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用以往视角来评判,《捉妖记》算不上是一部典型的中国电影,虽然从投资到演员,到宣发,彻头彻尾都来自中国本土,但如果仔细研究剧情设置,画面造型,乃至台词对白,会发现这是一部具有浓厚好莱坞动画风格的中国电影,间或夹杂着一些日系动画设定的碎片。它简单、轻松、愉快、合家欢,让人在炎热的夏日带着孩子进电影院毫无压力。某些时候,还会为其中的一些泪点桥段而落泪。出来之后也没什么太大遗憾,拍屁股走人,带着孩子去吃麦当劳,然后上公车回家,或许顺手买个毛绒玩具什么的。事实上,在我早场去看《捉妖记》的时候,就见到无数沿着这个流程来看电影的家长和孩子。仔细想想,这挺好。

所以,看到不少抨击《捉妖记》的声音时,我就有些不忿。你们不是说不要寓教于乐,就要简单轻松快乐,就要个爆米花电影,好让爸爸妈妈放心的带着孩子进电影院么?为毛事到临头又改口了呢?你们要的到底是什么啊?仅仅是因为这片子不像我们传统印象中的中国电影?

实际上,《捉妖记》不但是一部出色的合家欢娱乐电影,还是一部具有开创意义的电影。因为在我所知的中国电影历史上,还没有这样一部由真人和动画大规模合作出演的电影。即使在美国好莱坞,也是在1988年才由罗伯特·泽米斯基导演的《谁陷害了兔子罗杰》开创了这一模式。在此之前,动画归动画,真人归真人,没有这种真人演员与动画飚戏的电影。之后我们才看到了《空中大灌篮》(没错,就是迈克尔·乔丹主演的那部电影)、《精灵鼠小弟》、《加菲猫》、《小黄人》等一系列由真人与动画角色合作的电影。因此,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捉妖记》很重要,也很出色,虽然它模仿气息重了一些。

捉妖记众妖被追杀(捉妖记迎接华莱坞)(1)

其实,开始看《捉妖记》的时候,我几乎以为这是一部RPG游戏改编的衍生作品。不是么?你看看这剧情设定:懵懂无知的少年,生活在一个与世无争的小山村,过着稀里糊涂的日子,与村里的大叔大爷大妈和谐相处,嬉笑怒骂。直到有一天,一个外来者闯入了他的生活,于是这种平静被打破,血雨腥风袭来,他被卷入了一个大阴谋中。而少年则不得不接过这命运赋予的责任,承担他应有的使命,与外来者一起迎接命运的挑战。然后……他们离开了新手村,经历客栈、山野、破庙、城镇。打怪练级,提升装备,收集线索,一步步逼近幕后真相,最终在决战中打倒魔王,找到了自己的身份所在,明白了从前一直想不通的道理。

捉妖记众妖被追杀(捉妖记迎接华莱坞)(2)

从《仙剑奇侠传》、《剑侠情缘》到《幻想三国志》,乃至日系的各种“勇者斗恶龙”模式的RPG,基本都是这个套路,《捉妖记》也不例外。

但从画风上来看,《捉妖记》却没有国产游戏那种舍弃不开的“民族”情结。虽然设定里有个“天师”,不知和江西龙虎山张家有何关联,但画风人设,则是满满的美式风格。不信?看看白百合的造型

捉妖记众妖被追杀(捉妖记迎接华莱坞)(3)

是不是很眼熟?我当时想到的是这个

捉妖记众妖被追杀(捉妖记迎接华莱坞)(4)

就是最近意外走红的花木兰。这是迪士尼当年拍摄的《花木兰》,相信大家都很熟悉。

而所谓的妖怪的造型,不同于中国传统概念中面目狰狞的妖怪,而是这种

捉妖记众妖被追杀(捉妖记迎接华莱坞)(5)

这个“萝卜精”,让人想起《怪物公司》里的那些可爱大怪兽。

捉妖记众妖被追杀(捉妖记迎接华莱坞)(6)

只是毛发效果上《捉妖记》刻意放弃了这一细节,据说是因为成本太高。但这么萌的妖,真是国产妖怪里第一次见到。

至于情节上就更多美式的笑点了,比如姜武和一群怪物在野地里的歌舞,包括那莫名其妙的妖怪语,都让人想起《狮子王》里那段著名的歌舞,“哈库那玛塔塔”之类的。这种桥段在好莱坞经常用,但在国产片里还真是第一次见到,略有些意外。

至于井柏然怀孕那个爆笑的桥段,则是完全的美式笑点,比如施瓦辛格当年就演过这么一部电影。中国电影里关于男人怀孕这个设想倒是没实现过,至少我没见过。所以出来之后,笑果意外的好。那段接生戏让台下众人笑的3D眼镜都掉下来了。

汤唯那个热爱打麻将的老板娘很让人惊喜,在《色戒》之后,她接的都是《北京遇上西雅图》这种爱情喜剧,骤然间来这么一个仿佛《武林客栈》佟湘玉的粗神经老板娘,很出人意料,但汤唯把握的很好,摸牌的眼神,关胡巴时候的不屑,让人一下就记住了这个二呼呼的老板娘。

所以,在大家以为会看到一个类似《山海经》式的捉妖降魔故事之后,骤然被这么一个不像中国传统妖怪的故事刷了屏,觉得不适应,也是可以理解。这不是我们过去习惯的那种妖啊。

但这故事好看么?

我觉得很好看,没有什么血腥暴力,没有什么亲人相残,有的只是救助、成长和亲情,这让台下的小朋友和家长们都很入戏。井柏然把胡巴踢进笼子里,掉头就走的那一段,我听到前面的小朋友哭了起来。而最后井柏然想起他父亲当年赶他走的画面,一边落泪,一边大声嘶吼赶走胡巴,让他去过更宁静的生活,这时我又听到旁边的女孩哭了,想来她也明白了什么吧。

所以,这就挺好,有泪有笑,故事流畅完整,角色鲜明。固然与以往风格不同,但《捉妖记》真是一部好电影,刷新了国产电影单日票房纪录,也证明观众还是认可这个故事。

电影诞生之初,是用来娱乐大众的。随着水平的提升,电影被赋予更多的艺术内涵,变得更深沉厚重,富有哲理,让人回味深思。但这并不意味着,电影只有一种。在如今这个时代,中国电影需要的是这种合格的,有亮点的工业流水线娱乐片,讲一个完整顺畅的故事,让台下观众在欢乐和泪水中度过轻松的几十分钟,心里隐隐多了一些回忆和领悟。这是目前中国电影最稀缺的类型片。尽管同期的《煎饼侠》、《大圣归来》更让人热血沸腾,不过在制作层面上来说,《捉妖记》的意义更大,因为这种保持相对水准的电影可以被复制,被模仿,衍生出更多的作品,锻炼出更好的团队。只有这样的电影多了,成为中国电影金字塔的中下层主力,位于金字塔顶的那些精品之作,才有可能从中涌现出来。韩国电影就是从模仿好莱坞开始崛起的,而且他们模仿的都很合格,中国电影想要形成自己的“华莱坞”,显然也必须走这条路。

如果都是《小时代》、《栀子花开》这样的电影充斥市场,那我们还指望啥啊?只有洗洗睡了。

再给《捉妖记》鼓个掌,为了他们的坚持不懈,以及其中满满的亲情。

飞鸟冰河:一个厌倦了坐办公室的数据分析员,一个曾经很努力的职业记者,一个曾经疲于奔命的调查员,一个不喝酒不开车的懒鬼,一个喜欢独处的男人,一个不称职的父亲,一个好奇心过分旺盛,没长大的孩子。

捉妖记众妖被追杀(捉妖记迎接华莱坞)(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