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北宋文学家范仲淹在《渔家傲·秋思》中抒发了边关将士壮志难酬和思乡忧国的情怀,这里的燕然未勒就是对往昔汉民族征战北方强敌的思念。

公元89年,东汉大将窦宪追击北匈奴,出塞三千余里,至燕然山刻石记功,大汉声威震慑海内。

从此“燕然勒石”与霍去病的“封狼居胥”成为中原王朝武将的毕生追求,而“燕然勒石”的主人公就是窦宪。

窦宪灭匈奴是三国时期吗(燕然勒石灭匈奴)(1)

与气魄冲天、千古流芳的霍去病相比,窦宪不仅是知名度低得多,而且在当时劣迹斑斑,实在无法将他与正统英雄划等号。

功勋之后,欺压宗室的跋扈外戚

说起窦宪的家世背景可不一般,他的曾祖父是东汉开国元勋、大司空窦融,同时窦融还是汉光武帝刘秀的外戚。

仗着先祖的荣耀,窦宪从小玩乐在上流社会,养成了一身骄纵习气,公元78年,他的妹妹窦氏被汉章帝刘炟立为皇后。

窦宪凭着外戚身份,受到汉章帝的宠信,窦氏家族权势日盛,尤其是窦宪更是恃宠欺人,竟敢用低价强买汉明帝刘章的女儿沁水公主的园田。

作为与章帝同辈的沁水公主竟畏惮窦宪的权势,不敢吭声,直到有一天被章帝发现,把窦宪劈头盖脸一顿臭骂,才把园田归还公主,窦宪在此后的十年未受重用。

公元88年,汉章帝去世,年仅三十二岁,九岁的刘肇继位,是为汉和帝,由于和帝年龄太小,窦太后暂时临朝称制。

窦宪作为太后的哥哥自然受到重用,以侍中的身份,内主机密,外宣诏命,他的几个兄弟也都进入中枢,窦氏兄弟一时权倾朝野。

窦宪这个人除了骄横跋扈,还有一个特点是睚眦必报,曾经有一名叫韩纡的官员,当年审判过窦宪的父亲窦勋的案件,窦宪居然令人将他杀死,割下首级在其父墓前祭奠。

当时还有一名宗室叫都乡侯刘畅,深得窦太后信任,心胸狭隘的窦宪竟然怕刘畅分夺他的权力,竟公然派刺客将他杀死,后来真相破露,窦太后大怒,直接把窦宪禁闭内宫之中,不许外出。

稽落山大破北匈奴,燕然山勒石记功,三百年汉匈之战宣告终结

窦宪自知这次极大的忤逆了太后,为了挽回自己的威望,冒出了一个大胆的想法——出击匈奴,戴罪立功。

因为当时匈奴在西汉武帝以来的一百多年打压下,早已分裂为南北两部,南匈奴亲汉,北匈奴反汉。

窦宪被关期间,正好南匈奴请求东汉出兵讨伐北匈奴,窦宪认为这是一个建功立业的机会,于是就向太后提出了这个想法,窦太后也没有犹豫,就给了他这个机会。

公元89年,朝廷便任命窦宪为车骑将军,统率一万骑兵,南匈奴两万骑兵,从内蒙古固阳县向北出发。

窦宪灭匈奴是三国时期吗(燕然勒石灭匈奴)(2)

窦宪自己所率的一万骑兵先期抵达稽落山(今蒙古境内杭爱山),与北匈奴单于正面对峙,窦宪虽然第一次带兵打仗,但却显示出超强的军事天赋。

他看到北匈奴军队人数远多于己方,便选择扬长避短,集中优势兵力攻击敌方薄弱处,并采用长距离奔袭、迂回包抄等战术,而北匈奴阵型疏散,力量无法得到有效整合。

窦宪灭匈奴是三国时期吗(燕然勒石灭匈奴)(3)

北匈奴在会战中被窦宪一举击溃,而窦宪则抓住战机,穷追猛打,不让敌方有喘息机会。

窦宪从稽落山追击至乌布苏诺尔湖(蒙古境内),出塞三千余里,斩杀北匈奴一万三千多人,俘获马、牛、羊、驼百余万头,前后投降者二十多万人。

窦宪灭匈奴是三国时期吗(燕然勒石灭匈奴)(4)

大喜之余的窦宪在燕然山将功绩刻在石头上,史称燕然勒石或燕然勒功。

当时的内容在今天依稀可见:

“铄王师兮征荒裔,剿凶虐兮戳海外,复其邈兮亘地界,封神丘兮建隆碣,熙地载兮振万世。”

足见当时大汉铁骑的威武雄壮。在这之后的一年里,北匈奴单于遣使请降,向汉称臣,并想入京朝见。

可这时,南匈奴单于上书汉廷,建议乘机消灭北单于,这样一来,南北匈奴合并归汉,窦宪认为必须把握住这次战略机会。

于是让南匈奴对北匈奴发动突袭,结果北匈奴大败,北单于受重伤逃走,窦宪再一次发扬痛打落水狗的精神。

公元91年派遣大军再次出塞,向北追逐五千余里,在金微山大破北单于,斩首五千余级,北单于虽然再次遁逃,但北匈奴却被彻底消灭。

窦宪灭匈奴是三国时期吗(燕然勒石灭匈奴)(5)

这次金微山大战不仅是汉匈大战中汉军最远的一次行军,也是最后一次大规模战役,汉匈三百多年的战争宣告终结,大汉取得战争的彻底胜利。

作为终结者的窦宪立下不朽功勋,地位堪比卫青、霍去病,“燕然勒石”成为与“封狼居胥”并列的后世汉人武将膜拜的目标。

而北匈奴灭亡后,残余的匈奴部落一路西迁至东中欧地区,征服周边各个部落,成为欧洲首屈一指的军事霸主,间接导致罗马帝国的灭亡。

从功高膨胀,专擅朝政,到被逼自杀

窦宪在灭亡北匈奴后,威名大盛,位在三公之上,其家族及党羽纷纷加官进爵,把控宫廷、京师各个要害部门,地方刺史大多出自窦氏门下。

窦宪灭匈奴是三国时期吗(燕然勒石灭匈奴)(6)

窦宪权倾朝野,更加飞扬跋扈,尚书仆射郅寿、乐恢仅因为违忤窦宪之意,竟被逼相继自杀。

窦宪除了把持朝政,还放任家族侵凌平民,强夺财货,抢掠妇女,朝廷上下人人自危,在窦宪的淫威下不敢有任何喘息。

而这一切都被汉和帝看在眼里,但朝廷之上全部是窦宪的爪牙,根本无法与外臣接触,于是汉和帝开始找来身边的宦官商议对策。

时任中常侍郑众机敏有心机,深得汉和帝信任,汉和帝和郑众考虑到窦宪驻扎在外,怕他兴兵为乱,决定谋定后忍而不发,并下诏赏赐窦宪及手下将士,以麻痹他们。

公元92年,窦宪回京师,汉和帝亲临北宫,命禁军关闭城门,逮捕邓叠、邓磊、郭举、郭璜等窦宪爪牙,将他们下狱诛杀。

同时派人收回窦宪的大将军印绶,封为冠军侯,让他和其他窦氏族人都回封地去。等到窦宪等人到封地后,都被迫令自杀,至此一代名将、擅权外戚窦宪结束了他充满争议的一生。

窦宪灭匈奴是三国时期吗(燕然勒石灭匈奴)(7)

小结

纵观窦宪一生,在历史上留下种种劣迹,在传统儒家价值观和文人墨客眼中被公认为是东汉外戚专权的祸首,是典型的反面角色。

但客观来说,窦宪对东汉王朝乃至整个中国历史发展是有贡献的,他统率汉朝大军,在稽落山和金微山大破北匈奴,燕然山“刻石勒功”。

其威名震撼大漠南北,促进了中国边疆统一和中华民族融合,所以窦宪的历史功绩是不应抹杀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