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晋诗人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历来为人所称道。

然而历史上,真正像陶渊明一样看淡名利的又有多少人呢?

即使是唐朝被誉为“山水田园诗派掌门人”的孟浩然也无法免俗。

他虽继承陶渊明“山水诗”的衣钵,却无法像陶渊明那样真正地放下官场名利。

他曾为了得到举荐,向当时的宰相张九龄写下一首诗,此诗名为《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全文如下:

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

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孟浩然最有名的名言名句(孟浩然求人办事写下一首千古绝唱)(1)

这类以求进身的诗名为“干谒诗”,相当于现在的自荐信,在唐朝也是一种很常见的诗体。

例如朱庆馀的“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高蟾的“天上碧桃和露种,日边红杏倚云栽”都是其中的代表作。

干谒诗的最高境界便是不露痕迹,而孟浩然的这首诗显然是深得其道。

虽然最后孟浩然并没有因为此诗得到举荐,但是这首诗却成了不世经典,也算是意外收获吧。

孟浩然最有名的名言名句(孟浩然求人办事写下一首千古绝唱)(2)

诗歌前两联写的是洞庭湖波澜壮阔的景象。

八月的洞庭湖,秋水暴涨,几乎与堤岸持平,水天相接,远远望去,一片迷蒙,上下天光浑然一体。

笼罩在湖面上的水汽蒸腾,瞬间就吞没了云梦泽;奔腾不息的波浪拍打着两岸,好像要撼动整座岳阳城。

洞庭湖位于湖北,是我国的第二大淡水湖,本就是号称“八百里”,而在汹涌的秋汛加持下,便有了这与湖岸相平的壮阔景象。

极目远眺,一个“混”字便将水天相接的景象展现了读者眼前,令人仿佛身临其境。

而第二联的“蒸”和“撼”,进一步写出了湖水的澎湃,似有千钧之力,原本毫无意识的湖水便焕发了蓬勃的生命力。

如此充满生命力的洞庭湖怎不令人心潮澎湃呢?这也为后文诗人的“临渊羡鱼”埋下了伏笔。

孟浩然最有名的名言名句(孟浩然求人办事写下一首千古绝唱)(3)

接着的后四句很自然地转向了抒情。

望着这浩浩荡荡的湖水,孟浩然心中也是感慨万千。

这里表面是说他想渡过洞庭湖却苦于没有船只,其实是暗指自己想跻身官场,却恨无人赏识引荐。

在他看来,在这圣明的年代,自己却躲着无所事事,实在是不像样。

在这里他向张九龄表明了自己想要入仕的愿望,言外之意就是希望得到对方的引荐。

而这种迫切希望入仕的情绪在最后一联更是达到了最高潮。

他说自己坐在岸边,看着那些垂竿钓鱼的人,内心是多么羡慕啊!

这里的“垂钓者”指的便是那些朝廷官员,或者更确切地说是指张九龄。

孟浩然最有名的名言名句(孟浩然求人办事写下一首千古绝唱)(4)

李白曾说孟浩然是“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其实从这两句来看,孟浩然并没有他想象的那般清高。

不过对于古代的读书人来说,入仕是最好的选择,所以孟浩然此举也是情有可原的。

作为干谒诗,最主要的是要不卑不亢地推荐自己,不露痕迹地夸赞对方,如此才是成功之作。

而孟浩然显然是高手中的高手,在这首诗中,他不露乞相地推销了自己,措辞婉转,不落俗套,短短8句令人叫绝。

可惜的是,孟浩然最好还是没有搭上张九龄这艘大船。

不过幸运的是他的这首诗前四句将洞庭湖的壮阔景象描写得淋漓尽致,引得后世一片好评,所以这首诗最后还是成了不世经典,这对孟浩然来说也算是一种安慰吧。

- END -

作者:凯紫

看完的读者,记得给凯哥点个赞哦

(图片来源于网络,侵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