污名化是大众给某类人或某个社会群体贴上贬低性、侮辱性的标签并加以维持的过程。在互联网时代,信息纷繁复杂、良莠不齐,传播渠道越来越多,扩散速度越来越快,以至于一些个体事件被放大,污名化事件屡有发生。因此,如何发挥自身优势,全面、公正地报道社会群体,抵御污名化对社会群体形象的侵袭,是媒体义不容辞的职责。笔者以部分主流媒体对农村留守妇女的报道为例,就如何更好地抵御污名化侵袭进行探讨。
及时出手,遏制不实信息的传播
污名化的形成很大程度上是由于不实信息的传播。如今,传播行业竞争日趋激烈,某些市场化媒体的从业人员特别是网络媒体容易心态浮躁,在采写、发表或转载有关留守妇女群体报道过程中把关不严,以致不实或片面报道时有发生,给污名化提供了可乘之机。
2013年9月初,一篇题为《村支书性侵村民留守妻子:村里一半都是我的娃》的报道被许多网站转载,并引发大量跟帖和评论。很多人由此认为,农村留守妇女如同沉默的羔羊,任人欺凌甚至助纣为虐。真相究竟如何?一些主流媒体迅速派出记者,深入上述报道涉及的河南省三门峡市有关部门和多个村庄进行采访。
经过细致入微的调查,记者确认该报道中有关留守妇女的内容严重失实,事实上,当地大多数留守妇女不仅利用自己的双手和智慧,实现了增收致富,还自发成立了文体组织,积极开展活动,抱团取暖。多家主流媒体的实地采访报道发表后,最大限度地抵消了不实报道对留守妇女形象造成的负面影响。
2016年春节期间,网络流转一篇题为《一个病情加重的东北村庄》的文章,引起人们的关注。文中描述的农妇虐待老人、组团“约炮”等情节,让人大跌眼镜。新华社和中国妇女报等中央媒体迅速派出记者,深入该网文涉及的乡村进行调查,结果发现,该文大部分情节属于虚构。中央媒体的报道发表后,该网文作者及有关媒体进行了公开道歉,及时消除了一起针对农村妇女特别是留守妇女的污名化隐患。
这两个案例告诉我们,面对纷繁复杂的信息,特别是有损群体形象的报道和信息,主流媒体必须要有责任担当,第一时间派出记者深入调查、查明真相,及时给予报道。毕竟,大多数公众是理性的,主流媒体传播的信息更具权威性,能够有效遏制不实信息的传播,防止污名化的形成。
公正报道,杜绝将个体负面行为泛化
对社会群体中的个体负面行为进行持续、显著性报道,很容易使受众形成有损群体形象的刻板印象。比如,有一段时间,某些市场化媒体特别是网络媒体津津乐道地报道留守妇女的婚外情个案,绘声绘色地描述细节,让一些人产生了留守妇女都“难耐寂寞”“容易出轨”的印象。这样的报道在一定程度上助推了污名化的形成。
新闻报道讲求客观性,并不意味着完全没有选择。我们注意到,多年来,许多主流媒体特别是人民日报、中国妇女报、农民日报,在持续报道留守妇女的过程中,始终坚持了全面、公正的原则,侧重讲述她们创业致富、勤俭持家、守护家庭婚姻的故事。许多留守妇女“虽然丈夫离家的日子很久,离家的路途很远,但那份牵挂无时无刻不在她心上”“尽管丈夫外出打工已经有七八年了,但并未影响这个家庭的和睦”……这些报道展现了留守妇女的正面形象。
即便是报道个体负面行为案例,主流媒体也从未渲染不实信息,体现了对群体的人文关怀。2012年3 月,四川省大竹县发生了一起留守妇女伤害亲生女的案件。中国妇女报·中国女网记者经过深入采访,写出了长篇报道《寂寞守望引发的悲剧》,揭示了悲剧发生的原因。原来,这名留守妇女不但要照顾老大上小学,老二上幼儿园,还要哺育8个月大的孩子,自己性格又内向,最终承受不了劳累和巨大的精神压力而崩溃。这篇报道真实反映了留守妇女群体的生存困境。她们身上虽然有可悲的一面,但更多的是让人同情。
公正地报道、拒绝将个体负面行为放大和泛化,可以有效防止针对留守妇女群体的污名化事件的发生。
倡导正确价值观,引导社会舆论
污名化与反污名化是舆论场上的一场持久战。面对损害妇女权益和形象的污名化苗头,主流媒体除了客观公正报道,还要敢于发声,倡导正确的价值观,引导社会舆论。
前几年,多起侵害留守妇女的连环强奸案先后破获。一些媒体在报道这些案例时,不关注留守妇女的人身安全,反而在“受害者大多沉默”上大做文章,把犯罪分子的嚣张气焰完全归咎于受害者的“忍气吞声”,责备她们愚昧、怯懦、防范不严、法律意识淡薄,等等。有网友甚至认为留守妇女太寂寞,纵容了犯罪分子。
面对种种污名,众多主流媒体积极发声,先后发表了《破除强奸受害者沉默的困境》《沉默不是妇女的错》《为农村留守妇女织一道安全网》《警惕“强奸文化”背后的歧视逻辑》等评论,抨击那些不负责的报道倾向和言论是对妇女的性别歧视。评论还指出,此类案件一再发生,暴露了当地社会治安管理的缺失,受害者之所以不愿意报案,主要是对当地治安部门和公共执法部门不信任的结果。这些评论被众多传统媒体和新媒体转载,使那些往无辜女性身上泼脏水者成了“过街老鼠”。
多年来,众多主流媒体在反污名化的问题上持续发声,积极传播性别平等理念,及时廓清是非,驱散了针对留守妇女污名化的阴霾,从而营造出良好的舆论场生态,有效维护了留守妇女群体形象。
欢迎转发点赞
转载联系授权
大家都在看
来源/中国妇女报
作者/中国妇女报·中国女网记者 史玉根
编辑/吴苏锦
美编/李凌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