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们来赏析苏轼的诗歌《题西林壁》,苏轼大家都很熟悉,作为千古第一词人,是北宋中期的文坛领袖。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都取得了很高的成就。
可是苏轼的一生过得很曲折,当年21岁的苏轼参加科举考试,考中了进士,而主考官呢?正是当时的文坛领袖欧阳修,欧阳修被苏轼的才华所吸引,非常赏识苏轼,所以,在欧阳修的一再称赞下,苏轼一时名声大噪。每当他有新的作品的时候,立刻就会传遍京城,但是苏轼啊!是个性格豪放之人,敢于直言,与朝中新党意见不合,被人诬陷贬官,而这首诗是苏轼于1084年,由黄州,也就是我们现在的湖北这个地方,被贬官之后,又改签到汝州河南境内任团练副使这个职务,这个团练副使是个什么职务呢?其实就是一个虚职,没有任何职权,说白了就是这个官职有没有都无所谓?都是一样的。
想一下,苏轼一直是一个自以为很有才华的人,可是现在呢?沦落到这样的处境,48岁一无所成,所以这是一个必须要反思的自己,重新开始的时候。于是苏轼在这段时间里,就漫游湖北,创作许多脍炙人口的作品,而《题西林壁》就诞生于这一时期,体现了苏轼对人生的思考。当时,苏轼在去泸州的路上时,经过了九江约友人同游庐山,瑰丽的山水景色却触发了他的创作灵感,而《题西林壁》是游观庐山之后的总结。就像我们游览完某一处地方一样,发个朋友圈,再配上一段文字,那个感觉是一样的好。
接下来我们就来好好的品味一下,体会一下这一首诗。首先,前两句“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说的是苏轼在出游的时之后,来到了庐山这个地方,他感觉从正面看,庐山是高岭横空,高山峻岭,从侧面看,庐山是悬崖峭壁。于是他又从远从近从高从低,从各个角度来观察庐山,竟然发现庐山的样子,各种各样,每一个方向所观察出来的庐山的样子都是不一样。后两句“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这两句是是借景说理,表面上,苏轼这两句是说了一下游庐山的体会,他在想为什么?我们不能看到庐山的真实样子呢,是因为我们自己早已身在这庐山之中。我们的视线范围也是被这雄伟的庐山美景所局限,实际上都是想告诉我们的,其实一个很简单的道理就是“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