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出带有阝偏旁的汉字(有趣的汉字)(1)

中国文字博物馆一楼大厅

汉字历史悠久,神奇而美妙。

古老的文字颇有那么几种,但是,基本上都已经失传了。汉字是许多古老的文字中“活”的最长久的一种。当然,使用的人也最多。

在三千多年的使用过程中,汉字的形体产生过多次变化,兜兜转转才到了我们今天所使用的简化汉字。总体上来说我们的汉字经历以下8个阶段的演变:

1.甲骨文。甲骨文是刻在龟甲和兽骨上的文字符号,主要是为了占卜之用,考古上发现它应用于商代后期。甲骨文的象形程度比较高,字形还不够稳定(比方司母戊鼎后母戊鼎的“司”和“后”就存在争议的问题)。

2.金文。金文铸造在青铜器上,主要应用在商后期和西周时期。比起甲骨文来,金文的更加线条化,也更趋近文字化的规范(图画性减弱)。

3.大篆。西周晚期产生了大篆。

4.小篆。小篆是春秋战国晚期秦国使用的文字,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小篆成为全国通用的文字。此时字形已有所简化。

5.隶书。战国晚期产生隶书,西汉时发展成熟。字形上进一步简化,形体扁方规整。

6.草书。草书形成于汉代,便于书写,难于辨认。

7.行书。东汉晚期产生了行书。易书写,好辩认。

8.楷书。汉魏之际产生楷书,它字形方整,和我们今天使用的简化汉字已经非常接近了。

写出带有阝偏旁的汉字(有趣的汉字)(2)

刻有文字的甲骨

我们今天简化汉字的形成。

简化汉字也不是一蹴而就的,它也有个产生和发展的过程。从民国到新中国成立对它进行了多次的修订。

1.1956年公布《简化汉字方案》

2.1986年重新发布的《简化字总表》,今天总表共有汉字2235个。

3.2000年通过文字法,2001年正式施行。

汉字的结构。

方块汉字分为独体字和合体字。

汉字的构成有“象形”“指事”“会意”“形声”四种造字法,还有“转注”和“假借”两种用字法,这被称为“六书”。东汉的许慎对于六书有明确的阐述。

简单了解汉字的发展过程和汉字的结构以及我们今天使用的简化汉字的形成之后,我想来探讨汉字中一个有趣的小问题。

写出带有阝偏旁的汉字(有趣的汉字)(3)

六书

同为“阝”旁,左“阝”右“阝”有什么不同?

要想知道它们的不同,就要搞清楚它们是从什么样的字形演变过来的。

我们先来看右“阝”。

右“阝”旁的字有:邦、都、郭、邻、郡、鄙、郅等等等等。

你有没有发现,这些和右“阝”组成的字大都和地方、城镇有关。这就对了,右“阝”从的是“邑”字,也就是说右“阝”是从邑字演化来的。我们知道“邑”在古代一般指城市,比如《六国论》里有“小则获邑,大则得城”的说法;而保卫边疆往往会称为“戍守边邑”;汉代的帝王会在帝陵附近建立所谓的陵邑(城市)。

知道了右“阝”的前身是“邑”字,再看到右“阝”旁的字你就可以首先考虑和地名相关的意思了。姓“邓”或者别的右“阝”旁姓氏肯定是和某个地方有关的。

我们再来看左“阝”。

左“阝”旁我们比较熟悉的字有:队、阳、阴、陆、陡、阱、降、限、陵、隆、隙等等。

那么左“阝”的前身又是哪个字呢?

是“阜”字。

如果看甲骨文的话,你就会发现“阜”字被勾画成一层层台阶的样子,大概代表一层层的山崖吧。也就是说,“阜”字是和阶梯、山崖、土山等等有关的。荀子的《赋篇》里有言:“生于山阜”,而这个“阜”就是指土山。当然,从山这层意思,“阜”字还引申为多的意思,因为凡是山几乎总是高大和盛多的。

有人可能会问,上面举得那些例子都和山有关么?“阴”、“阳”、“陆”、“陡”什么的好理解和山的关系,那么“队”字怎么和山有关的呢?

这个“队”最早是个会意字。在甲骨文中被描写成陡峭山崖边上一个头朝下的人,到了金文把“人”换成了“猪”。“队”字的本意其实是坠落的“坠”字,后来被假借为“队伍”的“队”字了。

所以你不用担心左“阝”的字和“阜”字的关系,追本溯源,就会密切相连。如果你的朋友姓“陈”或者别的带左“阝”旁的姓,不用说,最初都是和山有关系的。

写出带有阝偏旁的汉字(有趣的汉字)(4)

中国文字博物馆

我们的汉字充满智慧和趣味,如果静下心来研究,你会发现它会带给你惊喜不断、趣味无穷。

汉字的数量没有准确的数字,据估计大约有10万左右之多。常用汉字比较有限,大约也就2000多个。汉字不仅仅在日常中被我们用于表情达意,它还充满许多潜藏的价值。如果我们能仔细研究分析它,就会发现在这些小方块简单的面容背后,还隐藏着许多不为人知的演变故事和妙趣横生的知识趣味!

“左阝”和“右阝”的故事告诉我们,小小汉字背景深厚、内涵丰富,意味深长……

如果感兴趣,你大可以研究上一番。

感谢阅读!

——end——

(本文图片均为作者实景拍摄于安阳的中国文字博物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