬花吟》中那种抑塞不平之气和傲世独立的态度, 而是显得更加苦闷、颓伤, 更加消沉了。



如果说《秋窗风雨夕》的愁情是由凄冷、萧条的秋风秋雨带来的, 那么明媚的春光总会给人一丝希望吧? 然而, 黛玉的伤春之作竟比悲秋更加凄苦悲凉。她的《桃花行》和《柳絮词》, 字里行间都渗透着忧伤隐痛的哀音, 描绘了林黛玉终至命薄如桃花柳絮, 接近泪尽夭亡。


林黛玉的人物性格举例(林黛玉人物性格在其诗词中的体现)(2)


“ 桃花帘外东风软, 桃花帘内晨妆懒。帘外桃花帘内人,人与桃花隔不远。东风有意揭帘栊, 花欲窥人帘不卷。桃花帘外开仍旧, 帘中人比桃花瘦。”


这是继《葬花吟》之后, 黛玉的又一首顾“ 花”自怜的抒情诗。这首诗出现在第七十回, 已经离荣国府败亡和黛玉夭折不远了, 书中说,“宝玉看了并不称赞, 却滚下泪来”。宝玉并不称赞, 是因为领会了这“哀音”, 再也说不出称赞的话了。黛玉以花自喻, 抒发了内心深处的无限感慨, 更清楚地表明了命薄如桃花的黛玉内心深处的悲愤和哀愁。




另外, 在黛玉的《琴曲》、《酒令》中也都反映出她这种哀怨的性格。


《琴曲》中写道“风萧萧兮秋气深, 美人千里兮独沉吟。望故乡兮何处?倚栏杆兮涕沾襟。”这里说她远离家乡、寄人篱下的痛苦生活, 表现出她生活上、精神上的凄惨处境。


林黛玉的人物性格举例(林黛玉人物性格在其诗词中的体现)(3)


在《酒令》中她又以折脚雁自喻, 发出了孤鸿失群般的声声哀鸣。“悲”是黛玉性格的主调, 然而她的悲是不寻常的, 她的悲不等于软弱服从, 不等于随波逐流, 更不等于逆来顺受。在她忧伤悲泣的背后, 隐藏着高傲的自尊和纯洁的灵魂; 在她纤巧柔弱的身躯里燃烧着叛逆不屈的火焰。



2.叛逆不屈、孤标傲世


通过黛玉的诗词作品, 还可以看出她叛逆不屈、孤标傲世这一性格特点。


父母相继早逝的悲哀, 寄人篱下的凄凉, 是林黛玉最隐痛的心结, 随着年龄的增长, 她对此认识越来越清楚, 但强烈的自尊心又使她不甘心这种命运。为了改变命运, 她竭力地捍卫着自己的尊严和爱情, 这个娇若纤柳、洁如芙蓉的少女内心深藏着坚强与叛逆。


她虽寄居人下, 但为人处世光明坦诚, 不亢不卑, 用柔弱的身躯为自己撑起一片坦荡荡的天空。用一首首充满着血和泪的诗作, 来表现她对理想爱情至死不渝的追求和对封建礼教冷酷无情的抗议。


她在《春灯谜》一诗中写道“朝罢谁携两袖烟, 琴边衾里两无缘 焦首朝朝还暮暮, 煎心日日复年年。光阴荏苒须当惜, 风雨阴晴任变迁。


”两无缘”仿佛在说与宝玉的恋爱是要落空的。“ 朝朝还暮暮, 煎心日日复年年”, 又进一步说明她素日的心情。从诗的后两句可以看出, 即便是在自己追求的爱情没有把握、心灵倍受煎熬的情况下, 她也决不听任摆布, 而是要在短暂的生命过程中珍惜时光, 勇敢地斗争下去。


林黛玉的人物性格举例(林黛玉人物性格在其诗词中的体现)(4)


林黛玉思想意识的最为闪光之处是对封建正统思想的蔑视与背叛, 对庸俗、偏见的抗争和嘲弄, 这一特征在她的诗词中表露是多方面的, 其中《五美吟》最为突出。



咏西施, 说西施因美而失去自由, 不及东施因丑而自在。咏虞姬, 说当叛徒被杀不如守义自刎。咏明妃, 说悲剧由于皇帝所托非人。咏绿珠, 认为绿珠为石崇殉葬完全不值得。咏红拂, 赞扬红拂与人私奔是正义的壮举。这些完全是与封建正统思想和社会舆论背道而驰的。


封建社会一贯是提倡并要求女子“三从四德”“、从一而终”。而黛玉认为绿珠大可不必“ 效死于君前”, 这种“ 落花犹是坠楼人”的从一而终是不值得的, 大胆地对反动腐朽的封建思想本质进行了无情的揭露和嘲弄。



黛玉作为封建礼教叛逆者的坚强性格, 通过她的题帕三绝句也明显地表现出来。三首题帕诗, 从表面上看, 除了写自己的凄恻伤感之外, 似乎也没有什么特别的意义, 但是, 我们联系到小说中黛玉写这三首诗的背景, 就完全能体会出它的深意来。


小说中说, 宝玉挨打之后, 黛玉前来探伤, 宝玉因时间苍促, 未能和黛玉“交心”, 故再特遣心腹晴雯送两条半新的手帕来, 黛玉体会出其中的意思, 便顾不得嫌疑避讳提笔蘸墨, 写下了三首题帕诗, 可见这是黛玉和宝玉心有灵犀的一次喷发。这以心相许的可贵意义在于, 此时并非宝玉金榜题名或升官发达的春风得意之日, 而是因不肖种种而“ 失足”受刑之时, 封建时代的化身贾政亲自动手要“处死”这“逆子”的艰难时刻, 是林黛玉在一个关键时刻向一个封建势力的叛逆儿献上坚贞执着的爱情。




试想, 在当时的封建社会中, 青年男女婚姻不能自主, 而黛玉不顾世俗的阻挠, 依然决然追求自己心中理想的爱情。从中可以看出黛玉对爱情的追求是多么执着, 对于封建礼教的背叛又是多么决绝。



孤标傲世的性格在她的 《菊花诗》、《葬花吟》、《咏白海棠》、《琴曲》等作品中都有所表现, 三首《菊花诗》是林黛玉自示高标的集中表现。



林黛玉的人物性格举例(林黛玉人物性格在其诗词中的体现)(5)


菊花是中国古代文人经常用来自喻的花, 是中国古代文人典型性格的象征。在三首《菊花诗》中, 每首都提到了酷爱菊花、以菊自喻的晋朝诗人陶渊明。


的确, 在《红楼梦》众多的女性中, 除了林黛玉, 还有谁比她更接近陶渊明那种高洁的心胸? 更有谁比她更能代表菊花那种清高、孤傲、正直的品格? 从“孤标傲世偕谁隐? 一样花开为底迟? ”到“莫言举世无谈者, 解语何妨话片时”的诗句中, 我们看到了林黛玉“ 孤标傲世”、感叹“ 举世无谈者”的傲岸之姿, 更认识到她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贵品格。



林黛玉心胸高洁, 从她的《葬花吟》中可见一斑。“ 质本洁来还洁去, 强于污淖陷渠沟”, 是她独抱百洁、至死不渝的宣言书。在《咏白海棠》中, 通过“半卷湘帘半掩门, 碾冰为土玉为盆。偷来梨蕊三分白, 借得梅花一缕魂”等诗句, 在赞美海棠的同时, 也表现出她自己一尘不染的高洁品格。在《琴曲》里, 她用“ 素心如何天上月”, 表明在恶劣的环境里自己纯净的素心始终如皓月当空, 皎皎明亮。




在《红楼梦》这部巨著中, 曹雪芹为林黛玉安排的每一首诗词创作都是独具匠心的, 其深厚的思想内容和精巧的艺术手法完全与黛玉的性格特点及她所处的客观环境融为一体。作为一个成功的艺术典型, 她的多愁善感、顾影自怜, 她的叛逆不屈、孤标傲世, 如果不融合在她那些柔美凄婉的诗词之中, 得到了悲剧美的升华, 是决不可能有那样动人心魄的艺术力量的。


诗词是《红楼梦》表现人物性格最重要的艺术手段。可以说, 没有诗就没有林黛玉这个不朽的艺术典型, 甚至没有《红楼梦》这部千古巨著。通观古今, 曹雪芹无愧是最成功地运用这种艺术手段的小说家, 林黛玉则是这种艺术手段塑造出来的最成功的艺术形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