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这么一句俗话,说的是人生共有四件喜事,分别是“久旱逢甘雨,他乡遇故知、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尽管这话当中传统小农思想十分显著,但我们不能否认的是,对大部分人来说能够遇上这四件事都是十分开心的。不过,当久旱逢不到甘雨、他乡遇不到故知,洞房花烛的妻子先自己而去,金榜题名后却发现宦海茫茫没有自己的存身之所,这是否又是人生的四大悲事呢?

鲁迅曾说:悲剧就是把美好的东西毁灭给人看,历史上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许多著名的悲剧故事之所以令人落泪,都是因为主人公原本幸福美满,结果却遭遇一连串的变故不幸,最终落得凄惨的下场。面对挫折,有的人会选择抗争,有的人会就此消沉,著名文学家苏轼却选择了借诗文抒发感情,他一生多次落到低谷,但总能乐观地坚持下去,即使屡遭贬谪,他却能够笑着自嘲: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今天要说的就是当苏东坡从人生巅峰陡然掉落时写的一首诗,当处于低谷时,不妨将它好好读一遍。

苏东坡冷门一首诗(苏东坡在不得志时写的一首诗)(1)

苏轼出生眉州眉山的一个书香门第,从小就在殷实的环境中专心学习,积累了大量的学问。据史料记载,因生性开朗豁达,苏轼的朋友很多,他们时常结伴出游,日子过得悠闲而快乐。十九岁时,苏轼与同是眉州人士的王弗结为伉俪,王弗为人聪慧,又知书达理,时常能够与苏轼一起探讨诗文经典,畅聊人生哲学。

婚后没多久,苏轼便跟着父亲、弟弟上京参加科考。当时,主持考试的是文坛两大领袖级人物欧阳修、梅尧臣,他们在读过苏轼的文章后都惊为天人。因为没想到民间还有这样的奇才,欧阳修曾以为那么精彩的文章应该是出自自己弟子曾巩之手,为了避嫌给了它第二名。结果出来后,苏轼下屈居第二,尽管如此,他也算是金榜题名,名震京师了。

苏东坡冷门一首诗(苏东坡在不得志时写的一首诗)(2)

经历洞房花烛、金榜题名,苏轼可谓是年纪轻轻就走上了人生巅峰,但紧随其来的不是美满和幸福,而是戏剧性的一系列变故。苏轼刚刚靠着文采闻名京城,母亲去世的消息就从家乡传来,本欲大展拳脚、建立功业的他只好赶回家乡为母丁忧守孝。守丧期满,苏轼回到京城时,人们大多已经忘记了当年文采斐然的他,用今天的话来说,那就是他“热度”淡了。

治平二年(1065)五月,苏轼的贤内助王弗因病去世,年仅二十七岁,还没等苏轼从丧妻的悲伤中走出来,第二年父亲苏洵也猝然长逝。悲痛之余,苏轼带着妻子、父亲的尸身回到眉山,并在十年之内第二次守孝。三年期满后,朝中已经发生了天翻地覆的改变,原本欣赏器重苏轼的欧阳修等人被排挤而远走,当权者是与之政见不合的王安石。

苏东坡冷门一首诗(苏东坡在不得志时写的一首诗)(3)

因为反对过于激进和不切实际的新法,苏轼遭遇打压,不久后被迫离京外任。当时,苏轼没有了父母,没有了身边那个自己深爱的人,和弟弟又是分隔两地,可以想象他当时的孤独苦闷。当然,即使被贬谪而四处漂泊,坚强的苏轼却始终保持着乐观的心态,没有向命运低头。面对内心的痛苦,他选择寄情于诗。

熙宁九年(1076),苏轼从密州被调到徐州,人生的所谓几大喜事,苏轼可以说是得而复失。另一方面,已经体会到官场艰险,习惯漂泊的他不再把全部精力投入到为国家建言献策,而是更多地去关注自己的生活,研究一些感兴趣的学问。上任之初正值初春时节,城中的梨花、柳树等植物都逐渐恢复了生机,当苏轼看着满城飞舞的柳絮和院中东栏静静盛开的梨花时,不禁想到了朝中争名逐利的大臣和遭受排挤的自己。

苏东坡冷门一首诗(苏东坡在不得志时写的一首诗)(4)

于是,他挥毫写下了一首《东栏梨花》,诗中写道:“梨花淡白柳深青,柳絮飞时花满城。惆怅东栏一株雪,人生看得几清明。”此诗语言看上去十分质朴,只是讲述着梨花是淡白色、柳叶则是深青,当柳树茁壮生长,其种子柳絮就会随风飞得到处都是。景色描述完,苏轼又提到了东栏的那株梨树,树枝上的梨花和柳絮截然不同,它惆怅地盛开着,好像看穿尘世一般默默无语。

苏东坡冷门一首诗(苏东坡在不得志时写的一首诗)(5)

和四处夸耀自己的柳絮相比,梨花在枝头只是默默开放,然而,得到更少关注的梨花却也能够更加清明和高洁。苏轼用梨花的生存方式讲述着自己的处世哲学,那就是保持着内心的纯净,不去盲目追逐权势地位。这首诗虽然风格十分悲凉,但却并非只是抒发哀叹,苏轼写完自己的悲苦和惆怅后,也在告诉每一个日后看到此诗的人,当人生遇到困境时也要坚持看待事物的清明,不要跟随柳絮,只追求眼前的安逸和舒适,而抛弃了本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