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观经济学公司模型(经济学厂商理论)(1)

厂商存在的目的是获得经济利润, 但是获得利润很难,因为利润只在一种场合出现, 找到这个场合需要特殊才能,也就是企业家才能。 企业家必须有敏锐的目光, 必须擅于把握稍纵即逝的机会, 必须躲过各种陷阱, 这是一种比劳动力、 资金和土地更稀缺的资源。 所以, 那些获得经济利润的企业以及企业家, 是值得尊敬的。

一个不能获得利润的企业或者企业家, 不论在其他方面如何出色, 也不值得夸耀, 更不值得尊敬。 甚至, 其他方面的能力越强, 越说明他们的无能。

厂商, 就是企业、 生产者, 有外在化的看得见的车间、 流水线等形式, 有的厂商还很大, 如IBM、 通用电气的分支机构遍布全球。可是, 经济学家却简单地把厂商看做一个函数, 它的自变量是生产所需要的投入品, 比如原材料、 劳动和资本等, 因变量是产量。

经济学上把投入品数量与厂商能生产出来的最大产量之间的关系, 叫生产函数。 比如, 一定的投入, 可以产出100单位、 200单位, 但是最多能生产300单位的产量, 300才是生产函数的函数值,100和200不是函数值。 这样定义的函数才符合函数的性质, 因为函数的特征是对于每一个自变量,有并且只有一个函数值相对应。产量的特点是边际产量递减。 边际产量是保持其他所有要素的投入量不变, 单独增加某一个要素单位所能增加的总产量。

比如烤鸭子需要两种要素, 一个是炉子, 一个是烤鸭工。 如果炉子数量不变, 只增加工人, 新增加的一个工人所增加的烤鸭的量叫工人的边际产量。 同样, 保持工人数量不变, 只是增加烤炉, 新增加一个烤炉所增加的烤鸭的量叫烤炉的边际产量。不过经济学更常考虑资本不变, 单独增加劳动时候的边际产量, 即劳动的边际产量。

边际产量, 相当于数学上的偏导数。 偏导数,就是让其他变量不变, 单独变化一个变量的结果。

边际产量递减的含义是, 在保持其他投入的量不变的条件下, 让某一种投入要素的量不断增加,这种要素增加引起的产量增加越来越少。

边际产量递减是一定会出现的现象, 但这并不是说, 在什么时候都递减。 也许在开始的时候, 边际产量并不递减, 反而递增。

假定烤炉不变, 只有一个, 如果是一个工人烤鸭子, 一小时能烤2只鸭子, 再增加一个工人, 炉子还是一个, 可能一小时一共能烤5只鸭子, 增加到三个工人, 一共可以烤10只鸭子。 所以第二个工人的边际产量比第一个工人大, 第三个工人的边际产量比第二个工人的大。 这时候出现的就是边际产量递增。

边际产量递增, 是劳动分工造成的。 烤鸭子需要多种工序, 比如至少三道: 把鸭子收拾干净; 拿到案板上开膛破肚; 送到烤炉里烤。 当一个人做所有这些工序时, 效率一定比较低。 因为当他收拾鸭子时, 案板和烤炉正在闲置着。 当工人增加到三个后, 一个人收拾鸭子, 一个人做案板工作, 一个人专门烤鸭子。 由于分工, 案板和烤炉都没有闲置,而且每个人专门做一个工序, 也会提高工作的效率。 所以, 表现为边际产量不是递减, 而是递增。

但是边际产量递增不是规律, 不是必然出现的现象, 很可能一开始就是递减的, 不必经历递增的过程, 边际产量就递减。 即使开始的时候出现边际产量递增, 到一定程度后, 也一定会出现递减, 递减才是规律, 而且是必定出现的。

比如上面的例子, 如果保持炉子数量不变, 再继续增加工人, 迟早会出现后面一个人的产量, 没有前边一个人的多的情况。 因为无论是案板还是烤炉, 跟工人都有一个最佳的配比, 人多到一定数量, 超过了这个配比, 案板和烤炉前都会出现排队, 窝工又出现。 效率下降, 表现为边际产量递减。

边际产量递减给厂商以重要启示, 当厂商需要多种要素才能生产时, 它必须确定每种要素的投入量, 或者最佳配比, 它如何做到这一点呢?

假定厂商在一定时期内, 购买生产要素的钱是一定的。 那么它应该这样确定每种要素投入的量:购买每种要素使最后一块钱所产生的边际产量相等。

还以烤鸭为例, 假定烤炉和劳动力的劳动时间都可以无限细分( 劳动时间的细分基本能做到, 可以按小时或者分钟计算; 把烤炉看成是租来的, 烤炉的细分, 就可以理解了, 可以按照租借的小时或者分钟数来分。 当然这是假设! ) , 厂商要想实现最大利润, 就应该让租烤炉的最后一块钱和雇工人的最后一块钱所带来的边际产量相等, 也就是租烤炉的最后一块钱增加的产量, 和购买劳动力的最后一块钱所增加的产量相等。

如果租烤炉的最后一块钱所产生的烤鸭产量,大于雇佣工人的最后一块钱所产生的烤鸭产量, 那么把后者的最后一块钱拿过去租烤炉, 烤鸭的总产量就会增加。 反之, 就把租烤炉的最后一块钱拿过来雇工人, 烤鸭的总产量也可以增加。 只有两者相等, 总产量的增加才会停止, 达到最大。

跟假定消费者追求效用最大化一样, 经济学假定厂商追求自己利益的极大化, 表现为追求利润的最大化。 有的时候, 厂商会打折出售产品, 甚至是免费供应, 但是这不过是厂商的一种手段, 一个游戏, 最终的目的还是追求自己更大的利润。

还记得吧, 利润是什么? 经济学家说的利润和一般人说的利润有很大的差别。 一般人理解的利润是会计利润, 也就是会计做账时的利润, 企业照此来缴纳企业所得税。

会计利润就是厂商的全部收入减去全部会计成本。 收入就是厂商的销售数量与平均销售价格的乘积。 会计成本, 就是厂商在生产过程中, 实际发生的成本, 也就是历史成本, 包括工资、 原材料费用、 利息和税金等。 会计成本的特点是真的发生过。 比如厂商的总收入是100万元, 各种会计成本为90万元, 那么该厂商的利润就是10万元。

可是经济学的利润, 与会计利润不同, 它是总收益与厂商的经济成本, 也就是全部机会成本的差。厂商有会计利润不一定有经济利润, 而有经济利润就一定有会计利润。在会计学家看来, 利润可以在多种场合出现,

但是在经济学家看来, 利润却最多只在一种场合出现, 所以, 对于企业家来说, 如何选择投资项目是至关重要的。 从经济学的角度, 赚钱很难, 需要仔细考量, 慎重决策。

问题在于这个根本没有出现的机会成本, 怎么计算呢? 不可能去算没有出现的成本, 虽然机会成本这个思想是对的, 甚至是伟大的。经济学家给出了一种模拟的办法来近似地计算机会成本, 大致来说, 机会成本是三部分的和。

第一部分, 就是会计成本。 为什么会计成本可以看做是机会成本的一部分? 因为这部分成本, 如果用于其他生产场合, 也可以产生相应的价值。 比如100万的会计成本, 总可以产生100万的产出,因此它可以看成是机会成本。 注意, 会计成本毕竟不是机会成本。

第二部分, 是企业自有资金的机会成本, 也就是利息。 企业经常用自有的资金进行投资, 可是这部分资金本来是可以借出去的, 如果这部分资金不用于自己的生产, 而是借出去, 就可以收取利息。

所以, 企业使用自有资金是有机会成本的, 这个机会成本, 就是他把资金借出去所能收取的利息。 因此, 自有资金的利息, 是企业全部机会成本中的一部分。

第三部分, 是企业所有者的自有时间的机会成本。 很多企业, 特别是小企业, 老板既是投资者,又亲自经营, 有的还干一般员工的活。 比如很多饭馆就是这样。 这时候, 老板就是利用自己的时间来经营。 可是, 老板的时间本来可以有其他用途或者安排。 如果他不经营饭馆, 而是在机关上班或者干别的生意, 也是有收入的。 所以, 他把自己的时间用于开饭馆, 是有代价的, 这个代价必须考虑进去, 这是他自己经营饭馆的成本。 在他所放弃的所有机会中所能取得的最大收益, 就是他利用自己时间的机会成本。 注意, 机会成本, 只有一个, 即那个最大值。

这三部分加起来, 可以近似地看成是厂商的机会成本。 企业的总收益减去这些机会成本, 可以看做是厂商的经济利润。

企业把产品生产出来并出售后, 获得的总收益要在对生产有贡献的人之间进行分配。 这就是通常说的初次分配。 初次分配的意思是对生产有直接贡献的人进行的收入分割。

对生产有直接贡献的人有: 工人、 资本所有者、 土地所有者和企业家。 因此, 总收益被分成四部分。

第一部分是工资, 属于劳动者, 也就是工人。

第二部分属于资本家所有, 出资本的是资本家, 他得到的报酬叫利息。 注意, 在经济学里, 资本家得到的报酬一般是指利息。

第三部分属于地主或者土地的所有者, 这一部分叫地租。 土地是生产的必要投入, 土地的特征是需求大, 而供给却是固定的, 所以它有价格, 人们必须而且愿意付出代价获得。

第四部分是正常利润。 正常利润的定义是: 企业的总收益减去工资、 地租和利息以后的余额。 注意企业家得到的叫正常利润。

经济学的名言是: 一切( 正常) 利润归企业家。 企业家拿的是所有收益被其他所有者拿走以后的剩余, 企业家让别人先拿, 他后拿, 正常利润可能多也可能少, 一般是有的, 如果没有, 就不会有企业家愿意来经营企业了。

企业家能获得正常利润, 是因为他投入了生产的重要要素, 即企业家才能, 也就是组织、 管理和创新的职能。 没有企业家, 企业便无法运转。

如果市场是充分竞争的, 企业的总收益就是以上各个部分的和, 不会再有剩余了。 正常利润, 是厂商成本的一部分, 是企业家才能这个投入的报酬。

如果企业的总收益减掉工资、 利息、 地租和正常利润以后还有剩余, 这就是经济利润。 经济利润也叫超额利润, 也就是超过正常利润以后的利润。正常利润归企业家, 经济利润归资本家所有, 或者归股东所有。

超额利润是非常难以见到的, 所以不太“正常” 。 只有在个别情况下才有, 比如垄断。 所以,我们说资本家正常情况下只能获得利息, 不能获得经济利润。

经济利润是暂时的, 能够获得利润的是企业家, 他获得的是正常利润。

如果一个项目能够给厂商带来经济利润, 厂商一定会做这件事情, 因为根据经济利润的定义, 做其他事情都不会有经济利润。

可是, 如果经济利润是零, 即没有经济利润,也没有亏损, 厂商做不做这个项目呢? 也会做! 因为我们说了, 对于一般厂商来说, 在竞争比较充分的情况下, 厂商很难获得经济利润, 只能获得正常利润, 当经济利润为零的时候, 厂商仍然获得了正常利润, 所有的机会成本都收回来了。 所以, 一般来说, 它也会干。

现在的问题是, 如果厂商亏损了, 也就是负的经济利润。 厂商会不会马上停产呢? 不会!

先说亏损的含义是什么。 亏损受损的首先是企业家, 因为企业家获得的是总收益与其他要素所有者的报酬——劳动力要素所有者的工资、 资本要素所有者的利息、 土地要素所有者的地租这三者——之和的差额。 如果总收益下降, 首先要保证工资、利息和地租, 所以, 首当其冲的是企业家的正常利润。 所以, 亏损意味着没有正常利润, 企业家拿不到钱。 如果亏损再增大, 企业就要降低工资, 解雇工人, 甚至降低利息和地租了。

那么为什么说, 一旦发生亏损, 厂商不会马上停产呢? 这还要从成本说起, 注意在经济学中, 成本的含义只有一种, 即机会成本。经济学把厂商生产的总成本分为两部分, 一是固定成本, 一是可变成本。

固定成本, 是与产量无关的成本。 比如你租了一间房子开咖啡馆, 房屋的租金是合同规定好了的, 跟你能卖出去多少咖啡没有关系, 即使一杯也没卖出去, 你也得支付租金, 而即使你生意再红火, 也不必多负担租金。

固定成本的总量是不变的, 所以, 随着产量的增加, 平均每一单位产品中所包含的固定成本是越来越少的。 总产量与总固定成本之比, 叫“平均固定成本” 。 比如摊到每一杯咖啡中的租金, 就是平均固定成本。

可变成本是跟产量有关的成本。 比如劳动力成本就是可变成本, 要增加产量, 就必须增加劳动力的购买, 如果产量是零, 就没有可变成本了。

购买劳动力所需要的花费, 随着产量的增加而增加。 因为边际产量递减, 所以为了生产新的一单位产量所需要的劳动力越来越多, 假定劳动力的价格, 也就是工资是不变的, 新增加一单位产量的可变成本, 即需要新增加的劳动力数量和工资的乘积, 越来越大。

要增加产量, 只需要增加可变成本就行了, 不必增加固定成本, 而新增加一单位产量所增加的成本, 就是边际成本, 所以, 边际成本是递增的。总可变成本与总产量之比, 叫“平均可变成本” 。

厂商生产全部产量的成本, 即总成本, 是总的固定成本与总的可变成本的和, 而每一单位产量的成本, 就是平均固定成本与平均可变成本的和。即使发生亏损, 但只要产品的价格, 也就是平均每单位产品的价格, 大于平均可变成本, 就不应该立即停产。

因为这个时候, 如果你停产了, 你的损失就是全部的固定成本, 这是你必须支付的, 停产了这个代价也得付。 可是如果你继续经营, 你的全部所得, 就大于全部可变成本, 这多出来的部分, 就可以弥补一部分固定成本, 你的亏损就会减少, 少于全部固定成本。 这是厂商追求利润最大化的行为。

注意, 利润最大化, 不一定是取得经济利润;让亏损减少的行为, 也是利润最大化的行为。 比如你生产了1000只烤鸭, 售价是每只100元, 但是每只的总成本是120元, 你一定是亏损了。 但是, 如果平均一只鸭子的固定成本是50元, 可变成本是70元的话, 你就不应该立即停产。 因为如果停产,企业不再支付可变成本, 即工资, 但是必须支付固定成本, 比如租借烤炉的租金, 那么平均每只鸭子就要亏损50元。 而如果继续生产, 每只可卖100元, 除了弥补可变成本70元( 工资) 外, 还可弥补每只烤鸭的固定成本30元, 每只鸭子的亏损只有20元, 亏损额下降了。

乘坐飞机, 偶尔看到这样的情况: 一架飞机只有几个乘客, 可是还是照常飞。 航空公司肯定是亏损的, 但是因为飞机是租来的, 如果不飞, 公司自然不必再支付可变成本, 如燃油费和机上的服务费用, 甚至机组的工资等, 但是必须支付租赁费这个固定成本。

如果每张机票的价格高于拉一个乘客所需要支付的平均可变成本, 那么, 航空公司可以在支付燃油费、 服务费以外, 还有剩余, 这个剩余就可以弥补一部分租赁费, 航空公司的亏损就减少了。 所以, 尽管亏损, 航空公司也勉力支撑着。 这叫“短期” 行为, 短期也就是有一部分生产投入的规模来不及调整的时期, 比如飞机的租赁期。

但是在长期, 如果企业亏损, 就必须退出市场了。 所谓长期, 就是没有固定要素, 没有固定成本, 所有的要素都是可变的, 所有的成本都是可变的。 比如飞机的租赁期迟早会到期; 时间长了, 烤炉的数量一定可以减少, 等等。 这时候, 航空公司就没必要再亏损经营了, 因为长期就没有租赁费了。 因此, 拉几名客人的航班不会经常出现。问题是, 生产多少才能实现利润的最大化?

这需要边际考虑, 即我先生产一个, 看看情况如何, 然后再决定是继续生产下一个, 还是到此为止。

无论消费者还是厂商, 做事的边界, 即最佳临界点一定是: 边际好处等于边际坏处。

厂商新增加一单位产量所增加的毛收入, 即总收益, 叫边际收益, 也就是边际好处; 而厂商增加这一单位产量必须付出的总成本, 叫边际成本, 也就是边际坏处。

厂商决策的依据是边际收益与边际成本的比较, 如果边际收益大于边际成本, 这一单位产量就应该有, 而且可以有下一单位产量; 否则, 这一单位产量就不应该要。 所以, 厂商生产的最后一单位产量是使得边际收益等于边际成本的那一个。有一点微积分常识的人更能理解这一点, 总收益的导数是边际收益, 总成本的导数是边际成本,当两者相等时, 其差额, 也就是经济利润达到最大。

边际收益容易理解, 就是增加一单位产量所增加的总收益。 对边际成本的理解需要注意一点, 那就是, 边际成本虽然是增加一单位产量所增加的总成本, 而总成本是固定成本与可变成本的和, 但是边际成本跟固定成本没有任何关系, 只与可变成本有关!

为什么?

因为固定成本跟产量无关, 新增加或者再增加一单位产量, 并不需要增加总的固定成本, 只需要增加可变成本就可以了。 因此边际成本, 实际上是新增加一单位产量所增加的总可变成本。

当然这不是说, 新增加的这一单位产量中没有固定成本, 有的。 但是, 新增加这一单位产量厂商不需要增加固定成本。 固定成本, 跟此时的决策无关!

厂商就是这样来决定产量, 进而追求利润最大化的。 当然这只是一个总的原则, 具体如何做, 还要看企业面临的市场状况。

,