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作文 结构图)

乡愁是永远剪不断的思念(少年心声乡愁总在我心中的某个角落隐隐作痛)(1)

乡愁是永远剪不断的思念(少年心声乡愁总在我心中的某个角落隐隐作痛)(2)

满分作文《怀念故乡》,在作文开篇,小作者说“弹指之间,来去竟已七年。七年之前,我踏上这方异土。”对于十六岁左右的少年来说,七年的时间已经是占据了自己生命的大约一半了。推算来看,小作者是从上小学低年级起,就离开了家乡,但是在小作者心中,家乡的气息丝毫没有减淡,对家乡的思念反而愈加浓烈了。

全文从对松花江、对黑土地、对乡亲们三方面来表达了对故乡的无限思念。

在松花江,我“度过了一段永生难忘的时光”。一生的时间不算短,从少年的这句话中可以体会到松花江在小作者心中的地位是无比重要的。

“我的家乡流淌着一条奔腾的江,而儿时的我也在这儿度过了一段永生难忘的时光,就在这条江的哺育下,我慢慢长大,这条江的名字叫松花江。”

“奔腾”二字体现了生生不息的生命力;“哺育”二字体现了小作者将故乡的松花江当做亲爱的母亲,松花江就是“我”的母亲河。表达了对松花江的喜爱之情。

乡愁是永远剪不断的思念(少年心声乡愁总在我心中的某个角落隐隐作痛)(3)

在黑土地上,小作者曾享受过喜悦,得到过滋养与爱护。小作者对回忆之中的一切充满了感激,对黑土地充满了喜爱。

乡愁是永远剪不断的思念(少年心声乡愁总在我心中的某个角落隐隐作痛)(4)

在故乡,“有一群朴实的人们,他们谈笑风生,他们激情豪迈,他们热情大方,他们慷慨豪爽!他们在那片土地上耕作忙碌!他们在那条大江边,尽情享受,他们为朋友两肋插刀,他们为情义赴汤蹈火,他们为相聚开怀畅饮,他们为离别痛哭流泪!”这就是小作者亲爱的乡亲,小作者对乡亲们的品质非常钦佩、喜爱,这体现了小作者的自我认同,他说“而我,也是他们中的一个! ”。所以即使远离家乡、身处江南已7年,小作者也并没有身份认同的混乱和疑惑,依然坚定地认为自己是一个东北人,而不是一个江南某处的人,或者不清楚自己到底是哪里人。对于处于成长阶段的,历经过换省、搬家、转学等生活重大变动的少年来说,这份坚定的身份认同是非常难得的,它可以建立起少年内心稳定有序的秩序感。

乡愁是永远剪不断的思念(少年心声乡愁总在我心中的某个角落隐隐作痛)(5)

回忆过松花江、黑土地和乡亲之后,小作者接着说“七年的聚散,让我更迫切地想回到故乡,想去看看故乡的松花江,想去摸摸故乡的土地,那一切是否仍留存着我的气息,那淡淡的江水味儿,或是浓厚的土块的沉积,都让我有一种异样的冲动,想再次拥进松花江的怀抱,想再次亲吻黑土地的尘埃!直到那时我才发现,故乡竟成为我生命中不可或缺的部分!”

可能对于常年定居故乡的人来说,“故乡”就像阳光空气水一样自然,又难以捕捉和体会,因为太过于普通了。但对于远离家乡的少年,他能深切地体会这种思乡之痛,想回又不能随时回去的无奈,进而发出了“故乡竟成为我生命中不可或缺的部分”的感慨。

下一段,小作者因为思念故乡的亲人而情不自禁地问候和叮咛:天冷了,要记得添衣服啊,亲爱的你们身体还好吗?万事多加小心,可别太累了啊!

下面一段,引用古诗“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

小作者对比了江南和故乡,还是觉得故乡美,同时思绪再一次飞了回去,他多想回故乡,但现实中的问题却令他身不由己,不能归去。于是小作者只能将归乡的希望寄托在文中,希望认识的或是陌生的,只要是打算去北方的朋友,请代替他问候松花江和黑土地,请代替他问候故乡的亲人,因为那儿是他魂牵梦萦的故乡啊!

这篇满分作文《怀念故乡》全文主题突出,紧紧围绕主题,以饱满的激情,描写了小作者对故乡深深的、真切的怀念之情。

全文线索明朗,生活气息浓厚,小作者叙述时井然有序,以情动人,说出了每个人心中的乡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