议论文作文及论证思路(让你的作文迅速提高10分)(1)

17世纪英国玄学派大诗人约翰•堂恩说:“没有谁能像一座孤岛,在大海里独踞;每个人都像一块小小的泥土,连接成整个陆地。”一语道尽了人们生活在群体之中,彼此互相影响,谁都无法孤立存在的现实。

作文的论据也是如此,孤立地存在肯定略显单薄,群体的汇聚才显力量。如何把散落各处的海中“孤岛”、陆上“泥土”按照文章内在的逻辑连接成一个互相联系、彼此照应的整体?其中牵涉到用好论据的三个步骤:定取舍、分详略、造声势。

一、定取舍

在确定好立意后,我们首先就得面对论据的“取舍”问题。能证明论点的事例当然不止一个,取哪一个?舍哪一个?标准是什么?

不妨先在内心问一下自己:那些和立意相近、相关的证据够典型吗?够贴切吗?够新颖吗?自己对这个论据的了解程度如何?——证据一定要有代表性,自己身边发生的某些事固然真实可信,却不够典型,用起来当然要慎之又慎;和立意相近、相关的证据自然不少,但那些不能完全贴合文章立意的,必须剔除出论据队伍;那些过于老套的材料,早为人人所熟知,失去了活力和新鲜感,再用不免让人望而生厌,自然也不是优质之选;还有些证据倒也够典型,够贴切,也够新颖,但我们对其细节缺乏足够的了解,只是有朦胧的印象,这样的论据恐怕最后也只能割爱(或将其放在第二步略写)。

我们以2012年高考全国新课标卷作文材料“修船工补洞”为例,作一说明。某考生审题之后,由修船工的行为想到了生活中的人情冷暖,遂决定以“与我无关”为题,着眼于联系现实以唤醒人们的冷漠之心。以下为文章的前一部分:

与我无关

“哇!央视春晚入选吉尼斯世界纪录啦!”“与我无关。”

“哎!小悦悦离开啦!”“与我无关。”

“呀!江成博火啦!”“与我无关。”

“哦!你家着火啦!”“与我无关……”

——题记

难道,真的“与我无关”吗?

当我们听到央视春晚入吉尼斯世界纪录的时候,难道心底没有迸发一丝的喜悦和自豪吗?作为中华儿女,我们伟大的祖国在世界闪闪发光,我们的心中,不觉得无比激动吗?

当我们得知4岁女童小悦悦惨死时,难道心间不曾回荡起阵阵苦涩?难道这样一个幼小的生命被黑暗吞噬不会引起我们对良心的拷问?当小悦悦血淋淋倒地时,当她凄凉无助地啼哭时,当她对这个世界充满好奇又布满恐惧时,为什么没有人伸出手?“与我无关?”难道心底真的静如止水吗?

国旗下讲话的江成博火了,是该觉得很爽快,还是该引起我们的深思?又或说:教育制度改革“与我无关”。如今对某些制度恶化到这样的地步,我们难道不觉得后怕吗?孩子是民族的未来,难道不足以让我们每个人认认真真地反省一回吗?

“与我无关。”“与我无关。”“与我无关。”都与我们无关吗?难道只有自家着火了,才知道悲哀,才觉得气愤吗?那心灵深处的善良和爱,就真的被黑暗渐渐地侵蚀了吗?……不是的!

我们有爱,我们的心中流淌着的热血,来自同一个祖先,我们的良知,我们的善良,都在心里,只是它暂时沉睡了。我们需要唤醒它们,需要一颗善良的、有爱的心去净化我们的灵魂。

……

这篇文章谈的是“群”和“己”的关系,作者先模拟了两人的四句对话作为“题记”,不仅表明了作者的态度,暗含了文章的中心,还立起了全文论证部分的提纲。从众多证据之中,作者选取了“央视春晚入选吉尼斯世界纪录”“小悦悦事件”“国旗下讲话”这三个当时最具轰动效应的网络事件,用例自然、鲜活、贴切。围绕三个论据,作者连珠炮似的发出十余次追问,逼迫着人们不得不深思:这一切,难道真的“与我无关”吗?——不,如果认为任何事都与自己无关,下一个受到损害的就可能是自己的利益,等大火烧到自家,悔之晚矣!因此,我们必须唤醒已经沉睡的灵魂。文章论据的“取舍”很是漂亮。

二、分详略

哪个证据详写,哪个证据略写,这是“定取舍”之后便要进一步思考的问题。一般而言,无详略,便无层次,无层次便无结构,无结构文章即僵硬死板。因此在论据的使用上我们还要懂得变化。如2010年高考四川卷优秀作文《贝壳•划痕•回忆》中的一段:

尧舜禹禅让品质的高洁,皴染了历史长河迷人的亮色;孔子“仁从为己任,不亦重乎”的品质,开拓了儒学一派数千年的奔腾;勾践用“十年生聚,十年教训”的“卧薪尝胆”,打造了在困顿里崛起的神话;屈原用“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的一生,书写了报国的赤胆忠诚;司马迁以“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的宏愿,凝成历史天空最美的亮色;陶渊明以“不为五斗米而折腰”的气节,写就几千年中国文人固守的灵魂家园;文天祥用“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气节,闪亮中华历史上忠勇的华章,还有闻鸡起舞的祖逖,精忠报国的岳飞,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周恩来,还有梅兰芳、朱自清、邓稼先……一个个闪光的名字,一个个闪耀的光点,串起了中华民族光辉灿烂的历史,构建了中华民族动人的历史长歌!

这段话连引13个事例,如全部详写,势必显得累赘。因此作者注意在“详略”上做了点文章,从尧舜禹到文天祥7个事例相对较详,祖逖、岳飞、周恩来的例子就较为简略,梅兰芳、朱自清、邓稼先三人的例子则一点而过。13个例子如瀑布般倾泻而下,显示出纵横开阖的气势和层次的变化。悠悠五千年的历史不就是一个个鲜活的事例串起来的吗?13个事例看似数量较多,但作为历史的“点”,如果少了怎么能构成历史的“面”?

这里需要说明的是,我们说证据要“分详略”,绝非说略写的内容就不重要。艺术世界里讲究“没有小角色,只有小演员”。详写部分如人体之长骨,无长骨便少支撑;略写部分如人体之短骨,无短骨便欠灵活。作为文章的组成部分,无论其详略,都是有其独到作用的。

再如下文《淡然与奋然》: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理想,然而在实现理想的过程中,又可能会遇到很多挫折。这时,我们要做的就是保持一颗淡然之心,知足常乐,把握并珍惜已拥有的一切。同时,也不能因此故步自封而放弃追求,更应奋然前行,朝着目标奋斗。林书豪就是这样一个深谙淡然与奋然真谛的人。当未得到机会时,他淡然面对,不怨天尤人,默默积蓄自己的能量,提升自己的能力;当时机来临,他奋然出击,展示高超的球艺,华丽蜕变。最终,他进入了NBA。

林书豪的故事告诉我们:淡然面对未得到,奋然争取好未来,是成功的法宝。其实,像林书豪这样的人还有很多:李嘉诚之子李泽楷淡然应对资金短缺,奋然打拼,最终开创“电讯盈科”的王国,人称“小超人”;路易威登淡然接受失败的打击,奋然创业,留下“LV”让万千女性为之疯狂追逐;乔布斯也在淡然与奋然间,带领苹果登上世界之极,创造了属于世界也属于他自己的传奇……

以林书豪的例子为主体展开论证,以李泽楷、路易威登辅助说明,每个事例都在说明淡然与奋然的重要性,同样主次分明。若只用林书豪的例子,论证部分就显单薄,显得说服力不够。

三、造声势

所谓的造声势,不是如鲁迅所讥评的“拉大旗作虎皮”,包着自己,吓唬别人的意思,而是用修辞的手段烘托,渲染,从而让文章顾盼多情,摇曳生姿。要想提升文章的感染力,这是最为关键的一步。如下文《义利之辨》的论证部分:

能明义利之辨者,古人有之。迂腐的儒生高居于庙堂,不识民生疾苦,空谈正义而摒弃利益;肮脏的小人为金钱所困,不识礼仪道德,追求利益而抛却正义。然而,学富五车不能满足物质的需要,家财万贯不能填补精神的渴求。唯有明辨义利,方能实现正义与利益的完美融合,走到完美高尚的新境界。

昔陶朱公游历四方,商贾之迹遍布天下,成为一代富豪,却亦能舍却万贯家财,扶危济困,终成一代豪侠,为世人所敬仰;而晋之石崇盘剥布衣,富甲天下,沉香铺地,龙涎照明,可谓享人间极乐。然而树大招风,无尽的财富最终成为了恐怖的祸患,身败名裂,尸骨不存。义利合一,才能不被祸患的沟壑吞并,使财富的涌流为自己造福。如若不然,必将招致无穷的灾祸,让自己的内心世界不得安宁。明义利之辨,才能让金钱凭借正义的力量,铸造出内心的安逸和物质的富足。

此文在论据上的优点是:迂腐的儒生与肮脏的小人相对,陶朱公与石崇相对,互为映衬,构成强烈的对比之美。贴切的修辞、整饬的句式、匀称的结构、透辟的说理,让文章显得可进可退,挥洒自如,声势造得极好。

我们也可再以前文《与我无关》为例,尝试着作一分析。其题记虽只是寥寥数字,“声势”却同样造得极佳。“哇”是惊叹,“哎”是遗憾,“呀”是意外,最后一个“哦”则是对认为一切都“与我无关”的冷漠者的“复仇”——“故作冷漠”,请君入瓮耳。作者只在语气词上稍加变化,双方的情态即惟妙惟肖,宛在目前,且前后绝对不能调换。最后一个答语“与我无关”后,以省略号收束,给人以丰富联想,不言而又让读者觉得一切尽在言外。四个感叹词,一个省略号,却拥有如此丰富而深刻的内容,这就是文字上的功夫。

如果说“定取舍”“分详略”谈的是文章的骨架,“造声势”谈的则是文章的血肉。血肉有了骨架支撑,显得立体;骨架有了血肉充实,显得饱满。双方彼此联系,互相补充,缺少其中的任何一方,文章的感染力都将大打折扣。

学之道——善学者,事半而功倍,又从而悦之;不善学者,事倍而功半,又从而厌之。

----------------------------------------------------------

亲爱的家长朋友:

如果您的孩子记忆力不好、学习靠死记硬背、很努力但成绩不理想......

那么请加QQ/193172813(备注:今日头条),或关注我的微信公众平台:jiaoyu-guanjia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