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贺岁档我第一部要贡献的票房。首先我一定会守住“不剧透”的宗旨来谈自己的看法,然后不吹不黑尽量客观——但艺术本来就是极其个人化的东西,选择买票本身就带着浓厚的个人感情色彩。
这是我看的程耳导演的第一部电影,也是看王一博的第一部影视作品。虽然对程导的《罗曼蒂克的消亡史》早有耳闻,但始终缘悭一面;虽然从2019年就听说博君一笑这个网络话题,但对不磕CP的70后文艺女观众来说,这不足以引起我对一个年轻男演员的好奇。
导致我毫不犹豫买票进电影院的,是宣传片里几个人物面部特写。第一印象:导演是善于用镜头讲故事的,演员——除了演技一向有保证的梁朝伟、周迅、黄磊——新面孔就记住了王一博,因为他整张脸透出来的张力,还有张靖仪那飞刀般的眼神。
在这之前我看了一些评论:都是拿这部片子跟过去的一些片子比较的,对此我一笑置之。这些比较有拿程导的《罗曼蒂克的消亡史》与《无名》比较的,有拿汤唯与梁朝伟组合跟江疏影与梁朝伟组合比较的,那自然也离不开拿李安导演跟程耳导演比一比,更少不了的是拿梁朝伟的易先生(《色戒》)和这部戏的何主任比。
就像谈恋爱一样,明明是新恋人,却偏要从对方身上找前任的影子,其实是很不公平的事情。每个人都是独特的,我更相信我们所看到的似曾相识,只是我们不愿放下的执念,以致会错过很多新的可能性。同样道理,同一个导演可能有特有的风格,但这不妨碍他讲述不同的故事;我们看同一个演员也不会只满足于看他的一副面孔一种表演;不同故事,可能叙事手法是一样的,但传达的内涵总有不同,这有待观众们去品味。硬是把新的东西套进自己过往的认知里,这样的生活有多闷,闷死自己为止。
言归正传,我从整个故事的叙述与表现手法,人物的表现与演绎,故事内涵这三个角度去看这部电影,概括一句话:叙事干净利落;人物刻画细腻,整体性强;内涵层次丰富,耐人寻味。
故事用的是插叙的手法,几个不同片段各自交代描写,在时间轴上可能出现一些倒错。但每个片段的逻辑关系和人物关系叙述得很清晰,没有故弄玄虚,所以我们不难把这些片段拼接起来就是一个完整的故事。正因为这个故事背景错综复杂,这样的手法能一直保持悬念,带着观众抽丝剥茧。加上整部戏深蓝接近玄色的基调,营造出山雨欲来的压抑氛围(这里要夸夸调色师与灯光徐欧)。我特地留意了编剧、导演、剪辑都是程耳一手操刀,基本上用镜头语言讲故事是贯彻到底了。
说到演员的表演,这部戏里尤其有种整体性,大家一起讲好这个故事,没有一个人出戏,同时又各自爆亮点,精彩纷呈。
我很喜欢看细节处理,例如黄磊和梁朝伟各有一段重复了两次的台词,他们为什么会这样说,是为了表现黄磊的苟且,梁朝伟刻意渲染的政治立场;连戏份不多的大鹏最后一段轻描淡写的话,像以上帝视角睥睨众生,深不可测;王传君的微表情,一步步逼近猎物时压抑的呼吸,贪婪且凶残,让人不寒而栗;江疏影一段幽怨的交代,更多像心迹剖白,眼波流转,不徐不疾的语气有对对手的蔑视,有功败垂成的不甘,但无憾,也因为这样让人联想起《色戒》里的王佳芝。
对手戏同样可圈可点的有几段:王传君和王一博在早餐时的对话,已经表现出王传君的凶残猥琐,王一博不动声色的提醒就给人沉稳隐忍的第一印象。张靖仪和王一博在夜总会的戏,张靖仪的眼神像飞刀,轻而易举地挑断了王一博紧绷的神经,估计王一博的粉丝们看到自己爱豆不淡定的样子又该尖叫了。张靖仪每说一句台词,王一博内心的小火苗就窜高一级。最终让王一博追妻火葬场,把气全撒在几个倒霉的日本宪兵上。不禁要夸王一博这段演绎,从压抑、妥协、煎熬、到爆发,层层递进一气呵成,合情合理。
最后看点,当然是梁朝伟、王一博和周迅。周迅虽然戏份不多,但在与黄磊的对话和梁朝伟一段深深的拥抱中全是戏,好看极了。
梁朝伟和王一博的对手戏是很有意思的:有种明知道他们在演,但就是要看他们演成咋样的感觉。他们之间到底发生了些什么,打死我也不说。
其实,剧情发展到森博之倒在血泊中,我觉得这个故事已经可以结束了。但还要交代主人公在香港的遭遇,惊涛骇浪看似平息,却转为静水深流,战斗仍在继续。这些经历过腥风血雨的无名英雄,为了革命胜利不惜伪装成各种冷血恐怖的样子——王一博在这里又贡献了一段活吃醉虾的表演——在不知情者眼里的冷酷,其实是生死置之度外的淡然。
这样的结尾让我联想到一部谍战片代表作《潜伏》,还有再早期战争片《我的团长我的团》。前者的故事很容易联系得上,而后者我更想表达一种感动。当看见一位老兵漫步在现代一群年轻人中间,曾经血肉横飞的日子年轻人无法想象,这种伤痛也只能由这些前辈们承受。在和平年代,或者像本片的社会环境中,他们比谁都珍惜这种祥和安宁,选择把那些阴暗凶险的记忆深深压进心底。这里我忍不住要致敬我们无数的革命先烈,片名英文翻译是Hidden Blade ,他们就是潜藏在敌人背后的刀锋,过着刀头舔血的日子,心里却有鲜花在阳光下盛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