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舟山日报-舟山网

落实创建工作任务建设文明之城(推进精神文明创建创城路上)(1)

葛海涛(右)与工人在修理窨井。通讯员 黄玲君 摄

每个工作日的早晨8时许,葛海涛就会出现在岑港司前街的创城点位上,风雨无阻。这位岑港街道办事处副主任,往往比其他工作人员到得更早,这是他从军17载带来的军人作风——身先士卒。

语言难题,他努力克服

对于创城点位每天两次的巡视,一年多来成了葛海涛工作中的必修课。沿着司前街一路走来,沿途,他需要跟不少群众交流。因为不熟悉方言,这位老家河北沧州的健壮汉子需要很努力倾听和相当耐心的沟通。

“我在部队的时候,普通话交流问题不大,可岑港的老年居民多,都习惯用方言,他们就算勉强能讲两句普通话,也带着本地口音,就这点是让我最不习惯的……”葛海涛说起此事,未免有些尴尬。然而,创城工作,很多时候又必须跟群众打交道。“很多时候我只能努力揣摩,实在不行只能呼叫本地同事支援了。 ”

2018年底正式转业来到岑港街道,成为了一名基层公务员,两年来,葛海涛的军人姿态毫无变化。他给人的第一印象,是永远挺直的脊背、一丝不苟的办事作风,让人一眼就看出他原来是名军人。

基层工作,他不断磨合

虽然在创城的中间时期才正式加入队伍,但是一上任接触的就是情况最为复杂的司前村老司前街区块。原来负责这块的一位同事带了他半个月,之后就需要葛海涛全权负责了。部队教会了他什么叫“守土有责”,他也将这份责任意识带到了基层工作中。

把创城视为作战,这就是葛海涛对待这项工作最基本的意识。而这种作战意识,起初让他的组员们叫苦不迭。约定的巡视时间还没到,这位街道领导先到了;要搬要扛的东西,组员们还没动手,这位组长先干起来了……谁好意思偷懒?于是,“标准化、系统化、规范化”成了葛海涛所带领的创城小组的基本要求。

一开始,葛海涛的军人作风似乎缺少一些“烟火气”,铁一般的纪律虽然能够让事情得到高效解决,但在与老百姓面对面的接触中,偶尔会遭受埋怨。一些在部队中无往不利的做法,这时候突然与社会有些“格格不入”,讲纪律反而成了“缺陷”。但是部队培养了他的韧劲,作为一名基层“新手”的他,开始与基层工作不断磨合。

民生问题,他设法解决

在今年的老司前街“背街小巷、一周清零、拆违整治”攻坚战中,他学会了倾听、学会了理解,知道了人情和纪律是可以并行的。在司前村沿山路的整治中,他坚守在第一线,和同事们一起拆除35个粪缸、增设了20余个停车位,受到周边村民的普遍好评。整治结束后,他看到沿山路的进出路段一直都是坑坑洼洼的,村民出入安全存在很大的隐患,随后他发现在附近正进行着“污水零直排”工程,需要挖掘路面后再重新浇筑。他意识到这是一个大好的机会,就提出在施工时将200多米的进出路段一同修复。现在开着电动车在这段路上,村民们都放心了不少。

册子岛上的册北村也是葛海涛的创城工作点位,之前他和同事在那里奋战十来天,拆除了一批鸡鸭棚。“那边的住户起初很不理解啊,总觉得创城跟这个偏僻海岛村落的鸡鸭棚没啥关系嘛。后来我们一户户做工作、讲道理,这才把拆除工作执行下去。现在环境好了,那里的住户也对创城工作有了切身感受和体验。 ”葛海涛说,岑港这地方,辖地广、老人多,群众的文明素质和意识一时跟不上,创城就需要水磨工夫,一点点改变。

奉献精神,他一直未变

转业前,葛海涛一年有200多天在海上,转业后的两年里,他的节假日反而更少了,双休日几乎都在创城点位和周边巡视。“比以前好多啦,至少每天晚上能跟家人在一起嘛。 ”对于这种忙碌,他有着别样的换位思考,于是便有了乐观情绪和积极态度。

葛海涛始终没有忘记,奉献是军人的底色,所以无论是作为军人还是基层干部,要做的都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对于创建文明城市,他也坚信,所谓文明,不过是当今每一个你和每一个我正在做的事。只要每一个人都成为文明缔造者,为着同样的目标同心同行,文明城市就一定能够创建成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