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洲

正月十五耍社火的议程(社火到门前世事保平安)(1)

“这家媳妇真能干,擀的一手好长面,下到锅里莲花转,捞到碗里丝一盘,吃到嘴里舍不得咽,吃了一碗又一碗,把人吃的翻白眼,还想再吃不丢碗。---”

这是会宁人在过年耍社火时候唱的民歌,我们会宁本地也叫做“驿程”

小时对过年总有着特别的期待,穿新衣、吃美食、敲锣鼓、挂红灯、看社火、放鞭炮、拜大年----,每一样都让“年”显得极为特别。转舅舅,给老人磕头拜年,三十晚上守岁坐夜,饺子里的硬币吃出了新年的欢快,全家挤在土炕上看电视,这些生活是如此的简单,却又如此的让人回味无穷。

在所有对年的期待里,最让人期待的还是过年耍社火了。

首先是锣鼓、“狮子”这些大件,锣鼓是社火的灵魂,没有锣鼓,社火就没戏了,“狮子”更是少不了,社火的热闹与否,锣鼓和“狮子”起着非常关键的作用。

灯笼是社火的主要内容,蜡花,高灯,旱船都需要各种彩色纸来裱糊。以前的灯笼都是社火头安排人用竹子和彩纸自己编制,现在可以到专门的社火店里去购置,灯笼里点燃的蜡烛现在有现成的线腊可买,过去都是用蜂蜡羊油等原料自己灌制。

最费钱的是戏装,以前的戏装是自己缝制或者临时借用的,一到耍社火的时候,新媳妇的嫁衣,老太婆的绣花被面等等就都被借用做社火的道具了,现在只要有钱,可以随时去购置,一个村子的社火好不好,戏装可以起到锦上添花的作用。

所有的社火道具准备齐全以后由专人保管,大家把这些东西叫“社火箱子”。

当然社火是靠人来耍的,接下来最重要的就是安排演员排练节目,耍狮子的,跑旱船的,扭蜡花舞的,踩高跷的,表演节目的,音乐伴奏的等等,都要一样一样安排到人,任务到人以后就要利用白天晚上的时间进行紧张的排练。

耍社火不光是简单的娱乐,更是一个地方的经济实力和村民综合素质的体现,所以一般来说,村民们都表现得比较积极,有钱的出钱,有物的出物,特别是那些演员们,成天半夜的排练,实在辛苦的不是一般。

社火的筹办必须在腊月准备的停停当当,等三天年一过,各村各社的社火就会热热闹闹的出场了。

正月十五耍社火的议程(社火到门前世事保平安)(2)

会宁人耍社火多半在晚上,因此灯火要多,蜡花灯,高灯,船灯,灯火辉煌。远远看去就像一条火龙,社火的锣鼓也不能马虎,多家社火在一起的时候就看谁家的锣鼓最响亮了。

会宁乡下多半是山区,村与村之间难免沟沟岔岔,因为耍社火又多半在晚上,大人,孩子,还有抱着娃娃的妇女。因此社火队里妆扮成探马的先行总是高喊:“灯笼火把往前照,小心前头有塌窖”,用这句话提醒大伙注意。

社火每耍到一个村庄,都由本村庄“有头有脸”的人组织接送,如果有庙宇,总首先给神演出,对神祝福、问安,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然后才给百姓演,演出结束后还要到家家去“跑马”,也就是狮子、旱船、龙灯到各家各户转转,意思是把家家的晦气驱走,图个吉利。

社火里有专门说“驿程”的“驿程官”,我最喜欢听他们说“驿程”。说“驿程”要擅长编说辞,这是典型的口头文学,社火每到一地,驿程官伴着鼓点以快板的形式边说边唱,既朗朗上口又饶有情趣。

当社火进村的时候,“驿程官”便对着前来迎接的主人说:

“社火到门前,世事保平安。人口多发旺,辈辈状元郎。一座好宝庄,修在卧龙岗。门前龙吸水,门里是福堂。---”

如果社火进了谁家的院门,那一定要去主人家的堂屋去拜年,“驿程官”就说:

“进得门来往上观,上面坐的是祖先。孝顺儿孙双膝跪,香蜡灯烛列两边。亲戚朋友来祝贺,辈辈儿孙赫闪闪。”

如果这句的媳妇很能干,那么“驿程官”会说:

“这家媳妇真能干,擀的一手好长面,下到锅里莲花转,捞到碗里丝一盘,吃到嘴里舍不得咽,吃了一碗又一碗,把人吃的翻白眼,还想再吃不丢碗。---”

类似的“驿程”词简直就是绝美的口头文学,后来我在搜集会宁民歌的时候搜集了不少,这些东西是研究会宁民风民俗的绝好资料,在我写的《会宁民俗趣谈》里,我把“驿程”归到会宁民歌里做了解读。

小时候,每当听到本村或邻村社火的锣鼓响,总是放下饭碗急匆匆直奔戏场。如果戏没开演就和小朋友嬉笑打闹,跑前窜后总是没有个闲功夫,直到开台锣鼓骤然响起,才往观众中间挤,往往惹得大人们一顿臭骂。

说是看戏,其实主要是图热闹,演戏的时候也不怎么操心地看,我小时候正是文革时期,那时候的社火内容全是歌功颂德的文艺小节目,当然也有像《红灯记》《智取威虎山》之类的样板戏,但都演的是折子戏。

记得当时我还参加过演出呢,我演过的节目有快板书《奇袭白虎团》,那时候记忆力好,内容背的滚瓜烂熟,上台的时候又不害怕,自然就很成功,后来还在眉户剧《春播之前》里扮演老大爷,老大爷不好演啊,每天晚上找些羊毛,然后用一种叫松胶的东西沾在嘴上当胡子,演出结束后又要一根一根的拔掉,虽然很疼,但是乐意啊。

社火耍完常常到后半夜了,回家的路上又累又瞌睡,和小朋友们都没了往戏场赶、在人堆里乱挤的激动和热闹,不过一路上还是七嘴八舌谈论看戏的心得体会。

进了家门,饥肠辘辘,口干舌燥,先到厨房舀一马勺凉水一饮而尽,再到瓦罐里找安慰饥肠的馍馍,但常常除了几颗冷了的熟洋芋,什么都没有,于是咽几口唾沫去睡觉。

我从十几岁外出打工混口,几十年过去了,再也没有认真看过几次社火,偶而回到家乡,也常常会碰到社火演出,但总是没有了当年那种激情,这些年在县城里生活,每年春节街道上都有乡下上城的社火,但我从没有认真看过一次,这是年龄的关系,抑或是时代变迁使然?但无论如何于社火的好坏没有关系。(绿洲原创)

正月十五耍社火的议程(社火到门前世事保平安)(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