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复习导入
二、文学常识
1.作者:辛弃疾(1140-1207),历城(今山东济南)人。南宋豪放派爱国词人,与苏轼并称“苏辛”,与李清照并称“济南二安”。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和战斗精神是辛词的基本思想内容。其词艺术风格多样,以豪放为主,风格沉雄豪迈又不乏细腻柔媚之处。作品有《稼轩长短句》。
2.背景:本词作于宋开禧元年(1205年),当时作者在镇江知府任上,与《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作于同时同地,二者都是著名的怀古咏志之词。镇江,又名京口,在历史上曾是英雄用武和建功立业之地,此时成了与金人对垒的第二道防线。当作者登临京口北固亭时,触景生情,于是创作了这首怀古述志的著名词章。
三、整体感知
1.听音频朗读,读准字音(鍪móu),读出节奏(2/3,4/3)。
2.小组讨论,注意重点词语,翻译词的大意。
3.这首词上下阕写的内容分别是什么?
上阕(写景):写对“千古兴亡”的感慨。
下阕(怀古):借对孙权的赞颂,表达抗金报国、收复失地的爱国之情。
四、诗歌赏析
1.解题:“南乡子”--词牌名;
“登京口北固亭有怀”--题目,“有怀”:有所感慨。
词人怀想的是--失去的中原大地。
2.词中有哪三问?表达怎样的情感?
一问:“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悲]
用倒装句“望神州何处?”道出弦外之音:中原已非我所有了!此时南宋与金以淮河分界,翘首遥望江北金兵占领区,大有风景不再、山河变色之感。(开篇这突如其来的叩天一问,真可谓惊天地,泣鬼神。)
二问:“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叹]
运用设问,自问自答。纵观千古成败,意味深长,回味无穷。往事悠悠,英雄往矣,只有这无尽的江水依旧滚滚东流。
三问:“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赞]
异乎寻常的第三次发问,以夸张之笔极力渲染孙权不可一世的雄姿,委婉地暗示了诗人对朝廷的不满。
3.作者写到“生子当如孙仲谋”,盛赞孙权的主要意图是什么?
①突出了孙权的年少有为。“年少”而敢于与雄才大略、兵多将广的曹操较量,具有非凡的胆识。
②突出了孙权的盖世功绩。他“坐断东南”,不断征战,不断壮大,以弱胜强。
③讽谏南宋王朝。孙权所处的形势与南宋政权相似,但他却不畏强敌、坚决抵抗,并战而胜之,反衬了当朝文武之辈的庸碌无能、怯懦苟安。
作者之所以把孙权当作英雄人物来肯定,目的在于借古讽今,抒发对南宋统治集团苟且偷安、不求进取的投降路线的愤懑之情,鲜明地表现了词人对国家前途的担忧。
4.词的上下阕使用什么手法表现了怎样的情感?
上阙一问一答,借景抒情,作者登楼远望,想到中原沦陷的故土,思接千载,慨叹历史兴亡之事远逝难追,整体情感沉郁悲怆。
下阙运用设问和典故,借曹刘来衬托孙权的英雄形象,表达了作者对英雄的仰慕,对屈辱求和的南宋朝廷的失望与愤慨。
5.本词借古讽今,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作者通过称赞孙权为天下英雄,表达了他对苟且偷安的南宋政权的强烈不满,同时也流露出他对收复中原的强烈愿望。
五、写作特点
1.善于用典,借古讽今。如上阕“不尽长江滚滚流”一句出自杜甫《登高》;尾句“生子当如孙仲谋”,借用曹操的话,耐人寻味。
2.三问三答,结构新颖。通过三个设问,互相呼应,连接了词的上下阙。
3.意境高远,风格明快。悲怆雄壮,有强烈的抒情色彩,写景,抒情,议论紧密结合。
六、背诵默写
本词内容简单,学习中只要抓住三问三答的词作特点,学生的理解便比较容易,可以迅速达到理解背诵的效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