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意识按照不同的角度,可以分为两种,一种将自我意识的内容分为:生理(物质)自我、社会自我和心理自我。一种是分为现实自我和理想自我。

一、生理(物质)自我、社会自我和心理自我

1、生理(物质)自我:是指个体对自己躯体、性别、体形、容貌、年龄、健康状况等生理特质的意识。在情感上表现为自豪或自卑。对自己的样貌感到很自豪,或者对自己的样貌感到很自卑。在意向上表现为对身体健康、外表美的追求、物资欲望的满足,或对自己所有物的维护等。比如去整容,就是对生理(物质)自我的满足。

2、社会自我:宏观上是个体对隶属于某一时代、国家、民族、阶级、阶层的意识;在微观方面指对自己在群体中的地位、名望,受人尊敬、接纳的程度,拥有的家庭、亲友及其经济、政治地位的意识。在情感体验上表现为自豪或自卑。在意向上表现为追求名誉地位,与人交往,争取得到他人的好感和认可等。

3、心理自我:指个体对自己智能、兴趣、爱好、气质、性格等诸方面心理特点的意识。在情感体验上表现为自豪、自尊或自卑、自贬等。在意向上表现为追求智慧、能力的发展和追求理想或信仰,注意行为符合社会规范等。

以上三个是个体自我意识的有机组成部分。

自我期待自我认识自我价值(自我意识物质自我)(1)

(二)现实自我和理想自我

1、现实自我:指个体对自己受环境熏陶炼铸,在与环境相互作用中所表现出的综合的现实状况和实际行为的意识,它是自我状况和社会存在的真实反映。

2、理想自我:指个体经由理想或为满足内心需要而在意念中建立起来的有关自我的理想化形象。

自我期待自我认识自我价值(自我意识物质自我)(2)

三、自我意识的特点

1、自我意识具有社会性:自我意识是个体社会化的产物,其产生、形成和发展都是在社会化过程中进行的。从内容上看,自我意识是社会意识内化于个体头脑之中的结果。一个人如果从小脱离社会,没有社会化的过程,就不会产生自我意识。例如狼孩、熊孩等脱离了人类的社会生活,没有人类社会意识环境的熏陶,只能被称为生理意义上的人,而不是社会意义上的人。

2、自我意识具有能动性:人类一旦有了主体与客体的区别认识,就会为了自己的生存和发展不断地适应外在的客观世界,并且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去改造世界,为自己的发展创造更好的环境。

3、自我意识还具有独特性:自我意识是个体对自己存在的意识、对自己以及自己与周围事物关系的意识。每个人在认知水平、体验能力以及行为调控能力方面都存在着差异,这使得每个人的自我意识必然呈现独特性。

自我期待自我认识自我价值(自我意识物质自我)(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