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海战役双方指挥官是谁(此战役到底是谁指挥的)(1)

淮海战役是决定整个解放战争形势的关键一战。在解放战争三大战役中的,辽沈战役和平津战役都是以多胜少,唯有淮海战役创造了以少胜多的神话。

在兵力、装备都不占优势的情况下,淮海战役通过战略决战,为我党奠定了长江以北的半壁江山。

淮海战役之后国民党军再也没有能力与我军在北方战场上战斗,败局已定的国民党军只能退守长江。

可以说淮海战役之后,解放战场的国共双方的地位完全逆转,此役成为我党解放全国的关键。而这场影响了未来中国国运的战役究竟是由谁来指挥的呢?

这个问题一直以来都具有较大的争论。除了普遍认为是由粟裕指挥的观点外,还有一些学者认为是刘、陈、邓指挥的。

淮海战役双方指挥官是谁(此战役到底是谁指挥的)(2)

而刘伯承在晚年的时候,当人们问起淮海战役之时却表示:淮海战役的指挥主要在于粟裕,这其中有刘伯承司令的谦逊,但也不失实事求是。

并且刘伯承坦言:淮海战役的残酷世界罕见,不愿过多地提及。那么刘伯承在淮海战役中起到什么样的作用呢?

要想回答这样的问题,首先就要回顾淮海战役的发展、形成、以及最后决胜的过程。

粟裕的"子养电",坚持在长江以北打歼灭战

淮海战役的最初设想来自于1948年粟裕的两次"斗胆直陈"。1948年1月,经过破击陇海路和平汉破击战等战役之后,华野共歼灭敌军7万余人,配合刘邓和陈谢大军恢复并扩大了中原解放区。

而此时的华野奉命在许昌、临颍、漯河地区集结整编。1948年1月-3月,华东军区和华东野战军,先后开展新式整军运动。根据战争态势的发展,华东野战军以第1、第4、第6纵队组成第1兵团(粟裕兵团)。

淮海战役双方指挥官是谁(此战役到底是谁指挥的)(3)

此时,中原战场的胜负已经成为了国共两军的焦点。1948年1月22日,正在进行整军运动的粟裕向中央军委和刘邓发送了一篇题为《对今后作战建军之意见》的电报,也就是后来人们常提及的"子养电"。

在"子养电"中,粟裕陈述了自己对于当时全国战局的分析,其核心内容就在于"发展战略进攻、改变中原战局"。

并且粟裕还有提出了刘邓、陈粟和陈谢三军采取忽集忽分的作战方针。其目的就是在寻找机会彻底的歼灭敌人一路。伤其十指,不如断其一指。

粟裕的战略设想过于大胆,尤其是在当时中共中央已经作出了分兵渡江南进的战略决策。如果按照毛主席之前与陈毅所商议的决策,是打算让粟裕率部渡江南进。

因此,粟裕在"子养电"最后用了"管见所及,斗胆直陈"这样的语句。

但是此时的中共中央已经决心将决战的地点放在长江以南,欲让解放军南渡后在长江一寻找与敌人作战的机会。于是1月27日,中央电令粟裕,让其就渡江南进的时机、地点和方法等问题"熟筹见复"。

淮海战役双方指挥官是谁(此战役到底是谁指挥的)(4)

中央的决策是分兵南进,而在中原战场的粟裕则是认为战场态势已经形成了在中原地区打一场大的歼灭战的条件。

经过几日的深思熟虑之后,粟裕再一次电告中央,一方面对于部队南进的决策发表了自己的一些看法,另一方面重点又再次重申了其在"子养电"中的战略构想。

在接到粟裕的电报之后,毛主席又将即将返回华野的陈毅留了下来,重新对中原这战场的态势做了一番分析。

经研究之后,毛主席在给粟裕的复电中,重申了要求其领华野指挥机关和南下的3个纵队移驻濮阳地区休整。为全面开展渡江南进做准备工作要求。

接到毛主席复电之后的粟裕执行了命令,但是在整军休养期间,粟裕又花了整整两个月的时间思考着中原战场的态势变化。

经过两个多月的反复思考。1948年4月18日,粟裕第三次"斗胆直陈",并直接阐明了自己的观点"华野3个纵队暂不渡江南进,而集中兵力在中原黄淮地区打几个大规模的歼灭战。"

淮海战役双方指挥官是谁(此战役到底是谁指挥的)(5)

粟裕的3次进言引起了毛主席的高度重视。4月21日,毛主席在中央军委起草了致陈、粟二人的电报,要求其到中央开会"商量行动问题"。就当时的情况,陈毅都为粟裕捏了一把冷汗。

4月底开始,一直到5月初。陈、粟人在阜平县城南庄参加了中共中央在此召开了的书记处扩大会议。粟裕经过充分的准备之后,在会上将自己完整的战略构想做了充分的阐述。

毛主席等人在粟裕的阐述中也认为中原地区已经具备了与敌人进行战略决战的条件。机会稍纵即逝。

最终中共中央决定在南进方略不变的前提下,留粟裕与华野的3个纵队暂不渡江,而是集中兵力在淮地区寻找机会打一场大的歼灭战。

而就是这一决策最终促成了1948年6月至7月,粟裕在豫东战役中歼敌9万余人的空前战绩。

而此役过后,中原战局的态势发生了根本的变化,与国军进行战略决战的构想,变成了稍纵即逝的战机。

淮海战役双方指挥官是谁(此战役到底是谁指挥的)(6)

小淮海的构想

直到1948年9月下旬,济南战役获得空前大捷。此役全歼敌守军10万余人,其中包含起义部队2万余人,生擒敌将王耀武等国军高级将领23人。

临沂、烟台等地守军未战而先逃。除青岛等少数几处国军据点外,山东基本上全境解放。

通过济南战役粟裕观察到在徐州的3个兵团此时已经被我军打怕了。从战役发起开始,一直都不敢北上增援,这说明敌军是尽可能的在避免与我军进行正面较量。

其反应出的实质是,国共两军之间军事力量的天秤正在逐步变化。基于这样的考量,粟裕在1948年9月24日清晨便向中央军委并华东局、中原局发电请示进行淮海战役。

毛主席在复电中同意了粟裕进行淮海战役都构想,并对粟裕的战略构想做了补充和完善,将原来的两步作战改为三步作战。

淮海战役双方指挥官是谁(此战役到底是谁指挥的)(7)

中野报捷,为大战创造了条件

9月28日中央军委电令粟裕、陈士榘、张震,命其牵制邱清泉、李弥两兵团,歼灭黄百韬兵团歼黄百韬、打两淮这就是最初所设想的"小淮海"。

一直到10月11日,毛主席在为中央军委起草的《关于淮海战役的作战方针》电报中依旧是以"小淮海"为基础的部署。但战场态势的变化却超乎了所有人的预料。

10月下旬,陈毅、邓小平指挥中野先后攻克郑州、开封,进至徐州、蚌埠以配合华东野战军作战。中原可用之兵相较之前多出了不少。

此时的粟裕在认真分析了战场的态势之后认为淮海战役的规模将会比之前所预料的更大华东、中原两大野战军将由原先的配合作战变为协同作战。

两大野战军协同作战,已经超出了粟裕作为华野司令所能调集的了。要想实现协同作战的胜利,首先统一实现、领导就变得尤为重要。

淮海战役双方指挥官是谁(此战役到底是谁指挥的)(8)

因此在10月31日,粟裕电承中央军委、陈邓、华东局、中原局,请陈军长、邓政委统一指挥。

电报传到西柏坡之后,毛主席与周总理、朱老总三人马上就明白了粟裕的顾虑。次日,在给粟裕的复电中表示:"整个战役统一受陈邓指挥"。

解决了指挥问题之后,便是有条不紊地按照既定战略部署。使得国民党军在徐州会议结束之后决定放弃放弃海州、连云港,固守徐州,以此拱卫徐州,阻挡我军南下攻势。

同时命海州的国民党四十四军移军新安镇归百韬指挥,而黄百韬兵团则是有西移徐州的迹象。

鉴于这样的情况,粟裕电请中央军委、邓小平、陈毅、华东局,希望能够提前两天发动淮海战役。

淮海战役双方指挥官是谁(此战役到底是谁指挥的)(9)

而中央军委的复电则是"在此方针下, 由你们机端专行,不要事事请示。"至此其实可以看出,粟裕对于战场的态势是十分敏感的,但是限于军中资历等原因,在实际执行中多少因为一些顾虑而"自我掣肘"。

正是因为这两天的提前量,加上何基沣、张克侠部的起义,一举切断了黄百韬兵团西撤徐州的退路,完成了分兵合围的计划,全歼国民党六十三军,又将国民党的4个军围困在碾庄圩一带。

在后来战役结束之后复盘时发现我军仅仅比国民党军提前了4个小时,这步棋可谓险之又险。

"齐辰电",使淮海战役的规模发生空前的变化

淮海战役发起后,辽沈战役已于11月2日胜利结束,国共双方力量对比发生了根本的变化,人民解放军在数量上也取得了优势。

辽沈战役结束后,徐州敌军有退守淮河的迹象。粟裕与陈士榘、张震反复讨论战局,认为解放战争已到了一个新的转折点,南线战略决战的时机已经成熟,切断徐州敌人退路十分重要。

淮海战役双方指挥官是谁(此战役到底是谁指挥的)(10)

与此同时,由于国民党军在辽沈战役中的失利,使得国共两军的兵力发生了根本上的变化。此时的粟裕又与华野副参谋长张震彻夜长谈,分析战场形势。

粟裕对于国军的计划做了分析对国军可能采取的行动做了预判。在与张震反复磋商之后,认为此时中野与华野两军应当不失时机地发动南线战略决战。

经过一夜的字斟句酌之后,11月8日清晨,粟裕完成了《对敌可能采取方针估计与对策》的电文发往中央军委,并电陈(毅)、邓(小平)和华东局、中原局。电文中注明发报时间为"齐辰"。

在"齐辰电"中,粟裕阐明了其观点,认为迫使国民党军采取固守徐州的方针对于我军更为有利,遂建议在歼灭黄百韬兵团后,并不急于向两淮推进,反而以攻打徐州为诱饵,迫使国民党军在徐州与我军进行决战。

而国民党军方面,早在沈阳战败之后,蒋介石就担心如果再退徐州,会导致政局动摇。于是在蒋介石的心中已经有下定决心要将兵力集结在徐州、徐蚌段铁路沿线。

淮海战役双方指挥官是谁(此战役到底是谁指挥的)(11)

就在蒋介石犹豫不决之际华野完成了对于黄百韬兵团的分割包围,此时的黄百韬军团想要南撤也已经成了一件不可能的事情。因此国民党军只得在徐州与我军进行决战。

基于以上情况,11 月9 日深夜,毛主席在给粟裕的复电中同意了华东、华北、中原三方面应用全力保证我军的供应,与敌决战的构想。

中野、华野协同作战,总前委成立

至此,中央军委已经下定决心将淮海战役发展为南线战略决战,一场浩荡的大决战就此打响。仗越打越大,此时聚集在中原地区的总兵力已经多达60万。

我军中几乎没有任何一位高级将领有过挂帅这么多兵力的经历。

鉴于此,16日中央军委电令由刘、毅、邓、粟、谭组成淮海战役总前委,刘、陈、邓为常委、邓为书记,统一领导和指挥淮海前线作战和支前工作。

淮海战役双方指挥官是谁(此战役到底是谁指挥的)(12)

淮海战役从最初的粟裕的坚持,随着事态的变化发展到"小淮海"。此后又因为战场态势的变化发展为决战于长江以北的战略决战,两大野战军共计投入60万兵力,击溃敌军80万。此役粟裕一将之构想,牵动了整个中原的战局,只当是首功一件。

但事实上,当从之前的小淮海发展为"阻敌南策,迫使与我军决战"时,淮海战役已经成为两大野战军合作的一场协同战役,谁也难以独挑大梁,单纯的说是谁在指挥都是不妥当的。

刘伯承晚年时候表示不愿提及淮海战役,因为这场战役中两军伤亡是在是太大了。都说一将功臣万骨枯,埋葬在淮海战场上的尸骨又何止万具。

刘伯承在回忆淮海战役时说过:"每在战前我连觉都睡不好。现在战争结束了,我就不愿看、怕看战争的场面……"

读战史,写描绘战争的文章,大多数人看到的都是恢弘壮丽的战争场面。而只有那些经历过战争的人,才真正的明白此中的残酷与可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