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挑选实战鞋时,我发现大伙们有一个普遍现象:

先讨论配置,再讨论个人需求

比如:

“我觉得前后zoom的球鞋才是最适合我的球鞋。”

“这双鞋后掌有boom(䨻)?我要冲。”

“阿迪我只挑全掌boost,其它配置都不考虑。”

一定要会的选鞋小技巧(看中底配置选鞋)(1)

是不是在上面的举例发现了一个梗?

Zoom

Boom

Boost

这仨科技咋看着这么“顺畅”?

Boom的后仨字母,是Zoom的oom

Boom的前仨字母,是Boost的Boo

一定要会的选鞋小技巧(看中底配置选鞋)(2)

国内看Boom科技,都是用“䨻”这个字命名,所以没有那种强烈的对比感。但国外用户看到䨻Boom这个命名时...dddd.

你李宁就是想和阿迪的当家科技【Boost】以及耐克的当家科技【Zoom】齐名呗?!

一定要会的选鞋小技巧(看中底配置选鞋)(3)

我甚至一度怀疑:李宁䨻科技是先定了英文名【Boom】,才找了个具有代表性的汉字来确定中文名的…当然,上述内容纯粹是个人猜想。在举例时无意间发现了这个梗,和大家分享一下。接下来,回归正题:

一定要会的选鞋小技巧(看中底配置选鞋)(4)

很多朋友都会“以配置论英雄”:

单前掌zoom就是没有前后zoom配置的球鞋强;全掌boom科技就是比前掌boom科技出色;

等等这样的论调,通常会在一双球鞋的谍照曝光或者配置曝光时出现这样的声音。但事实上,这样的配置论是不太合理的。具体理由,我会以三个区分点来和大家探讨:

一定要会的选鞋小技巧(看中底配置选鞋)(5)

第一、配置越高,不代表性能越好

这一点能举的例子其实不少:Nike Zoom BB NXT,前掌两枚Zoom Pods 三层React科技,缓震极限很高,但是重心极高,有较大的侧翻风险。即使是高配,但并不符合大众的实战需求

一定要会的选鞋小技巧(看中底配置选鞋)(6)

李宁 韦德之道9 无限,根据设计师周世杰老师的说辞,是不太适合实战使用的,更适合平常出街穿着。

但你如果光看它的配置:

双层全掌Boom科技

中底弜科技

铲形碳板加持

可以算是李宁球鞋中最豪华的配置了,但它适合实战吗?显然不如低帮版合适

一定要会的选鞋小技巧(看中底配置选鞋)(7)

光以这两双鞋为例,相信大家是清楚这一点的:配置越高,不代表性能越好。只是品牌方经常会抓住那些“追求顶配科技”的用户需求,经常搞一些科技堆料的产品出来,但他们不一定符合篮球运动的实际需求。要么过剩,要么会带来额外的负面体验。

一定要会的选鞋小技巧(看中底配置选鞋)(8)

第二、同配置不一定拥有相同的上脚体验

比较直观的两个例子:前后zoom和全掌boost。很多鞋迷对前后zoom这一套配置有着极高的称赞。

一方面,很多性能出色的球鞋都使用着这一套配置:战士6,战士9,元年ZK5,ZK6等等,都是以前后间隔zoom为主。

另一方面,目前耐克推出的前后间隔zoom篮球鞋少之又少,近两年的前后zoom球鞋,貌似就只有AJ35,使节12和战士14了。

一定要会的选鞋小技巧(看中底配置选鞋)(9)

一定要会的选鞋小技巧(看中底配置选鞋)(10)

但事实上,前后间隔zoom的球鞋,不一定就是最能打的球鞋。反面例子:Hyperdunk 2015,气垫感受极不明显,鞋面也有不少硬伤,实战体验并不出彩。

一定要会的选鞋小技巧(看中底配置选鞋)(11)

一定要会的选鞋小技巧(看中底配置选鞋)(12)

AJ34和AJ35,虽然都是前后间隔zoom,但实战体验完全不同。AJ34更适合追求灵动的后卫球员,而AJ35更偏向于追求稳定的锋线或者内线选手。

一个灵动,一个求稳。如果以配置论来讨论这两双鞋的话,这样的区分感就容易被弱化。

一定要会的选鞋小技巧(看中底配置选鞋)(13)

包括全掌Boost,全掌Boom这样的配置,虽然都是“全掌”,但材料厚度,中底的调校情况,以及材料周围的锁定方式等等,都会影响中底的上脚体验感受。所以光通过“全掌xxx”来判断球鞋的性能,显然是比较片面的操作。

一定要会的选鞋小技巧(看中底配置选鞋)(14)

一定要会的选鞋小技巧(看中底配置选鞋)(15)

第三、选鞋更应该参考综合表现,而不是单项指标

通过前两个点,大家应该能理解:按配置选鞋并不是最合理的操作。一双球鞋是否符合自己的需求,真正值得参考的,是鞋本身的综合表现,而非单项指标数据。

一定要会的选鞋小技巧(看中底配置选鞋)(16)

就像一支篮球队一样,可能中底配置的地位,就是队内的头号球星,教练是楦形,其余球员分别在包裹,抓地等方面各司其职。

一支能持续赢球,拿下总冠军的球队,球星不一定是最大牌的,但队内的配合效率一定不会太差。角色球员表现出色,教练指导合理,队内氛围积极,这才是一支冠军球队该有的样子。

而一双足够优秀,足够适合自己的球鞋,就应该是一双相对全面,且符合自己实际需求的产品。

一定要会的选鞋小技巧(看中底配置选鞋)(17)

以配置论球鞋,很容易给一双球鞋贴上莫须有的标签,也给了大家一个捷径,去云评价一双鞋的好坏。

但其实吧,选鞋这件事,不该这么“随意”。很多设计师,在针对缓震之外的设计处理上,其实都花了不少心思,比如外底纹路,鞋面材料,以及鞋帮高低的调节等等,设计师都有在产品上花费不少心血。

看似设计师只照顾到了外形,品牌分配好了配置。但事实上,每个产品背后所花的心思,很多都值得我们去探索和体验。

一定要会的选鞋小技巧(看中底配置选鞋)(18)

希望这篇内容对那些初入门

刚开始接触篮球鞋的朋友们有所帮助

也希望鞋圈的氛围能变得更加理性

不再以配置论英雄

毕竟我们需要的,是一双好鞋

而不是一双为了堆砌配置而生的球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