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版本的《傅雷家书》由傅敏为年轻人选编,内容侧重“人伦日用”,少了文化艺术的长篇论述,多了日常生活的短小故事,并收入傅聪回信多封。

“你读过《傅雷家书》吗?”

“读过啊,上中学时老师要求的必读书目。”

“印象如何?”

“没什么印象,很枯燥。”

上周,听到钢琴家傅聪去世的消息后,我和一位年轻同事发生了这样的对话。

傅雷家书傅雷一家的工作(不一样的傅雷家书)(1)

(图为经典译林《傅雷家书》傅雷 朱梅馥 傅聪 著 傅敏 编 译林出版社)

《傅雷家书》以其厚重、细腻、才学与深情,在出版之初创下百万册销量;把这本书列为中学生必读书目的人,多半就是当年被这书感动的人。今天,《傅雷家书》中有关文化艺术的长篇对谈与独白,也许难以引起年轻读者的兴趣;那么,不妨换个角度读《傅雷家书》,看傅雷一家人与人的感情,看他们处理各种人生难题的过程,看他们如何面对逆境提升自我。

傅雷家书傅雷一家的工作(不一样的傅雷家书)(2)

(图为幼年傅聪(左)、弟弟傅敏和母亲。)

规劝傅聪处理好感情问题

“我20岁出国前后,和你妈妈已经订婚,但出国4年中间,对她的看法三番四次的改变,动摇得很厉害,这个实在的例子很可以做你的参考,使你做事可以比我谨慎,少些痛苦,尤其为了你的学习,你的艺术前途。……另外一点我可以告诉你,就是我一生任何时期,闹恋爱最热烈的时候,也没有忘却对学问的忠诚。……少年得志,更要战战兢兢,不负国人对你的期望,你对政府的感激,只有用行动来表现,才算是真正的感激。”

这是傅雷在用自己的感情经历劝说儿子,面对丘比特之箭要谨慎。青年傅聪,从照片上可以看到,长得丰神俊朗,很像妈妈,又是第一个在国际钢琴比赛中获奖的中国人,吸引异性是很自然的事情。

傅雷家书傅雷一家的工作(不一样的傅雷家书)(3)

(图为傅雷与傅聪在研究诗词。)

《傅雷家书》中也有不少信是母亲朱梅馥写给儿子傅聪的,她也不讳言傅雷曾经移情的往事,以此规劝儿子处理好感情问题:

“回想20年前我跟你爸爸的情形,那时你5岁,弟弟两岁,我内心的斗争是剧烈的,我可以一走了之,可是我再三考虑觉得不是那么简单,我走了孩子要吃苦,……我终于委曲求全的忍受了下来,反过来想一想,要是你爸爸当时也只为了眼前的幸福而不顾一切,那么今天还有你们吗?还有我们这个美满的家庭吗?那是不可想象的,所以幸福是拿或多或少的痛苦换来的,眼前的短时期的幸福往往种下了将来的、长期的、甚至下一代痛苦的根,这是最值得深思的。”

“我有句话久已在心里嘀咕,我觉得你的爱情不专,一个接着一个,在你现在的年龄上不算少了,我是一个女子,对这方面很了解女人的心理,要是碰到你这样善变,见了真有些寒心……我既是你妈妈,我们是休戚相关的骨肉,不得不要唠叨几句,加以规劝。”后来傅聪到英国以后,傅雷还写信提醒他,要特别留意感情专注。

关于金钱和“做人技巧”

傅聪初到波兰留学,曾经得意地写信回来,“我每次音乐会平均收入900兹罗提,等于波兰一个中学教师的一月收入,旅馆、饮食花去300元左右(最好的房间最好的饭),我现在是富翁了,他们说将来比赛以后我将成为一个大资本家”。

渐渐地,这种孩子气的话就少了,他写回来的信变得老练,在国际比赛中获奖后,他写长信分析,“这种国际比赛内幕是非常复杂微妙的,……我作为中国人是处于劣势的,因为中国只有一个评判员,评判员多的国家,相互之间有一种牵制的关系”。

但是他仍然自信,“波兰文化部长听了我的演奏之后,对中国大使说:‘你们中国人将来在任何一方面都要占先的’。”“从波兹南寄来一个女孩子写的信,说:‘以前我从来不大想起中国的,中国是太远太远了,跟我有什么关系呢?但听到了你的独奏会以后,你和中国成了我整天思念的题目了。从你的对萧邦深刻而非凡的理解,我感到有一个伟大的、有着古老文明的民族在你的心灵里。’能够使人家对我爱的祖国产生这种景仰之情,我真觉得幸福”。

儿子身处如此顺境,傅雷又是骄傲,又是戒慎恐惧。他本人脾气不好,非常率直,却反复叮咛傅聪,给选派他留学的团队负责人定期写信,可以简短,但不能不写,“你记住一句话,青年人最容易给人一个忘恩负义的印象,其实他是眼睛望着前面,饥渴一般地忙着吸收新东西,并不一定是忘恩负义,但懂得这心理的人很少,你千万不要让人误会”“对外国朋友固然要客气,也要阔气,但必须有分寸……人的心理是,难得收到的礼,是看重的,常常得到的不但不看重,反而认为是应享的权利,临了非但不感激,倒容易生怨望。”

傅雷家书傅雷一家的工作(不一样的傅雷家书)(4)

(图为傅聪与妻子弥拉,右为他的岳父、小提琴大师梅纽因。)

傅聪生长环境优渥,花钱手比较松,他到英国后,傅雷深恐他被资本榨干,频繁演出失去艺术活力,反复要他量入为出。傅雷的老友、著名画家林风眠委托傅雷父子帮忙在海外卖画,傅雷受人之托忠人之事,多番奔忙,同时把这些细节不厌其烦地写信告诉傅聪,希望傅聪学会审慎行事,特别是不要给人留下“居间渔利”的印象。当傅聪表现出精细、务实,发现有15英镑的差额便耐心追寻的时候,傅雷“老怀大慰”。

如今,傅雷、朱梅馥、傅聪一家三口都已西去,傅敏还在人间;相信《傅雷家书》会流传下去,因为书中的有些情感和道理是超越时间的。

(记者李煦)

【编辑:张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