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122年,也就是汉武帝三十四岁,淮南王刘安被汉武帝以“阴结宾客,拊循百姓,为叛逆事”被逼自杀,著名文学作品《淮南子》的主持者就此结束人生,并被千百年的史书冠以大逆不道的典型。似乎,淮南王阴谋叛变,已经是千年铁案。

西汉前期淮南王(西汉淮南王刘安)(1)

铁案的最直接证据就是司马迁的《史记》,其中关于刘安父子两代淮南王的记述,都在《淮南衡山列传》中记载。但细品司马迁的《史记》成书于汉武帝时期,甚至司马迁本人因为替人直言而触怒汉武帝,司马迁因此被宫刑,所以写武帝当期的重要历史事件,怕是完全的官方版本,不然将是失去生命,那么淮南王刘安叛逆谋反一说,就值得认真推敲。

三大伏笔之借人伸冤

司马迁作为汉武帝当朝史官,同时自己继承家父遗志,要写堪比《春秋》的伟大作品。所以除了采用官方版本给淮南王刘安定性,似乎没有一点同情,但千古史书作家司马迁不会这么没有水平,不给后世留下一点痕迹,那么就自设矛盾,也就是史书中的“曲笔”,隐瞒真相,同时给后人暗示真相。

西汉前期淮南王(西汉淮南王刘安)(2)

“阴结宾客,拊循百姓,为叛逆事”这是官方的通报,也是最能说服人的版本,确实淮南王喜欢广结天下宾客、才人异士,不然也没法著书《淮南子》流传至今。拊循百姓,这确实有历史依据,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记载,“淮南王安,为人好读书喜琴,不喜弋猎狗马驰骋,亦欲行阴德拊循百姓,流誉天下”。淮南王刘安是一个喜欢读书弹琴的高雅皇亲国戚,不喜欢搞一些带猎狗打猎的打打杀杀的事情,又对百姓仁爱广积阴德,流誉天下,名声在全天下广为流传。

西汉前期淮南王(西汉淮南王刘安)(3)

传说淮南王是豆腐发明者

就是这样一位远离低级趣味、关爱百姓、声明远播的淮南王刘安,根据官方版本的逆反,显然是站不住脚,当然这个证据还不够。“谁谓乃公勇者?吾安能勇!吾以骄故不闻吾过至此。人生一世间,安能邑邑如此!”,“谁说我是勇猛的人呢?我哪里还能勇猛!我因为骄纵听不到自己的过失以致如此。人活一辈子,怎么可以这样郁闷!”司马迁在《淮南衡山列传》专门记载刘安之父刘长,前后叛逆以及最后绝食而亡,其中借记载其父悔恨之口,表述被汉景帝原淮南王疆域三分之后的刘安,看到其父的遭遇,完全没有任何理由谋逆。首先错过七王之乱,这时候淮南国实力疆域是原来的三分之一,实力大不如前,又没有良好的外部盟友和动荡,刘安这时候叛逆怕是欲加之罪。

三大伏笔之死无对证

“建元二年(公元前139年),淮南王入朝,索善武安侯,武安侯时为太尉,乃逆王霸上。与王语曰:‘方今上无太子,大王亲高皇帝孙,行仁义,天下莫不闻。即宫车一日晏驾,非大王当谁立者!’淮南王大喜,厚遗武安侯金财物。“

这是《史记》司马迁记载淮南王谋反之前的一段,建元二年淮南王进入长安,和武安侯田蚡私下聊天,武安侯偷偷的给淮南王刘安讲,现在皇上没有子嗣,以后如果天下有大的变动,只能由淮南王当这个皇上,淮南王非常开心,给了武安侯很多金银财宝。

西汉前期淮南王(西汉淮南王刘安)(4)

这一段话为什么是司马迁的曲笔之一,是因为建元二年的淮南王刘安已经四十一岁,淮南王是公元前179年出生,而汉武帝是公元前156年出生,此时年龄十七岁。很多读者这时候应该明白,司马迁曲笔的伟大之处,一个四十一岁的人等十七岁的人无子嗣,况且是一千年以前,四十多岁已经属于不低的年龄,这样完全不符合常理。即使武帝当时身体有恙,汉景帝的儿子有十多个,也很难轮的上刘安,事实上当时的汉武帝身体健康,没有任何疾患,那么巨大的不合理就是司马迁无奈留下的伏笔。

西汉前期淮南王(西汉淮南王刘安)(5)

《资治通鉴》卷十八汉纪十·武帝元光四年条中有这样一段记载,“及淮南王安败,上(武帝)闻蚡受安金,有不顺语,曰:‘使武安侯在,族矣’。”,这段记载说明这是在淮南王刘安死了之后,才有这样的言论,或者说谣言传出,要给已经死了的刘安加罪,当时武帝的爪牙酷吏填加任何词汇,都绝对是死无对证,那么当时汉武帝给刘安加的罪证就有空穴来风的嫌疑。

三大伏笔之欲加之罪

西汉前期淮南王(西汉淮南王刘安)(6)

“王日夜与伍被、左吴等案舆地图,部署兵所从入。”,这是司马迁《史记》中关于淮南王刘安谋反细节的描述,意思淮南王每天白天晚上,都和自己的幕僚伍被、左吴等观察地图,部署军队的线路。笔者认为这是伏笔之一,是因为当时西汉的每个诸侯国都有中央的官员,分别是淮南相、中尉、内史,既然淮南王刘安每天和宾客密谋反叛,那么作为朝廷的眼线,这三个人肯定是完全清楚。所以最后的官方通告中,应该把这三个派驻淮南国的三个特使的笔供作为权威证据,相信能直接说明刘安确实密谋十四年,等着为父报仇,精心策划,铁证如山。

西汉前期淮南王(西汉淮南王刘安)(7)

事实上,没有任何关于这三个人的指证,汉武帝时期的酷吏也不能找到这三个人的直接口供,反而是直接通报刘安日日夜夜研究地图,准备军事行动,缺乏最直接的铁证,更没有关键人的指证。淮南王本人十几年日夜研究,也没有任何军事上的行动,很显然淮南王本人并没有谋反之心,甚至淮南王作为汉武帝叔父,给出很正确的建议。

西汉前期淮南王(西汉淮南王刘安)(8)

据《资治通鉴》卷十七记载有这样一句,“陛下临天下,布德施惠,天下摄然,人安其生,自以没身不见兵革”,说的是刘安给刘彻说,殿下君临天下,广泛的积攒阴德恩惠,天下一副欣欣向荣的景象,简直是太平盛世,我以为这辈子不会看见再有战事。这段话的背景是同年的南越国请求汉武帝出兵,当时闽越国正在攻打南越国,南越国又是汉武帝的附属国,宗主国有保护义务,况且当时武帝军事武功,刘彻很想出兵保护南越国,就有了淮南王刘安的这么一段话,目的是劝阻汉武帝不要再动兵,避免民不聊生。

西汉前期淮南王(西汉淮南王刘安)(9)

如果是一个想要谋反十四年的淮南王,会劝阻侄子皇帝不停用兵吗?很显然不会,越是用兵,天下越乱,百姓的怨言越多,皇权越不稳定,作为一方诸侯的淮南王才更有机会,但《资治通鉴》给了我们一个仁爱理智的刘安,一代大家的司马光显然不会空穴来风的编造,刘安不是史书里大逆不道的刘安。

总结

煮豆持作羹,漉菽以为汁。

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

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主持《淮南子》的淮南王刘安想来是仁爱文雅的诸侯王,广招宾客爱护百姓,名声天下流传。但作为一代雄主,汉武帝容不得任何威胁存在,刘彻之父汉景帝杀弟刘安之父刘长,刘彻杀刘安,兄弟叔侄手足相残,都是为了权力。汉武帝实行的推恩令,就是要削弱诸侯王的势力,加强集权,淮南王却没有采用继续分封,又德行高尚,不可避免成为权力斗争的牺牲品。

引用文献:《史记 淮南衡山列传》

《资治通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