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候就喜欢在山上找吃的,各种野果子都是满满的回忆,但是一般到了秋天以后野果就少了,不过相信经过秋风和霜降的洗礼后的果子会更好吃。而事实就是如此,在10月以后就会有一种叫“鸡爪子”的野果熟了。
不过这种果子和普通的果子还真不一样,某种意义上都不能算是果子,因为长得像是树杈鼓起来了,歪歪扭扭,像树根。而且这种树比较高,果实很难摘到,一般要等到熟透了自己掉下来,但是小时候等不及,都是用很长的竹竿打下来。
长大后才知道这果子叫枳椇子,其他地方叫拐枣、万寿果、结肉子、桔扭子、鸡爪果、鸡脚爪等,可是我还是习惯叫“鸡爪子”,很形象啊。当然也才知道这也是一种中药,最大的作用居然是解酒。
枳椇子性味甘平,归胃经,具有解酒毒,止渴除烦,止呕、利小便的作用。《滇南本草》记载:“治一切左瘫右痪,风湿麻痹,能解酒毒,或泡酒服之,亦能舒经络,久服轻身延年,化小儿疳虫,健脾养胃。”
而现代药理研究表明枳椇子具有解酒的作用,可以降低血中乙醇的浓度,降低丙二醛含量,并提高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活性,也因此具有很明确的保肝作用。同时枳椇子水提取物对人体肝癌细胞的生长有很明显的抑制作用。
小时候吃了那么多的枳椇子,不知道是不是可以让人的酒量变高一点呢?
更多专业健康资讯请关注微信公众号【杨润大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